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在家弟子面对出家师父的过失,该不该批评?

2023-12-15国风

古德常言,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弟子对师长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能有一份恭敬,才能得一分利益。修学人想要在法上得到利益,那肯定是必须从恭敬当中求取。

那恭敬从哪里能够体现呢?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当中体现。从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中体现。对其他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对自己所依止的师长呢?在【善恭敬经】中说到:「 师实有过,尚不得说,况当无也。


师长真实有过失,尚且不能说。更何况师长的过失,只是你认为有过失,而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过失,那更是不能说。无论你是在当面说师长的过失,还是背后说师长的过失,都是弟子见到师过的标志。如果你真能够视师如佛,真能够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又怎会参与评论师长的过失,怎么会眼见师长的过失呢?弟子说师长的过失,甚至是常常说师长过失,实际上伤害的是弟子自身,弟子常见师过,那这个弟子更易起傲慢的心,这样在修学上,就很难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

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尊重恭敬师长,那不论师长如何,他都能够给予师长恭敬尊重。正如印光大师说的:「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如果真的是这份恭敬的心境,又怎么会见到师长的过错呢?又怎么会评说师长的过错呢?如果真能恭敬师长,那这个人就能够得到胜妙的最上妙法!正如【善恭敬经】中还说到的:「 能生恭敬尊重之心,当得如是胜上之法。

在【善生经】中还指出,弟子尊敬奉事师长应该做到五件事:「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侍所须, 二者礼敬供养, 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

经典当中特别提到了礼敬供养,一个人对师长能够有礼貌尊敬,必然会善于供养。现实当中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凡是一个弟子对师父有信心的时候,这个弟子就会在四事上去供养师父,并且会欢喜的常行供养。当这个弟子对师父慢慢失去信心的时候,就开始减少供养,甚至后面就不供养了。

就像过去在河北有一位女居士,刚开始的时候对本幻挺有信心的,也会常常供养。有些时候给本幻寄一些东西,有些时候给本幻发一下红包,特别是等到本幻生日的时候,还让她的儿子专门录一个视频,挺隆重的向师父表示祝贺。但等到她和丈夫之外的一个男的发生了关系,并深陷这种色欲的关系不能自拔时,本幻讲法的视频,她也没有心思听了。对本幻的供养也是属于常常中断的状态,甚至这几年本幻生日到来的时候,她也没有任何的供养了,也不会再发她儿子祝贺的视频过来。

实际上这么多年我跟居士们交往,见到这个现象是很正常的,只要这个居士对本幻失去信心之后,这个供养也就开始慢慢地断掉了,甚至逢年过节,都没有一丝一毫的供养了,特别本幻生日的时候,对我个人来说是挺重要的日子,也没有供养了。

实际上居士如果通过自己的内心去观察,就可以看出他对师父的信心已经在减少,甚至在丧失了。实际上这个道理是很好懂的,就像别跟隔壁邻居关系好,那别种的菜有多余就会常常送给他,关系如果不好了,那肯定就不会送给他了。能想得到给他的,那就是因为关系好,而对师长的那份恭敬也是在供养上可以明显体现出来的。

在【圆觉经】也说到:「末世众生欲修行者, 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 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圣人在经典当中告诉修学人,末法时期的众生想要修行,应当要尽自己的生命去供养善友,去奉事善知识。善知识如果想来亲切靠近你,你应当断除骄傲,以免因为善知识靠近你之后,你只看到他的缺点,而看不到他的优点了。如果善知识要远离你,不愿意和你靠近多接触,那你也应当要断除瞋恨的心。不论是现出逆境还是顺境,都应当要看之犹如虚空一般,了知身心毕竟是平等的,与一切众生同体无异,这样的修行,方才能够入圆觉。

与善知识交往的时候,应当要视之如圣人,要懂得尊重恭敬,要懂得温和柔顺。而轻慢师长就是骄傲,一旦产生轻慢师长的骄傲了,人就会变得奢侈,也会变得爱去邪淫,甚至是无恶不作。正如,晚清时期曾国藩曾说到的:「往往轻慢师长,讥弹人短,所谓骄也。由骄而奢,而淫,而佚,以至于无恶不作, 皆从骄字生出之弊。

轻慢师长会产生不好的果报,这在世间学问当中也很常见,更何况是出世间的修学。这在清朝的【劝戒录-侮师】中便说到:「新安汪某者,天资颖异,过目成诵,八岁能文。但自恃其才,侮慢师长。一日呵欠,口中忽跳出一物,形如人,指汪曰:‘汝本状元,因侮慢师长,阴司已削去,吾亦不随汝矣。’言讫不见。次日翻卷,不识一字,穷饿终其身。」

宋朝的【省心录】中也言道:「 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过。 」对于修学人,你耳朵不听别人说师长的错误,你眼睛看不到师长的短处,你嘴巴不会说师长的过失,那你真的是一个修学上的君子了。

在【小窗幽记】中也言道:「 甘人之语,多不论其是非;激人之语,多不顾其利害。 」这话是说,让人觉得甘美的言语,多数是不会说他人是非的话;让人感到激动愤怒的语言,常常是不顾及他人利害关系的说词。

不仅对师长如此,其实对普通的世间人也应当如此。少说是与非,少评对与错,对于别人的事情,没有必要过多去赞叹,更没有必要过多去批评。正如现代作家韩寒说到的:「如果你不了解,你就闭嘴,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别人经历过什么; 如果你了解,那你就更应该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