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大乘佛经,真是龙树从「海底龙宫」中取出的吗?

2024-06-23国风

按照【布顿佛教史】的说法,龙树(约150-250年)出生于南㤭萨罗国 ,早年在那烂陀寺出家,为罗喉罗跋陀罗的亲传弟子。但在禅宗的【付法藏因缘传】中,罗喉罗跋陀罗却是龙树的再传弟子。据说年轻时的龙树是个有神通的人,他与大海中的龙王是朋友,这些龙王送给了他很多珍宝。后来,龙王邀请他到海底龙宫中做客(因为有神通,所以不需要氧气,也不用担心海底巨大的压强)。他在龙宫中发现了已消失五百年的【十万颂般若】等大乘佛经。据说这些佛经是五百年前由文殊菩萨召集阿难等人结集的,但由于机缘未到,当时无人信奉,文殊菩萨便将这些大乘佛经交给了龙王,让他保存在龙宫中,嘱咐说五百年后机缘成熟时,会有一位龙树菩萨来此,你就将这些大乘佛经交给他,让他弘扬于世。

龙树在龙宫中用90天时间阅读完了这些佛经(但一些部派论师说他是用90天的时间创作了这些佛经),然后将这些经书带回人类世界。他到各国去说法传教,建造了许多宝塔、僧舍和庙宇,门下弟子达数千万。晚年时他来到百乘王国(案达罗王国)。印度出土的很多碑刻证实龙树和案达罗国王贺卢( Hala )有深厚的交情。贺卢成为龙树的弟子,对其言听计从。在国王的鼎力支持下,他开创的大乘中观派得以盛行于世。

而按照鸠摩罗什写的【龙树菩萨传】,龙树出生南天竺婆罗门种姓,还在哺乳期时,听婆罗门法师诵读一遍【吠陀】后,他居然就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稍大一点,他就对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婆罗门吠陀、奥义书这些人类文化都通达了。

在南天竺有三个和他同样聪明的年轻人。他们聚在一起商量:人生在世,只有纵情淫乐,享尽美色,才能不虚度此身!思来想去,只有学会了「隐身术」才能办到。

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他们登门求教一位会隐身的术士。那位术士心想,这四人都是聪明绝顶之士,我如果将隐身术传授他们,以后就没人能屈服他们了,而且他们动机不良,恐怕会危害社会,到时我也会受到牵连。便不想传授他们。但四人不依不饶,百般纠缠。术士无奈之下,只好送给他们每人一粒葯丸,叮嘱说:用水将葯磨开,涂在眼睛和脸上,别人就看不见你们了,但千万不能用来干坏事。

龙树闻了闻葯丸的气味,便对术士说,你这葯丸是用七十味葯物合制而成的,他将葯物名称和配制比例一一说了出来。

术士大惊,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龙树说每种葯都有独特的气味,一闻就清楚了。

眼见已经泄秘,术士只好把这种隐身葯丸的配制方法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他们,并一再叮嘱要慎用,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

有了隐身术,他们先是在民间饱餐秀色,后来觉得民间美女不过隐,便决定去国王的后宫玩玩,那里可是佳丽如云啊。他们隐身潜入国王的后宫,专门找漂亮的妃子下手。一百多天后,宫中很多妃子都怀孕了。国王觉得不对劲,明明有些妃子很久都没有临幸了,怎么会怀孕呢?

