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顿悟」与「渐悟」

2024-07-18国风

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小文【顿悟】,说六祖慧能一日在听弘忍法师讲【涅槃经】的时候,因见「风吹幡动」,始觉「心动」,便立即顿悟,悟出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禅法,即所谓「明心见性。」文章发后,很多人私信,说还是没有把慧能法师的「顿悟」与神秀法师的「渐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说明白。那么,今天就聊下这个话题。

禅宗派的祖师是从印度来的菩提达摩。他自称是佛传的第二十八祖,当年远渡重洋,从印度渡海而来,后来到洛阳永宁寺弘扬佛法,相传活了一百五十岁,最后葬在山东定林寺。菩提达摩圆寂后,将佛法传于弟子慧可,世称「二祖」。后来,禅宗相继传于三祖僧璨、四祖司马道信以及五祖弘忍。五祖弘忍法师是禅宗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最大的功绩就在于在禅宗经典【楞伽经】的基础上,重新释义并光大了【金刚经】,让更到的人了解禅宗,走进禅宗,修行禅宗,此后,禅宗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进入了大发展阶段。

弘忍法师足下弟子众多,有说是十一人,有说是十三人,但真正将禅宗发扬光大的有十人,分别是神秀、智诜、刘主簿、惠藏、玄约、老安、法如、慧能、智德和义方。这其中,又以神秀和慧能最为大家熟知。

说起慧能和神秀,还有一段故事。

慧能法师是范阳人,俗姓卢,自小家境贫寒,目不识字,但悟性极高。一天,他在街上卖柴,见有人诵读经文,他顿足仔细听讲,久久不肯离去,后来问人家,人家说,这是【金刚经】,蕲州黄梅冯茂山的弘忍法师讲此经讲得极好,于是他便动了北上求法得念头。数年后,他在黄梅道场终于拜见了弘忍法师。法师见他心诚,便留下来传法,最初,让他去舂米。慧能法师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 干了足足八个月。

一天,弘忍法师将足下弟子召集到一起,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已经老了,当选一名接法人,以确保祖师的法脉不断。佛法不可思议,贵在实证,你们万千不要以为记住了我所说的法语,就算了事。你们且下去,各自根据自己的修行体会写一首偈子给我看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我就把法衣传付给他,立他为六祖。」

当时,拜在弘忍法师门下的僧人很多,有七百多人,其中以神秀法师最为出色。那个时候,神秀已经是教授师,内外兼修,经常为大众讲经说法,深得弘忍法师器重。弘忍法师也有意将六祖之位传授给他,但始终拿不定主意。于是,便出了这么一道题。

神秀法师左思右想,绞尽脑汁,折腾了两三天,终于写出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此偈子一出,众人皆称赞,都说写得好。这个偈子好就好在把「身」比喻成菩提树,把「心」当作明镜的座台,只有时时「勤拂拭」,「拂」就是去除尘埃的意思,当镜子上有灰尘的时候,就要把它擦拭干净,这样镜子才会明亮。如果不勤于「拂」,不勤于擦拭,镜子就会脏污。修行也是如此,要时时勤学苦练,才能量变到质变,悟到真经。

神秀的这个偈子是要告诉大家,修行的时候要时时刻刻的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这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

这个偈子挂在走廊上,很多人都看见了,弘忍法师当然也看见了,他一看字迹就知道是神秀写的,说到:「哦!这偈子写得很好,大家好好地背诵,依照这样来修学,就不会堕三恶道,同时也会道业精进的。」

当然,这个偈子对一般人来说,对佛法的理解已经相当高深了,可弘忍法师是谁?是五祖啊,他的肩上担负着振兴禅宗的历史使命,他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当然要比一般的法师要更深、更远,当他准备采用这种「呈偈辨智」的方式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就已经深思熟虑,把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考虑清楚了。六祖传给神秀当然没问题,因为神秀有能力、有资格,而且还是东山寺内公认的衣钵传人,但他总感觉神秀的资质还不够高,还不能担负起弘扬禅宗的历史使命,就像这首偈子,感觉好是好,可境界上还差那么一点儿。

