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中国自古没有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哲学」存在本质区别

2023-12-10国风

「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 本质上的区别

严格来说,中国自古就是没有「哲学」的。

「中国哲学」是「西方文明」在全球扩张以后,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套在「中国传统文化」头上而形成的 「伪概念」

「中国哲学」这个「伪概念」并不适合「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哲学」这个「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完全不匹配的

如果一个「概念」与其「内涵」完全不匹配,那么,这个「概念」就是个 「伪概念」

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个「伪概念」,这就需要从「哲学」的 「认识结构」 上来进行分析。

「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认识结构」上的区别:

一、「西方哲学」的「认识结构」剖析

「西方哲学」这个概念,严格地说,是从 亚里士多德 这里正式形成的,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并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哲学」。

「西方哲学」在形式上,有着非常清晰的 特征

作为一种「西方哲学」的论述,必须要对所论述的 「概念」 有清晰的 分析 ,以及要有严密的 逻辑论证

没有这二点特征的论述,只能作为一种「断言」,不能成为一种「哲学」的论述。

我们把什么是「西方哲学」确定清楚以后,再从人的「认识结构」上来看「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在「认识结构」上,主要是人的「认识模式」以及「认识能力」,对 「外在事物」 进行认识以后,运用 「语言以及逻辑」 进行 「陈述」

这种「陈述」,其实是一种「霸道」式的表达,只要符合「语言概念」以及「逻辑关系」,接受者无法从「语言概念」以及「逻辑关系」进行反驳,就必须接受。

这种「霸道」式的「西方哲学」,其实隐含着 两个先天的假设

第一个假设前提:所有人的「经验」都是「共同」的。

第二个假设前提:所有的「认识」都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

很明显,「西方哲学」在「认识结构」上的重点,落在 「对所认识的事物」 上。

我们这里可以建立一个模型,来帮助我们理解「西方哲学」的「认识结构」。

人的「认识结构」就好比一盏 「探照灯」

「西方哲学」这盏「探照灯」的特点就是: 向外照东西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结构」剖析

我们还拿「探照灯」这个模型,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结构」的重点,不是「向外照东西」。

而是 「向内反照自身」 的「认识模式」与「认识能力」上。

这一「反照」就照出了一个 全新世界

原来在人的「认识结构」中,还存在着 两种 不同的「认识模式」。

一种「认识模式」是 「认知模式」 ,还有一种「认识模式」是 「感知模式」

在「认知模式」中的 「认知能力」 ,与在「感知模式」中的 「感知能力」 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认识能力」。

我们还是拿「探照灯」这个模式来看。

「认知模式」以及「认知能力」只能看到:「探照灯」的 灯光所照到的事物

而「感知模式」以及「感知能力」却能发现:在「探照灯」的灯光所照到的事物 背后的「真实存在」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并不是去认识外在事物,而是重点在于 提升自己的「认识模式」:

把自己的「认识模式」从「认知模式」中 摆脱 出来, 进入 到「感知模式」中,并在「感知模式」中,不断 提升 自己的「感知能力」。

在训练「感知能力」的同时,到 社会实践 中去不断提升「感知能力」。

被现代学者所冠以「中国哲学」的那些内容,其实都是古人在社会实践中提升「感知能力」时,运用「感知能力」 所得到的一些认识

这些认识只是中国古人运用「感知能力」的 结果 ,属于「衍生产品」,并不是「主要产品」,「主要产品」是「感知能力」提升的本身。

像我们熟知的老子、孔子,一生研究的就是: 如何通过「心智系统转换」提升「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