经过仔细审问,才发现是外人干的。国王大怒,要处死这些妃子。妃子们大喊冤枉,申辩说:不是我们对大王不忠,而是有妖人趁我们熟睡时来侵犯。

国王召集臣子们商量对策。

一位老臣说:要么是鬼神,要么是江湖术士干的。如果是鬼神,可以用咒术驱除,如果是江湖术士,可用刀杀之。

国王于是请来了一位驱鬼的术士。这位术士来到宫中,没有找到鬼神,便确定有人隐身在宫中。他请国王关闭宫门,派士兵在地上撒了一层细灰。只要这些隐身的人在细灰上一踩,就会留下脚印。如果发现地上凭空出现脚印,士兵就挥刀朝脚印方向砍去,就有可能砍中隐身者。

国王于是下令紧闭宫门,在地上撒了一层细灰。卫士一旦发现地上突然出现脚印,就立即用刀砍过去。很快,龙树的三个朋友就这样被砍死了。龙树藏在国王身后,大气不敢出,此时才明白欲望是苦恼的根源,他在心中发誓:若能逃过此劫,就出家做沙门。

由于在国王身旁七尺范围内,士兵不敢用刀劈砍,龙树这才保住了性命。他寻机逃出了皇宫,来到山中找到一处佛塔,在那里出家受戒。出家后,他用90天(又是90天)读完了佛塔中所有的经书。然后来到雪山下的一座佛塔,一位老比丘将塔中的「摩诃衍经」(大乘经典)送给他。他研读完之后外出游化,与诸外道辩论,无往而不胜。龙树便有了骄慢心,认为全天下已没有人比他知道得更多。他于是决定开宗立派,招收弟子。为了显示与众不同,他的弟子全都穿着金黄色的僧衣。

这时,大龙菩萨(就是龙王)邀请龙树到海底世界游玩。来到龙宫,龙王打开七个大宝箱,里面全是深奥的大乘方等经,请龙树观阅。龙树看得入了迷,一口气看了90天(又又是90天)。

龙王问他:您看完了吗?

龙树说:您的宝箱中的佛经比阎浮提(人类世界)多了十倍,我一下子看不过来。

龙王便送了龙树一箱,让他带回阎浮提慢慢看。照这个说法,龙树只取了七分之一的大乘佛经。但凭着这七分之一,他悟入了「无生法忍」,成了登地菩萨。

当时南天竺国王笃信婆罗门教,压制佛教。龙树决定去度化这个国王。他应聘为国王的卫士,一干就是七年。有一天国王出巡,龙树扛着旗帜威风凛凛地走在前面,国王好奇地问他:「你是什么人?」

龙树答道:「我是‘一切智人’!」

国王非常震惊,说一切智人自古以来就極为稀有,你自己说是一切智人,怎么验证是否属实?

龙树说:我无所不知,陛下不信请随便提问。

国王心想,我作为国王,对一个卫士发问,就算难住了了也算不得什么。但如果被他难住那就太没面子了。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该问什么,但又不得不问,于是随口问道:此刻天神在干什么?(天今何为耶)

龙树答道:天神正与阿修罗大战。

国王被怔在那里哑口无言。因为天神们在干什么,自己根本看不见,也就无法验证龙树说的是真是假。

龙树也看出了国王的尴尬,便说道:大王稍等一会就能证明我所言不虚。

不一会儿,天空之中掉下了很多兵器。

国王说:虽然掉下了兵器,但也不能证明就是天神在与阿修罗大战啊。

龙树说:大王别急。

说完天空中又掉下了很多断手、断腿、鼻子、耳朵……

龙树又施展神通,让国王和随行的大臣亲眼看到了天上战斗的场面。国王这才对龙树顶礼膜拜,皈依了佛教。

龙树于是在南天竺弘扬大乘佛教,折服了婆罗门国师广明摩诃衍,撰写了【无畏论】等数十万偈论藏,又从【无畏论】中挑选一部分编成【中观论】流通于世。

当时有一位婆罗门大咒师,嫉妒龙树,奏请国王,要与龙树一较高下。

国王劝婆罗门:您太不明智了,龙树菩萨能与日月争辉,您不要自取其辱。

婆罗门说:大王就不想亲眼验证一下吗?

国王于是将龙树请入宫中来。国王与龙树坐在大殿上闲聊,婆罗门后面到,于是立即施展咒术,在大殿前变出一个水池,池中有千叶莲花。

婆罗门坐在莲花上轻蔑地对龙树说:你坐在地下与牲畜无异,敢我莲上大德辩论吗?