这首偈子在师兄弟们之间就传开了,慧能听到后,他感觉神秀法师的偈语没有窥破境界,只强调观心、净心的有为修行功夫,其所追求的「清净佛性」,也是在「时时勤拂拭」之后才有的,是与「染污尘埃」相对的生灭法,还没有跳出生死轮回之苦,如果不能顿悟自心本性,福报怎么能救人出离痛苦呢?一句话,这首偈子的境界还不够高。于是,他便跃跃欲试,准备也写一首,可他不识字,于是便口述,让师兄帮忙也写了首挂在走廊上,他是这样写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子当然也传到了弘忍法师的耳边,法师出来一看,马上就指着惠能的那首偈子说道:「这写的是什么东西,简直一窍不通!」然后一边说还一边亲自把它揭下来扔掉了,众人都感到非常满意,这一场风波也就平息了。

惠能的这首偈子真的境界不高吗?当然不是,这正是禅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无上真谛,只是别人参不透而已,五祖当然不会不懂,但这么处理却是另有打算。

那天晚上,弘忍法师就把惠能悄悄叫到自己房间,亲自给他详细地讲解了一遍【金刚经】,并把代表「祖师」的证物木棉袈裟交给他,让他连夜出发躲到南方去。但慧能并不熟悉此间山路,于是五祖弘忍法师送惠能至九江驿,并亲自渡惠能过江,并告诫他,五年之内不能抛头露面----换句话说,这时候惠能就已经是禅宗六祖了。

为什么安排六祖赶紧逃走?是因为当时有「夺法」一说,从达摩祖师开始,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才是「正法」,夺取掌门人的衣钵,尤其是那些早已经提前把神秀奉为六祖的弟子们,一路对他进行追杀,慧能在山林之间足足躲避了五年,才出山在南方传道。而神秀法师留在北方,继续弘扬禅宗,所以就有「南能北秀」之说。

神秀所创的禅法,就是「观心」,是以心为观想内容的禅定,他认为,「观心」可以统摄一切修行,是达到解脱的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具体落实修行上,是一个勤修苦练、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慧能的禅法是「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他以定慧为本,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主张舍离文字义解,而直澈心源。

这两种修行方法,便是「渐悟」与「顿悟」之别。当然,这两种方法,说不上好坏,都有道理,主要看悟性,如果悟性很高,就像慧能一样,当然「顿悟」最佳;如果慧根太浅,悟性不高,那就要「渐悟」,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方能圆满。

最后再说下,慧能后来终成一代大师,所著的【六祖坛经】被誉为继【金刚经】之后禅宗的又一经典,史称「六祖」,此后,由于木棉袈裟在战乱中丢失,不知所终,信物丢失,无法再往下传,所以后来再也没有「七祖」「八祖」之说了。慧能就被认定为禅宗最后一个「祖师」。

而神秀法师尽管没能称为「六祖」,但他依然兢兢业业,在北方弘扬禅宗。后来武则天执政,改国号为「周」,为了让自己的皇位看起来明正言顺,她便在【大云经】中找到依据,说自己是净光天女,为弥勒佛转世。为了让这个说法看起来被认可,便迎请神秀禅师入京讲经,亲加跪拜之礼。史书记载:」趺座觐君,肩舆上殿,屈万乘而稽首,洒九重而宴居。传圣道者不北面,有盛德者无臣礼。遂推为两京法王,三国帝师。」

我以为,「顿悟」与「渐悟」,是一体两翼,互相作用,互相依存,没有「渐悟」的积累,也就谈不上「顿悟」的茅塞顿开;如果只有「渐悟」而不会「顿悟」,说明慧根太浅,天资不够。如果一味仅靠「顿悟」,没有辅以「渐悟」的精进,大概也悟不深,走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