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探析【周易】对中国古代历法的影响,乾卦与「龙抬头」有何关系?

2023-12-13国风

【周易】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对中国人的影响无比深远,当然也对中国古代历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中国古代对历法如此重视呢?

【易传·观·彖】:「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古人认为天道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四时不忒」。圣人能够制定历法,颁布正朔,统一人们的时间标准,是其施行教化的要害。

【春秋】五始,「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新君即位,最关键的就在于新的时间制度的确定。【春秋】的书名本身,也是以春、秋二时涵摄天道阴阳变化之机,人世治乱兴废之要。

【周礼】的六合结构,也是以天地四时为设官分职的参照。

司马迁举出古帝禅让时以「天之历数在尔躬」一语最为重要,历代新朝兴起,首先要做的也是改正朔,这既是宗教的核心,亦是政治的要害。

中国古代历法的起源,按照小编查到的资料,要上溯到「绝地天通」。

北大吴飞教授认为,绝地天通确立了统一历法,重黎是掌握历法天道的巫师,它与【尧典】中的「观象授时」和【易传】中的「神道设教」都是以天文历法为核心,确立了自然与文明的区隔,却并非绝对的天人分裂,而是总体上的天人合一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出自【尚书·吕刑】【国语·楚语】等书的「绝地天通」,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及其基本特质的重要事件。

绝地天通这件事,指的是由重黎制定了官方历法,而垄断了与神的沟通,以此成为中国宗教史上的重大事件。

按照观射父的解释,绝地天通,并非完全断绝了天神与地民之间的沟通,而是断绝了地民对天神随意而混乱的沟通,具体来讲,就是 不再让人们私下运用物候历来测算时间,而由国家根据天象统一颁布历法。

「天人合一」是绝对的,「绝地天通」是相对的,前者描述的是中国文明中自然与文明的根本原则,但只有通过后者,文明才能真正确立。

中国古代历法的实质

中国古代社会主要流行的以正月为岁首的传统历法始于夏朝,故称「夏历」;又因历法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适时耕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还称「农历」;还因历法是以月象的盈亏确定月的长度,再以12个月定为 一年,月为阴,故又称「阴历」。

中国的传统历法既重视月相的盈亏变化,也兼顾太阳位置和寒暑节气的变化,实际为「阴阳合历」。

【周易】对中国古代历法的具体影响

【三统历】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完整的天文学著作」,「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在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而【三统历】用易数解释历数的做法也为后世所承袭。

刘歆【三统历】的主要内容则是运用「三统」概念解释历法。

所谓「三统」,刘歆说:「三统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纪也。」

就音律而言,黄钟律长九寸,为乾卦的初九,为天统;林钟律长六寸,为坤卦的初六,为地统;太簇律长八寸,象八卦,为人统

刘歆的【三统历】采用【太初历】的 日法 :81,并说「 太极中央元气,故为黄钟,其实一禽,以其长自乘,故八十一为日法 」,即 9×9=81。

月法:2392,「推大衍象,得月法」,即根据【周易·系辞上传】所谓「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操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物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物而后挂」,推得「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统三也,四时四也,合而为十,成五体。以五乘十,大衍之数也,而道据其一,其余四十九,所当用也,故著以为数,以象两两之,又以象三三之,又以象四四之,有归奇象闰十九,及所据一加之,因以再物两之,是为月法之实。

这就是: {[(1+2+3+4)×5-1]×2×3×4+19+1}×2=2392。

于是可以推出朔望月的日数 :2392÷81=29又43/81.

闰法:19,「 合天地终数,得闰法 」,即根据【周易·系辞上传】所谓「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 天终数为9,地终数为10,9+10=19。

统法:1539,「 以闰法乘日法,得统法 」,即 81×19=1539

会数:47,「 参天九,两地十,得会数 」,即 9×3+10×2=47.

