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庄子·人间世】:心斋体道,内修圆明,则做事通达无碍

2023-12-10国风

本节是【庄子·人间世】的第二节,我们上一节是颜回向孔子请行,颜回要去卫国,孔子劝说颜回,不要让他轻易地去卫国,以免招来杀身之祸。并且告诉颜回,他目前这种状态去卫国,不但不能建功立业,反而于事无补,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是好为人师,成为别人眼中的灾星,势必没有好结果。

这个事情,颜回肯定听老师的啊,但孔子这样说,颜回总要向老师讨教自己人生应该怎样定方向,怎样去做吧?于是颜回又向老师请教了。这次孔子给颜回传授了一套「心法」这个心法就是「心斋之法」

很多人对于儒家的孔子认识,可能仅限于孔夫子是一个儒家做学问的一个学者和教育家,但在庄子文章的描述中,孔子却是一个在生命领域,有着大境界的修行者。从他传授颜回「心斋」的记录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修行境界还是很高的。

本节是庄子借颜回和孔夫子的对话,阐明外事通达,需要有内在圆明的修行作为基础。如果没有内在圆明的修行境界,其在世俗社会中为人做事,就很容易出错。由此可见,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交融的过程中,若想做到主观世界影响客观世界。必须在主观世界拥有强大的心灵智慧和力量,这样才能拥有影响客观世界的能力。

这也是孔子作为儒家大宗师,给弟子传授修行的心法和具体的修炼方法。在本节,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孔子传授颜回的这个「心斋之法」。

原文: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白皞(hao4)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白话释义: 颜回说:「老师啊,我不知道如何发展自己了,您给我指明一个方向,教我一些方法吧。」

孔子说:「你去斋戒吧,我来告诉你。你虽然有心去做事,但哪有那么容易的呢?往往太容易的,就不符合天道自然规律了」

颜回问道:「我家比较贫穷,唯能做到的就是不饮酒,不吃荤数月而已,如此就可以称之为斋戒吗?」

孔子说:「你这是祭祀的斋戒,并非是在内心深处做心斋啊。」

颜回问道:「老师,那什么是心斋呢?」

孔子说:「心斋需要你首先静下心来,然后精神集中专一内守,先用耳朵听息,逐渐转变为用心灵去体会,心息相依到一定程度,就进入精神专一于「气」的境界。听的功能也就仅限于声音,心的功能也仅限于对事物变化的感觉。到了精神跟气相融的境界之时,就会呈现虚明的状态能映照和呈现万物了。唯有与道相合才能集中精神进入虚灵明净的状态,能够进入虚明的状态,就是心斋了。」

原文: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白话释义: 颜回说:「我开始并不知道心斋原理时,确实有一个实体的我;当我知道心斋原理的时候,我感觉没有我了,这样就是虚明的状态和境界吗?」

孔子答道:「你的理解和体悟是对的,我再详细跟你说一下:如果你能游走于世俗繁华间而不被名利所召感,你有机会向卫国君主进谏,就畅谈你的想法,没有机会去进谏,那就安守不动,静如止水。没有门路进谏去以毒攻毒疗愈国家,那就一心留在家中,把自己安守于不得已的状态中就可以了。

人不走路可以,但走路不留下脚印就难以做到。在世俗中做事,很容易变得虚伪,但遵循天道自然法则做事,就很难变成虚伪。我听说有翅膀可以飞翔的,没听说没有翅膀就可以飞翔的;听说有了智慧可以了解事物规律,没听说没有智慧的人也能了解事物规律的。

从高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运动与变化规律,只有在虚灵的状态下才能明了,吉祥的事物便不会消逝。如果不能止于心灵静定状态,就是心灵被杂念驱驰造成的。如果依循耳目感官 向内通达,但心念意识却向外求,那就会感召鬼神来到自己的身体里,何况人呢!

