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明白了「心即理」,我们眼前的世界会变成另一番景象(一)

2023-12-10国风

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是因为你只要理解了,眼前的一切就会变得豁然开朗;说它复杂是因为理解的过程非常艰难,不经过千难百回,没有经历过,是断然不会懂的。这就是「心即理」。我想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说明白,再浅显易懂,没有真正经历过,没有真正体验过,也不会明白。我试着说一下,如果读不懂,只能说明你没有经历过,没有经过千难百回,甚至有些道理,不经过生死的考验,说了也理解不了。

我们首先从字面上讲「心即理」是个什么意思?「心」当然是指我们的「内心」,但阳明心学当中的这个「心」,不是指「心脏这团血肉」,而是指我们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感觉」,以及在感知世界同时产生的「心情」。这个事在讲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时候再重点讲。总的来说,阳明先生说的「心」不是指心脏那个器官,而是指认识世界的观点、态度、念头、想法和同时产生的情感等等。

阳明先生说的这个「理」实际上指「天理」。客观的讲,就是天地或者说大自然运行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个什么规律呢?从古至今,人们对这种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或者说是逐渐认识到世界的真相。我国古代一位大思想家、大哲学家老子曾在他写的【道德经】里写过这种规律是什么?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就是说,天地或者说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就是只是对人们有利,而没有一点害处。后来,人们发现了事物发展普遍存在的「三大规律」,一是对立统一规律,二是由量变达到质变的规律,最后一个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这些规律我们后面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讲解,这里暂且略过。

随着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大自然运行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方说量子力学。量子力学认为,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简单说就是,物质在有没有人观察之下,呈现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在没有人的情况下,物质是以波的状态存在着,一旦有人观察,他的状态立刻就会变成粒子的形态。换言之,世界的真相是什么?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就是一种「相」,看不到的时候以另外一种形态,看的到都是物质表面的一种「相」而已。说的更明确一下,就是所有的物都是在我们观察的情况下才能成为一个物体的,没人观察它并不是一种物体,而是一种能量波。心学中讲的一些看似虚无缥缈的事正在被科学所验证。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阳明先生生活的时代是明朝,在他以前有一个很有名的人物,这个人叫朱熹,他生活在战乱不断的南宋,但当时国家形势并未影响朱熹和他学说的传播。为什么这里要介绍一个朱熹,因为阳明先生的思想跟宋明时代为主流的朱熹的思想有着一个根本的区别。朱熹的思想不是「心即理」,而是「物即理」,天地或者说大自然运行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心是左右不了的,看起来朱熹的观点更为正确一点,实际上无所谓正确与否,重要的是如果理解了阳明心学,你就会觉得这个观点更为管用一点。

要想真正的明白什么是「心即理」,首先要明白阳明先生提出的另一个观点,这就是著名的「心无外物」。其实,「心无外物」这个观点要比「心即理」更为重要。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明白「心无外物」,就不会明白什么是「心即理」。也就是说「心无外物」是「心即理」的逻辑起点,也是整个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没有这个前提,阳明心学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没有这个「心无外物」,整个阳明心学就说不通了。

阳明先生最明确地讲「心无外物」是在【传习录】这部经典里。我们不妨把原文摘录如下: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阳明先生与友人来到南镇这个地方游玩,这位友人指着在山岩生长的花树,就问:「您经常说‘天下无心外之物’,这棵花树在深山老林中自开自落,跟我的心有什么相干呢?怎么说在我的心中呢?」问题提的好,且看阳明白先生如何回答。

阳明先生不慌不忙,说出了他的亘古名言:「你没有看到这棵花树的时候,这棵花树与你的心毫不相关;当你看到这棵花树的时候,这棵花树的颜色顿时明白起来,这样就可以知道,这棵花树不在你的心外」。

还是不好理解吧,别着急,接着往下看。原文当中的「寂」是毫不相关的意思,你没有看到花树,这棵花树确实在山间自开自落,与我们没有发生任何关联。为什么没有任何关联?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它,你没有看到它,你是你,它是它,没有看到它,你心里没有它,所以就相互没有交涉。这里请注意,「看到它」和「看它」有一定的区别,「看」不一定就会「看到」,「看」是一个动作,是一个过程,「看到」是一个结果。但是「看」和「看到」没有必然的结果,并不是说,我们看一样东西,就必须要看到它,也未必能看到。有一种情况就是「视而不见」,还有「听而不闻」的时候,这就是说到「动心」的时候了。

理解阳明先生的这段话,关键是「明白」是什么意思?「明白」就是知道、理解的意思。「明白」是指入心了,上心了;不入心,不上心,是不会明白的。自然存在之物,如果我们没有看到,没什么明白不明白,只有看到了,光看到还不行,关键是入了心,上了心,才会明白起来。

入了心,上了心,就是「动心」。只有这样才算看见东西,如果不动心,我们就会看不见东西。相反,则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试想,我们换一个场景,如果阳明先生和他的朋友正在匆匆赶路,或者说,阳明先生正在赶赴洞房花烛的路上,他眼睛看花树,因为他的心不在花树上,对花树不会「心动」,他是看不到花树的。

这个「动了心」,实际上就是「动了情」。当我们看到一个事物时,一定会在同时产生一定的「心情」。只有动了情,才会看到事物,事物在我们心中才会「明白」起来。不动情,不动心,我们就会「视而不见」,所有的物都不在我们的内心以外,这就是「心外无物」。(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