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园林造景与博物馆布展是远亲还是近邻?

2024-01-09国风

中国传统园林中凝聚了千百年来能工巧匠和造园家们的学识和经验,表达了前人先进的建造理念,其中蕴含的造园思维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凝聚,也是古人总结的空间营造与组织策略。在立足中国语境、借鉴古人造园智慧的基础上,以一种创新的视角探索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方法,实现展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有助于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造园策略与博物馆展陈设计的互文对比示意图

中国传统造园策略

在展陈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生态文化展区的展陈设计意图通过实践研究来突破现有博物馆国际式设计模式以及解决当代博物馆建设面临的问题,探索一条「用中国形式语言展示中国文化内容」的当代中国特色设计之路。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西临山水园艺轴,东临「世界舞台」草坪剧场,西北侧为永宁阁,北侧为人工景观湖——妫汭湖,南侧与园区主入口相对,在整个园区内居于最重要的位置。中国馆的建筑设计以「锦绣如意」为设计理念,汇聚中华园艺精华,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讲述中国园艺故事。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建筑场地实景图

展陈空间营造——疏密得宜的异常与屏障

中国传统园林园区空间通常比较幽闭和深邃,结构迂回。这种空间被称为「奥如空间」。奥如空间的营造,首先体现的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只有先创造「奥如」的空间状态,才能在之后的游览中感受到「旷如」的感觉,即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而实现小中见大。其次体现了文人士大夫「隐于市」的思想追求。

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设计园林空间(图片来源: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年出版)

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入口处创造「奥如空间」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空间疏密的「异常」效果。园林空间的丰富性很大程度上来自园林要素设置疏密得宜的「屏障」,也就是对视线的遮挡与限制。这是园林中制造景深的「亏蔽」手法。「蔽」即「遮蔽」,完全阻挡视线或路线;「亏」则反之,它透又不透、隔而不隔、半掩半露。二者相互组合,才能使空间充满节奏与变化。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生态文化展区通过「亏蔽」手法实现空间的屏障

展陈路径营造——曲折尽致的自觉与不觉

彭一刚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说:「既然要形成整体就必然要遵循某些原则而把孤立的点连接成为片段的线······最根本的因素就是观赏路线的组织。」园林中的路是各个景点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它们能够使整个园林景观统一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整体中,为游览者提供明确的游线。此外,这些路径对空间的组织能起到调节作用,还能通过曲折变化烘托空间氛围。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生态文化展区结合建筑流线设计的曲折的观展路径动线示意图

在展览空间中,通过结合建筑流线设计的路径,可以引导参观者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观看展览内容。在参观过程中,参观者受到展览内容的影响,不觉产生联想与思考,最终实现对展览精神的领悟。参观者的这种「不觉」正是来源于设计者的「自觉」。在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中,除行走路径外,还有视觉路径,即参观者的视线轨迹。在展陈空间中,对参观者视线轨迹的引导是使其产生「不觉」的根本原因。而视觉路径仍然依附于行走路径之上,并对行走路径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二者处于一种彼此影响的状态,通过路径的转变和视线的变化,最终能够在博物馆展陈空间内实现如同中国传统园林中「景到随机,步移景异」的效果。

最初进行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生态文化展区的设计时,我们考虑到了参观人数众多的问题,认为展览的内容很难深入展开。对此,我们在原有建筑路径的基础上,通过聚焦九大景观的设定,很好地应对了人流量大的问题,又保证了相对自由、可组合观展的个性化路径,从而通过设计的自觉,实现了参观者的自觉。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生态文化展区结合展陈流线的九大空间景观,构建了一步一景的效果

展陈氛围营造——眼前有景的「得闲」与「随性」

明代文学家范景文在【集李戚畹园】中写道:「人巧为山水,要令情性俱。」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在欣赏由人运用巧思创造的园林时,应该让心中的情感相应而生;要欣赏事物的美,必须先获得心灵的愉悦。魏晋诗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道:「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此句形容的是主人在自己的园子里随性放松的姿态。主人每日在园子里游走,享受生活的乐趣,虽然有门却常常关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这是在形容一种悠然自得的「得闲」之态。而这种「得闲」与「随性」的姿态,正是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精髓。

「千里江山一日游」装置景观

在进行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生态文化展区的设计时,考虑到人流量大,观众很难驻足「静观」的问题,我们便构建了游走观看的「动静双观组景」,借鉴传统园林中的「得闲」与「随性」的意境,通过多媒体艺术装置等形式塑造中国语境下的展陈氛围。参观者在动观的过程中看到的景观,几乎都是通过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在不同的时间呈现的不同面貌,丰富的沉浸式景观时空使参观者获得了眼前有景的得闲与随性的体验。比如,「千里江山一日游」装置景观可以根据参观者的步行速度自动演绎,「两个山居世界」装置景观可根据参观者的步行速度每十秒自动变化,「圆明园四季漫游」装置景观可根据参观者步行速度自动演绎。

「圆明园四季漫游」装置景观

通过相关实践,我们不难看到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策略应用到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它不但可以丰富和加强当代博物馆展陈空间的体验感,完善博物馆空间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而且还能通过传统造园思维及造园手法进行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实践,转变原有博物馆以「物」为主体的展陈设计方法。向古代传统园林建造者借智慧,不仅能实现从「人」的感受为出发点,以全新的视角进行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设计,形成以「中国展陈语言讲述中国文化故事」的新思路,促进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发展,同时,也将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一条可能路径!

本文节选自【中国艺术】2023年第6期

【中国传统造园策略与博物馆展陈设计的互文性研究】

【中国艺术】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