这是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是禹和舜都遵循的道理,是伏羲和几蘧终身行使的律则,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现实思悟 :孔子传授颜回「心斋」之法,让我想起了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不用出门,在家里就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并能运筹帷幄之中。不用去看什么书籍上的知识,就可以洞见天道运行的规律。我们常人不懂得这个道理,用常态思维和行为,外求得越多,内在的智慧也就越少。

所以,圣人做事是内修圆明,不用外求做什么,就能知道客观世界想要了解的大事,不用眼睛去看,内心就很明白,不用在主观世界上瞎忙活,世界上的事情,就会顺着自然规律,达成最终的结果了。

孔子传授颜回「心斋」之法,实际上就是老子的这种「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内修心法的具体应用。很多人认为孔子作为一个儒家的创始人,其研究的领域是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却不知道孔子为什么成为圣人。

实际上真正能够成为圣人的人,必须是具备内修圆明,明心开悟的境地才能算得上是圣人。孔子曾两度向老子学习,一定在修行方面具备了这种能力,并且应用于自身,达到了这种境界。不然他是无法做到引领弟子们进德修业,成贤成圣的。

我们从孔子传授颜回「心斋」的心法中可知,这种「心斋」之法就是要关闭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向内在的主观世界去寻找真我本性,当达到了断绝一切外缘,把一切感官停止了,就进入了「虚明」的状态,这个虚明的状态,实际上跟道家「见独」和佛家的「明心」的类似的。

这在儒家经典【大学】中的论述,就是大学开篇的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所言的「明明德」里面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这「德」合起来称谓的「明德」就是「心斋」所要达到的境界。

只可惜孔子传授学生心法,也仅限于「心斋」所能达到的这种「明德」境界。这种境界可以跟道家的「见独」、佛家的「明心」相提并论的。但后面的「见性」功夫,未见孔子有传,不知道是孔子本身不具备见性的境界,还是他致力于社会领域,不想让社会的人都走向见性境界,这就无法揣摩孔子的心理了。

但对于我们常人来讲,能够通过「心斋」之法,获得这种「虚明」的「明德」之境,是让生命获得超越常人思维能力,建立个体生命融入社会整体,把握整体的根本之道。这是内修圆明,知内而达外的真本事。

以我们现在的客观世界案例来讲,无论是谁做事,首先都是要自己具备德行的同时,要有稳定的心境,要把外在的名利等全部地忘掉,这样才能做成大事,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即便有一时的成功,也不会长久。

比如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任正非、曹德旺、董明珠这类的大企业家,他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就具备了这种心理状态,大家可以看任正非和曹德旺的德行,看他们的言行,无不是具备内修圆明的大智慧之人。

相比那些一时成功的人,若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时地个人膨胀,都会让他的事业走向危险。对于我们个人来讲,大家不妨也从自己的人生经历来体会一下:当你内心变得宁静之时,不为外在的名利所迷惑的时候,你内在心境是独立清明的,你所做出的决定往往都是正确的。一旦内在的心变得浮躁了,其行为跟外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过程就会出现很多的阻碍,麻烦。

由此可见,内心的宁静稳定,是我们建立主观世界正确应对客观世界的基础条件,再加上自身德行的修为,就不会为客观世界的名利所诱惑,这个时候在确定了人生方向和目标后,以稳定的心境去应对,就会得心应手,进而再以一颗恒持不懈的精神去笃行,那么个人在社会中成功地发展自己就不会出大问题了。

庄子通过孔子跟颜回对话,传授「心斋」之法,也是希望通过这个案例给我们世人一个启发:我们人所处的客观世界,是有其运行、变化、发展规律的。这就是天道法则在客观世界的显现。如果我们不遵循天道法则,不懂得从自身这个主观世界做起,通过内修圆明,达到一定的智慧境界,那仅凭常人的那点小聪明,早晚会碰壁,甚至失败的。

从这点来看,庄子给我们的智慧启发,若能践行,必能受用终身,这也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中国人能够理解并受用,无疑是幸运的。就看我们自己是否是抱着成见还是谦虚之心对待了。对此,大家怎么认为?欢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