章月:235,「 五位乘会数,得章月 」,即 47×5=235。

周天:562120,「以章月乘月法,得周天」,即 2392×235=562120

于是可以推出回归年的日数:按照以上的方法,还可以推出其它各种历法数据。

【三统历】的以上推断实际上是通过易数来解释历数。

东汉时期的刘洪创【乾象历】,该历法有许多进步之处,被称为「划时代的历法」。

【晋书】称刘洪的【乾象历】「 推而上则合于古,引而下则应于今。其为之也,依【易】立数,遁行相号,潜处相求 」。

这里的「依【易】立数」,实际上就是根据易数来确定历数。

祖冲之编【大明历】也是古代重要的历法之一,这部历法将「岁差」引入,推算出的历年长度是365.24281481日,与近代天文学计算出的「回归年」长度仅差 46 秒。

祖冲之计算出历月的长度为29.21223日,与近代天文学测得的历月长度误差仅1秒左右。

该历法有三个「设法」,其中之一是,「 以子为辰首,位在正北,爻应初九升气之端,虚为北方列宿之中 」,也是用易数解释历数。

唐朝时期的僧一行编制的【大衍历】被认为是「当时最好的历法」。

【大衍历】中有【历议】十篇,其中【历本议】说:「 【易】:‘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天数始于一,地数始于二,合二始以位刚柔。天数终于九,地数终于十,合二终以纪闰余。天数中于五,地数中于六,合二中以通律历。……是以大衍为天地之枢,如环之无端,盖律历之大纪也。」

在一行看来,【周易】的「大衍之数」是历法的基础和出发点。

【大衍历】最基本的数为「通法」:「 自五以降,为五行生数;自六以往,为五材成数……成数乘生数,其算六百,为天中之积。生数乘成数,其算亦六百,为地中之积。合千有二百。……天地中积,千有二百,操之以四,为爻率三百;以十位乘之,而二章之积三千;以五材乘八象,为二微之积四十。兼章微之积,则气朔之分母也。

这里「五行生数」,即1+2+3+4+5=15;

「五材成数」,即6+7+8+9+10=40;「

天中之积」,即15×40=600;

「地中之积」,即40×15=600;

「天地中积」,即600+600=1200。

然后,1200÷4×10+8×5=3040。

在【大衍历】中,还有其它许多历法数据,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推得。

【大衍历】还完整地把【周易】的六十四卦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相配合,并且明确指出: 「十二月卦出于【孟氏章句】,其说【易】本于气。

西晋号称同时有资格进文庙和武庙的杜预著【春秋长历】,其中进一步提出了治历的「通理」。

杜预把【周易】「革」卦的象曰 「君子以治历明时」诠释为治历应当「顺天以求合 」,而不「 为合以验天 」,并且明确把这一原则视为治历原则,要求根据天体的运行变化制定历法,使历法符合天体运动,而不是为了让天象符合于历法。

元代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把古代历法体系推向高峰」,【授时历】的治历原则也正是杜预提出的「顺天以求合,非为合以验天」。

「二月二,龙抬头」与【周易】乾卦和「五行」学说的关系

中国古人按照周天繁星在黄道附近出没的顺序,将周天星辰分为二十八组,称为二十八星宿。

根据它们四季在夜空的分布特点和星象组合特征,将它们分成星空「四象」: 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

而每个「星象」大致占周天的90°星空区域。

「龙抬头」就是在夜晚东方青龙星宿的「龙头」开始显现,更准确地是指青龙中的角宿在夜空中的出现, 即东方青龙七宿中的第一宿「角宿」(龙头)在入夜时开始显露在东方的地面之上。

角宿二在夜空中会先露出地平面,而当角宿一也出现时,此时「龙头」就完整地露出地面了,这样的天文现象被古人称之为「龙抬头」。

古人为什么还要把阴历「二月二」称为「龙抬头」呢?

如前所述,中国古代历法是「阴阳合历」,阴历就是我们俗称的「农历」或「夏历」,阳历(公历)就是我们现在日常用的二十四节气。

简单来说,阴历是以月亮在周天星辰上旋转一周的「朔望月」来记日的,一般阴历年是12个朔望月,大约354天;而阳历的日历年是地球公转太阳一周的时间,即回归年,一年约365.2422天。

说明:这是现在公历采用的历法天数,我国古代大多采用四分历法计算,即回归年365.25天。

中国古代的先贤发现太阳在周天星辰运转76周,月亮此时刚好绕天转了1016周。

先贤们采用速比的方式来匹配「阴阳合历」,此算法在2000多年前【周髀算经】中已有详细记载。

因此,大致19年「阴阳历」就会再一次重合,误差不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十九岁生日农历和阴历和出生时间的公历、农历日子一样的原因。

