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夜读丨做到这三点,让自己舒心他人自在

2024-07-27国风

「▶」 收听朗读音频

/民生周刊

「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


…………

与人相处,为人处世,要让自己舒心,让他人自在,做到这三点至关重要:让利于人,话留三分,交往有度。

利他是最好的利己

思想家墨子说:「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免会牵涉到利益,要维持长久的关系,往往是从利他开始的。

让利于人,看似是一时之亏,实则会拥有人生长远之福。

在一家公司的总部,有两千多个停车位,早到的人总是把车停在远离办公楼的地方,天天如此。

有人问:「你们的停车位是固定的吗?」他们答:「我们到的比较早,有时间多走点路。晚到的同事或许会迟到,需要把车停在离办公楼近的地方。」

简单的停车方式,其实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先想到别人,会走得更远;能与人方便,就不要吝啬善良。

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

稻盛和夫说:「人生中的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所有一切,归根结底,要看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利他之心’发挥出来。」

很多事情,如果过于计较自身利益,往往会因小失大,错过机会。始终保持着利他之心,轻利重义,方能胜友如云,超然自逸。

话留三分,让关系更长久

【论语·为政】有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会因为语言而产生变化。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话语间留口德,不仅可以维护情分,还能避免误解和无谓的争吵。

过分逾越,便会失了分寸,伤了人心。

孔子周游列国,观周太祖后稷的祠宇时,看到台阶右侧立着一个铜铸的人像,嘴上被贴了三道封条。

在铜人的背面,还刻着一行铭文:「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孔子看后,时常以此来教诲他的弟子,守好自己的口,避免不必要的祸害。

越是通透的人,越懂得言必适时、言必适性、言必适度。正所谓,慎言则安,谨事则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即使关系再好,也有不可逾越的边界。

与人交往,不论何种关系,都应该做到谨言慎行,如此,关系才能走得长久。




「素交」体现出友谊的精髓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悬崖的边界很清楚,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是水的边界比较模糊,所以经常会淹死人。」

认清楚边界感,管理好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大的尊重。

作家钱钟书曾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永玉为邻,两家间隔不到百米。但在几十年时间里,黄永玉只去过钱家两次。就算偶尔给钱钟书送东西,他也是电话联系,送到门口。

黄永玉说:「不是不想进去,我只是不愿意打扰,他们夫妻俩都忙着看书写字,我没有必要去打扰,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体谅的。」

而钱钟书也在书中写道:「‘素交’更能体现出友谊的骨髓。」

作家周国平说:「分寸感是成熟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

把握「恰到好处」的分寸,是成年人的社交魅力,而没有界限感的人际关系,无论多亲密,最后的结局很可能会是伤害。

无论和谁相处,能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才能使关系更长久。

让利于人得人心,是格局,重义轻利才能长久;话留三分不惹祸,是智慧,说话有度才能安宁;与人交往有分寸感,是成熟,保持适度距离才能和谐相处。





主播:郭槿

【民生周刊】新媒体编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哲学人生网(zxrsnet)、精读(ID:jingdu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