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因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林语堂称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苏东坡。
苏东坡的处世哲学,穿越古今,依然会带给人前行的力量。
遭遇困境,人生风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对于人生中的聚散离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你我都是人间过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往事不可追,珍惜当下: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多角度看待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腹有诗书气自华 。
关于遗憾: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生充满偶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真正的心安:此心安处是吾乡。
平淡才是真:人间有味是清欢。
然而当一切繁华落尽,苏轼若追求的也只是: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一生被贬三次,「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却因他给皇上写的一封【湖州谢表】身陷囹圄,差点终了至此。
乌台诗案后,苏轼出狱,被贬为团练副使。黄州的生活艰难清苦,让苏轼一度心灰意冷。
好在苏轼既上得庙堂,也下得田垄,在东坡开垦,过起了农人的生活,度过了几年清闲自在的时光。
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遭到打压。
朝政启用旧派后,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旧派势力重新掌权后,便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废除王安石变法制定的全部新法。
但苏轼认为很多新法有利于民,向皇帝提出谏议,不应该废除,又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问题进行了抨击。
他的这些举动遭到了旧党的极力反对,甚至是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
在这样一种境况下,苏轼对官场生活无比厌倦,感到「心形俱悴」,产生退隐思想。
在一个夜色清明,银月皎洁的夜晚写下了这首【行香子】,尽诉心中苦闷。
行香子·述怀
【宋】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银月皎洁,这种娴静恬美的夜景也只有在月明人静后才能感受得到。
白日的喧嚣全无,只一人,美酒盈樽,对月当空,赏心乐事。
但苏轼笔锋一转,开始虚苦劳神,慨叹人生。
人生不过一场大梦,终究会归于虚无。
苏轼曾在作品中多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慨叹。
他清楚地知道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须臾即逝。
旷达如苏子者,即使知晓人生如大梦一场,却也不得不为最具体的现实问题羁绊。
乌台诗案后,苏轼对官场斗争心生厌恶,对自己的政治抱负也越来越觉得无望。
但他豁达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他即使遭遇困境,也能获得生活最本真的美好,「且陶陶、乐尽天真」。
苏轼最美好的心愿便是选择「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溪水潺潺,古琴悠悠,山间微风徐徐,云卷云舒,在这般闲适淡然的意境中,度过此生。
苏轼在青年时便有隐退之意,他的隐退并不是消极,厌恶人生,而是想实现政治理想后功成身退。
赏玩山水,吟风弄月,其乐无涯!
但他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退隐的愿望,临到晚年竟还被远谪海南。
也许在苏轼的心里,他已经找到人生中的悠闲之所,山间明月,江上清风,心境不同而已。
所以当生活遇到阻碍,我们就在阻碍附近停一下,暂且做个闲人。
唯一重要的是「且陶陶,乐尽天真」循着本性去活,怎样都不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