二十八宿每一宿的起落都与「二十四节气」相关联,即春分东方青龙星座角宿刚好露出地平线。

因此每年的春分晚上,角宿一般都会在夜晚开始升上地平面,这天也是「阴阳合历」启算后次年的阴历「二月二」, 这个天文现象既符合了「阴历」的日期,也与「阳历」关联起来了。

而以后年份编排的「阴阳合历」因为匹速的不同,会造成阴历「二月二」并不固定的现象,直到下次「历元」重合后又会再次出现春分与「二月二」相合的情景。

结合「青龙」在夜空中的运行位置可知,在阴历正月入夜时,「青龙」位于地平线之下,是观察不到的;而到了阴历二月二入夜时,「龙头」(角宿)开始显露在东方的地平面之上;到了阴历三月、四月入夜时,「青龙」的前半部分已出现在夜空中,后半部分还位于地平面之下;到了阴历五月入夜时就可以在东南方的夜空中观察到整条「青龙」的全貌了;到了阴历六月入夜时「青龙」的中心已经运行过了最高的中天位置,逐步转而向西南方下行。

通过「青龙」星宿夜空运行的时间节点,看「乾卦」六爻辞与天象的关系。

初九爻辞「潜龙勿用」正如阴历正月时的「青龙」星宿都潜伏于地平线之下。

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如阴历二月二「青龙星宿」在东方的地平面上开始显露出「龙头」来了。

九四爻辞「或跃在渊」,正是阴历三月、四月,「青龙」星宿的上下部分遨游在地平线之间,呈现「半跃半渊」之势。

九五爻辞「飞龙在天」,阴历五月,整条「青龙」星宿正翱翔在夜空的东南方。

九六爻辞「亢龙有悔」,「比喻整条巨龙向上腾飞,亢进过度,必然走向反面转化,是不可能保持长久的」,阴历六月时「青龙」星宿的中心部分已跃过夜空的正南中天位置,逐渐向西南方转而下行。

「乾卦」六爻辞中「龙」的运行状态,正如「青龙」星宿从潜藏地下,向夜空中天的逐步攀升,一直运行到夜空的最高点,然后转头逐步向西南下行的过程。

综上所述,从六爻辞与实际天象的一一对应关系看,二者之间应当是有关联的。

在古代传统文化中与「五行」中"木"属性相配的颜色是青色、季节是春季、星宿为青龙星宿、方位为东方。

那么这些观念又是如何形成和对照统一的呢?

二十八星宿的周天(360度)分布,在春季时,位于东方星空的星宿为「青龙」七宿,南方

星空为「朱雀」七宿,西方星空为「白虎」七宿,北方星空为「玄武」七宿。

我们平时只能看到一半(180度)的星宿分布。

春季夜晚当我们面南观察星空时,就会得到「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星宿分布的位置概念,

此时的「左青龙」正对应着东方位置。

春天总是伴随着植物的发芽、生长,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绿意景象,因此「五色」中的「青色」也配属于此,「青龙」星宿的「青」字也因而得名。

这些配属于「木」的「青色」「青龙」、春、东方等观念,正是春季时节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对照关系,是古人通过对天文现象的长期观察和不间断的记录,而后经过思维总结出的「抽象」概念, 即:木、东、春、青色、青龙等观念都是某一方时空的实际对照关系。

阴历二月二,「见龙在田」,在东方的夜空中这条巨大的「青龙」开始显现在地平线之上,其时正当春分时节,它带来的绵绵春雨催生了万物!

因此这条「巨龙」就被赋予了「云行雨施」的能力,因而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龙王大多都是与降雨有关的,尤其是东海龙王。

总结

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到「龙抬头」这一具体的传统习俗,都体现了【周易】在历法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周易】看来,天与人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这一思想体现在历法制定中,就是以天象为依据,以人事为参考,制定出符合自然规律的历法。

【周易】中的易数解释历数,也对古代历法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刘歆、僧一行等科学家通过易数解释历数,使得历法的制定更加精确和合理。

然而,需要说明,随着历法研究的发展,易数解释历数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因此以后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以上内容参考自上图中的论文,部分图源自互联网(侵删),在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