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展开战略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此战,曹操大获全胜,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作为军事家的曹操在自己的军旅生涯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其子袁谭、袁尚北逃乌桓。
官渡之战
据【辞海】介绍,乌桓为东胡的一支,秦末汉初东胡遭匈奴击破后,部分迁至乌桓山(在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北),遂以山名为族号。还有一种说法,因族名山,战国时已有乌桓之名。乌桓以游牧射猎为生。汉初附匈奴,武帝以后附汉,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五寒外。汉、魏置护乌桓校尉对其管辖。东汉末年,正当各路军阀逐鹿中原之时,乌桓逐渐强盛起来,对东汉的边境构成威胁。袁谭、袁尚北逃乌桓后,勾结乌桓贵族多次骚扰边境。
面对日益严重的边患,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亲率大军北征乌桓。这次北征,曹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巩固了自己的后方。在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曹操登山观海,豪情满怀,写下了我们熟知的【观沧海】。
据【魏书】记载曹操「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作为杰出的政治家,他指点江山,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作为优秀的军事家,他军功赫赫,基本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作为著名的文学家,以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开创了「建安风骨」。
此时,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片雄浑壮观的景象尽收眼底。「水何澹澹,山岛谏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海水宽广而浩荡,礁岛高高耸立于大海之中。高大而葱茏的树木丛生在一起,奇花异草丰美而茂盛。秋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巨大的波涛汹涌起伏。自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悲叹后,历代骚人便在心中种下了悲秋的情绪,正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是,在曹操的笔下,秋天的景象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却给人辽阔之感、雄浑之势,透着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不正是曹操「老骥伏析,志在千里」的胸襟的真实反映吗?
也许,在曹操看来,眼前之景还不够宏大雄奇,胸中之情亦未完全涌出。于是,伟大的文学家想象驰骋,思接宇宙,如橡巨笔赫然宕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从胸中进发。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出没在苍茫的大海里;光彩耀眼的银河,好像出自浩瀚的大海之中。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气象,才能契合了诗人包举宇内、囊括四方的宏伟壮志,正所谓「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于是发出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感叹。
戎马倥偬不废吟咏,登山览胜歌以咏志。一首【观沧海】,让我们窥见了动荡时代的底色,让我们见证了乱世英雄的本色,让我们感受了曹操诗歌的慷慨沉雄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