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5首经典【如梦令】,语言美,意境美,美了一千年~

2023-12-19国风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如梦令这个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

今天分享5首【如梦令】,首首经典,词美,意境美,一起来欣赏吧~

1

【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宋·曹组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

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

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

门外有千顷绿树的树荫,黄鹂两两交相呼应。

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

我睡醒之后,寂寞之感令人难以承受,于是走到梧桐树下的井栏旁。

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我静悄悄的,静悄悄的。突然风一吹,满庭院的花影在风中摇曳。

这首词是作者刚刚睡醒后,看见了门外千顷绿荫和成双成对的黄鹂这一幅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画面,触发了词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主要写的是词人睡起前后的所见所闻。通过对视觉和听觉的描绘,表现自己的感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含蓄有味。

2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溪亭:临水的亭阁。

兴尽:酒兴的高潮已经过去。

藕花:荷花。争渡:有夺路而归的意思。

鸥鹭:沙鸥与白鹭,两种水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常常记起那个溪边的亭子,日暮时分,酒醉得厉害,以致找不到回家的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酒兴过后在暮色中荡舟回家,却误闯入荷花盛开的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由于急于把小船撑出,竟把栖息在沙滩上的沙鸥和白鹭惊起,纷纷振翅高飞。

这是一首忆昔词, 写的是作者青年时代悠闲、风雅生活的一个片断。

这首小令脍炙人口,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词人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绿水、红荷、白鹭相辉映,情景融合,动静交织,画面极具生气。

3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雨疏风骤:雨狂风大。疏:疏狂。

浓睡:指酒后酣睡。

不消残酒:残余的酒意没有完全消失。

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绿肥红瘦:指肥硕的绿叶和凋残的红花。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昨夜风吹得很紧,雨下得很大,我从沉沉的睡梦中醒来,醉意还没有全消。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小心地问那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她却说海棠花还和从前一样。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知道吗?知道吗?它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了。

这是当时为文人所称道的惜春小令。这首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词中形象地表现出暮春海棠的特点,又巧妙地表达了作者伤春、惜春的情怀。

「应是绿肥红瘦」是对残败春景的高度概括,充满对春光逝去无可奈何的伤感。

4

如梦令·春景

宋 ·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黄莺用嘴衔过的花更加红润,燕子用尾巴点扫的水波泛起绿色的涟漪。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天寒手冷,玉笙冰凉,但吹笙的人却亢奋地吹起【小梅花】曲子,声音宏亮悠扬, 响彻天空,听者都感到激越、雄浑,春意盎然。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这样吹吠下去,这样吹吠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会变得潇洒清秀。

这首词通过描写了春天的一景一物,表达作者因伤春而作怀人的感情。

5

如梦令·春思

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手种:亲手栽种。堂:指东坡雪堂住处。

青子:尚未成熟的青色小果子。

百舌儿:一种专在春天鸣叫的鸟。

莫忘小桥流水:意指不要忘记了当年在东坡的躬耕田园生活。

手种堂前桃李 ,无限绿阴青子。

我在东波雪堂前亲手种下了桃树和李树,如今已是绿树成荫,青色的小果实挂满枝头。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清晨,窗帘外的百舌鸟婉转啼叫,把我从睡梦中唤醒。

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东坡啊东坡,不要忘记黄州小桥流水的美景,早日归隐吧。

这首词是作者遥想当年在东坡雪堂的生活情景, 手栽桃李,绿树成荫,鸟雀啾鸣,搅醒春梦,好一个惬意的田园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幽静环境的怀恋和向往。

结尾则回到现实,如今早已离开雪堂,但莫忘记小桥流水的田园。

词人以「小桥流水」指相对于喧闹京华的一种幽静环境,反衬出作者对营营仕宦的逆反心理和对拥有广阔心理空间的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