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易经】到底什么是「道」?为什么庄子讲「道在屎溺」

2024-06-15国风

什么是「道」?我们平常会听到什么悟道、明道。到底什么是「道」?「道」其实就是规律,人在道中不知道,正如鱼在水中不知水。古人有句诗讲:人言见道方修道,我笑骑牛又觅牛。自古以来太多人探讨这个问题,如:

东郭子向庄子请教说:「人们所说的道,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呢?」

庄子说:「大道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必定得指出具体存在的地方才行。」

庄子说:「在蝼蚁之中。」

东郭子说:「怎么处在这样低下卑微的地方?」

庄子说:「在稻田的稗草里。」

东郭子说:「怎么越发低下了呢?」

庄子说:「在瓦块砖头中。」

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呢?」

庄子说:「在大小便里。」

这就是有名的「道在屎尿」,那具体什么意思?我们来看下南怀瑾先生在书中的讲解。我为什么把这书中的拿出来呢?就是为了让我们能了解书中讲的是什么,知道书中的价值,明白读书的重要,慢慢养成读书的习惯。因为读书能让我们心静下来,静才能安。短视频这些会让我们越来越浮躁、不安。

道是不可须臾离的,并不是你修它就有,不修它便没有。那就不叫做道了。 譬如我们今天打打坐,修修道,到教堂祷告一下,上帝就保佑,不祷告上帝就跟我们分家。那算什么?那不叫做上帝的伟大。 我念了佛,佛就保佑,不念佛了,佛就不保佑,那佛不是势利鬼吗?那不是道! 道在哪里?道没有离开过你,「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随时都在你那里。「 可离非道也 」,不修它,它便跑了,修它,它便来了,那还叫道?我送红包给他他就看我,我不送红包给他便不看我,那不是道。

道,你修也好,不修也好,它永远在那里。 修道而得道的,不过把自己本来的找出来而已。 不修道,不得道,像是你本来放在口袋里忘了而已,那个东西还在那里,所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须臾就是很快,等于佛学讲刹那之间一样。佛经讲刹那之间,就这么一弹指,便有六十个刹那。(这个问题,佛经里边有三种说法:有说一弹指有六十个刹那,有说有九十个刹那,有说有三十个刹那,反正是很快很快。)

「可离非道也」。人离开了道,然后修道才能得到道,那是骗人的,自欺欺人的,道本来人人有,换句话说,盗也有道,坏人也有善心。老虎最凶,但它不吃它的儿子。坏人再凶残,但一提到杀他的儿女,或者他的父母,眼泪也会掉下来,也是很人性的,所以道没有离开过人。【易经】上讲:「 百姓日用而不知 」——一般人本来就在道中,却不自知,还要拼命去求道。所以【中庸】上讲:「 虽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当时我们读到这一段,问老师:夫妇怎么是愚的呢?老师只叫我们好好地背,将来自会知道,现在跟你们讲不清楚。当时想这个老师混帐透顶,现在想想这个老师真高明透顶,年龄的不同,看法也不同了。

夫妇之愚,现在我们摊开来讲,男女两个谈恋爱,结婚生活在一起,那不是一塌糊涂、好笨的事情吗?那才是鬼打架呢!但是,你不要以为鬼打架,其中有道,也是道的作用。 除了教堂、佛堂有道,连最下流的事情,也是道起的作用。 所以说「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懂了这个道理,才知道这个中间有道。「及其至也」,如果进一步认真去研究的时候,「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虽然得道的圣人,还是有所不知的。

这两句话实在很难懂。当时老师只说,将来你们会知道。后来研究禅宗,看到书中记载:明朝末年的 密云禅师 ,打柴出身,没有读过书,后来悟了道,无书不通。当时有位大学问家问密云禅师,这两句话怎么解释?密云禅师说:「 具足凡夫法 (凡夫就是普通人,儒家称作愚夫,也称作小人), 凡夫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知;圣人若知,即是凡夫,凡夫若知,即是圣人。 」明朝的那些大学问家,只好两个膝盖脆下来,佩服到了极点!

密云禅师解释「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理,也就是刚才所讲的「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的最好解释。他的意思是说: 得道的人固然有道,但是一切众生都有道;普通人也有道,只不过普通人没有见到道,不明白这个道;得了道的圣人当然有道,但是得了道的圣人以为自己得了道,那就是个凡夫,不是圣人了。

得了道的人跟普通人一样,并没有一个道的境界;真正到了最高位的人,忘记了自己的位置,那才真正是了不起!所以具足凡夫法,可惜凡夫不能自己知道,具足圣人法,圣人也绝对自己不执著它。圣人如果自己执著得了道,他就是凡夫,不是圣人,不是得道的人了。一个普通人如果一下明白了道,他也立刻变成圣人了。

同样几个字,换来换去有这样妙,圣人、得了道的人说我悟了,我是大师,我比你们高,那是混蛋、是狗屎。 这个道理被他文字一玩,玩得大家晕头转向。这位禅师不认得字,得了道后,能够讲出那么高明的话,所以「百姓日用而不知」, 我们自己有,道在哪里?就在我们自己这里。可是你就不知道! 「故君子之道鲜矣」。这是孔子的话。——南怀瑾先生【易经系传别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