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韦应物最著名的一首诗,为何受到后人的高度赞誉和激烈质疑?

2023-12-13国风

韦应物,字希聪,号涯翁,生活在唐朝中后期,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气势雄浑,意境深远,语言简练凝练,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作【滁州西涧】仅仅四句,却气韵绝伦,蕴藉无穷,后人对它推崇备至,不仅将之奉为楷模,甚至有「诗三百,惟【西涧】为绝唱」之说。然而这首被公认为极品的诗歌,在历代评价中亦颇受争议。本文拟从理解的角度剖析这首诗,梳理历代的质疑之声,以窥其艺术魅力。

这首【滁州西涧】可以说是韦应物诗作的代表,他一生几度出任滁州刺史,对那里已十分熟悉: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全诗仅四句,画面却极为精美绮丽。句句景物鲜明,蕴藉无穷。「独怜幽草」,涧边幽僻,长着细嫩的青草,让人动情;「上有黄鹂深树鸣」,树冠深处黄鹂悠扬,柔美的鸣啭激荡心弦;「春潮带雨晚来急」,层层不尽的春雨,潮水拍打,正是动人时节;「野渡无人舟自横」,荒芜的野渡无人,细小的渡船却十分惹眼。一排排描摹,景色浓艳动人。这简练朴素的语言,铺叙连绵,含蓄中见江山,没于景物中体世事,给人以无限遐想。也难怪历来赞誉为「诗三百,惟【西涧】为绝唱」。

然而公认为极品的这首诗,在历代评价中也颇受争议。有人认为它「咏柳杨,于无人处见人情」,颇为矫揉造作;有人认为「上联句,下句殊不协」,意境不一;有人感叹「四句不出西涧,何以独怜幽草」。诚然,这首看似流畅无碍的佳构,细究之间却也许有些牵强。我们不妨一句句深入分析,探其中味:

「独怜幽草涧边生」,这句确实颇令人怀疑,明明写的是涧边青草,凭什么「独怜」它呢?草木无情,道什么独怜?可这一「怜」,却道出了作者对这块土地的深情。这是他数度出任刺史的故地,对这里已有深厚感情。他独怜这片土地,这涧边的草木。怜字一出,主客体顿时转换,「草」不过是这片土地的象征,韦应物眼中所见,正是自己对故土的深深留恋。

「上有黄鹂深树鸣」,一只黄鹂在深树间欢快地鸣唱,渲染这涧边的静美。黄鹂这种知了科的小鸟,大多生活在丛林和草原间,它们会选择树上的隐蔽处筑巢,在高处鸣叫。深树间传来的黄鹂鸣唱,正符合这涧边的环境。这一句描绘,与上句草木气息相得益彰,焕发生机。

「春潮带雨晚来急」,一句则进入夜晚,写当地的特殊景观——近湖地带的涨潮。每年春季,长江水位上涨,滁州地区湖水位随之上升,这就是「春潮」。涨潮与江水路遥相连,漫过野渡,荡起层层涟漪。这「春潮」,正暗合作者当年出访此地,亲历的风土人情。疏朗之余见怀念,一番景色描摹,不仅丰富诗意,也体现韦应物对故土的无限留恋。

「野渡无人舟自横」,最后一句点出野渡上那只小舟。这小舟不仅衬托出当下无人的荒芜,也呼应上文涨潮袭来。茫茫江面,小舟随波荡漾,正应了诗题「西涧」二字。它并非牵强的景物穿凿,而是西涧特有的印记。这小舟随波而上,仿佛作者的游魂也随之飘然,复见当年故地风物。一叶扁舟,便承载万般相思与眷恋。

如此一看,似乎这首被誉为「绝唱」的名篇,实则也略有生硬之处。然而正是它那些细微牵强之处,反而体现了作者无限的留恋之意。他眷恋这片故土已久,十分熟稔,又怎会有意凿凿生硬之语?足见这不过是手法的微瑕,而非真正的生硬强词夺理。作者的深情,已融入诗中每一个字里,每一个景里。故土难忘,乡音难求,一叶扁舟承载千般眷恋,这才是整首诗真正的意蕴所在。

综上所述,韦应物这首【滁州西涧】之所以沉淀千古,被后人推为绝唱,正因其蕴藉深远,境界恢宏。四句虽短,却令人无限遐想。作者几度游历此地,对它已然了如指掌。他将这片土地上点点滴滴都融入诗句,任何一处细微景致都透露出他的万般眷恋。诗中或许有细微瑕疵,亦或略嫌牵强,但这正是他情不自禁的写照。没有一首诗是完美无缺的,这首名作也不能免俗。然而正因韦应物将他对故土的全部情感融入其中,它才散发出耀眼的光彩,跃然纸上。历来争议不休,也正因每一位读者对它无限领会,无不自有一番联想。这也正是韦应物这首诗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