龙树见状,也用咒术变出一头六牙白象,他骑着白象进入水池。大白象用鼻子把婆罗门卷起,摔出了水池,重重地摔在坚硬的地板上。婆罗门的腰受了重伤,跪在地上请求龙树菩萨谅解,并恳求龙树菩萨收他为弟子。

有一小乘法师,因为嫉恨的缘故,不希望龙树继续活在世上,龙树得知后,即入静室坐禅,几天之后,弟子发现里面没有一点动静,进去一看,龙树菩萨早已蝉蜕而去。

以上就是鸠摩罗什所写的龙树菩萨故事。其中难免有些神化成分。

其实关于龙树的传说,在印度有很多个版本,但几乎都不是正史记载,而是文学作品。

例如关于龙树的去世,其中一个版本说,龙树在晚年配制了一种长生不老的葯,时常供给南天竺的国王吃,使国王毫无衰老的迹象,似乎永远也死不了。太子已经五十多岁,眼见继承王位遥遥无期,便设法谋杀了龙树。

龙树去世一千年后,佛教在印度完全衰落,大量僧人逃往中国西藏。觉囊派高僧多罗那他(1575年-1634年)为了撰写【印度佛教史】,从这些印度僧人那里收集了大量关于龙树的事迹。有些印度僧人竟然说【十万偈般若经】其实是龙树自己写的。

在公认的几本龙树著作中,例如【回诤论】【七十空性论】【中论】,里面也确实没有援引大乘佛经的经文。他所引用的都是【阿含】旧三藏,特别是【杂阿含经】引用得特别多。

龙树写作这些论著的目的只是想对一切佛教徒都公认的【阿含】旧三藏作出正确的解释。在公认是龙树的著作中,他从来没有排斥过声闻弟子,没有攻击过声闻佛教,或将其贬为「小乘」。

但后来的大乘佛教各个宗派,无论是中观派、唯识派、如來藏派、还是密教都声称龙树是他们的祖师,是他们这一宗派的重要开创者,并对其他宗派的立场进行了驳斥。

但事实上,龙树的真实立场是在此类对修道的功德成就完全无益的激昂论战中根本不站在任何人一边。当时的龙树是希望重新团结已经分裂的各个部派,无论上座部还是大众部,无论声闻道还是方广道,他想对全体同意的一味佛法(阿含)进行正确的解读,从而再次确立佛陀本人的根本教义。

他的新解读被称为「中观」,其意图是想恢复佛陀务实的「中道」教义,避免佛教陷入形而上学的極端。

龙树认为:佛法不是思辨的,不是玄想的,而是经验的,务实的。佛陀曾以「无记」的方式回避一切玄学的争论。哲学思辨、时间、空间、运动、因果关系等等,本身都是玄想性的,龙树用严格的分析表明玄学思辨对证道没有任何帮助。

龙树申明自己不执持任何玄学立场。在讨论别人的观点时,他都是根据对方的立场来推演,以证明它是站不住脚的,不可维护的。

在早期部派的辩经活动中,论师们喜欢从对方的立场引导出一个显然违反佛法的结论。龙树的方法也是将对方的观点引导出一个必然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是荒谬可笑的,自相矛盾的。

龙树不持任何「见」,不提出任何「宗义」( pratijna)。他提出的「性空」本身也并不是一个「宗义」,而是一种「謶诠」的表述方式。

他以【杂阿含经】为证,说佛陀在教化迦旃延时曾告诉他不要有任何「有见」或「无见」。佛陀说「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见」。说「有」就会堕在常見( sasvatavada ),说「无」则会堕在断見( ucchedavada )。只有不堕任何一边,才是佛陀的「中道」。

龙树一生著作非常丰富,有「千部论主」之称,但各派公认作者身份的并不多。龙树菩萨的观点集中在【中论】里,此论将佛教内各派教义,统统摄于「中道」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