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玄奘晚年遭弟子质疑,跌倒数天后圆寂,临终留下2字激励后人千年

2024-01-28国风

前言

夜深人静,南京玄武区三藏寺里一片祥和。寺内供奉的玄奘大师塑像,神态安详,右手持经卷,左手摩挲念珠,就如同他在世时那般,沉静而坚定。

这座供奉唐代高僧玄奘的寺院,寂静中透着一丝凄清。每每想到这位影响中国佛教发展甚巨的大师,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晚年的凄凉,不少香客都会感慨万千。

玄奘大师,一生坎坷,几经跌宕,可他始终矢志不渝追求佛法的真谛。为此,他不惜离乡背井,跋山涉水;为此,他忍辱负重,历尽艰险;为此,他不顾名利,只求心无旁骛。

一代宗师,千古第一访印高僧,他用毕生去诠释「得生」的真正含义。那么,这位伟大的佛教圣哲,他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又为何在临终时留下「得生」两字作为对后人的教诲?

福缘深厚,13岁便出家为僧

玄奘本名陈炤,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家住河南洛阳(今属河南省)。

陈炤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小便聪慧过人,温润儒雅。他有个品学兼优、崇信佛法的哥哥陈素,深深影响了他日后的人生轨迹。

7岁那年,陈炤的父母相继去世,陈兄弟俩只得依靠他人扶养。命运的无常让幼小的陈炤见识到了生老病死的无奈,也因此培养出了对佛法的向往。

他的哥哥陈素见他如此虔诚,十分欣慰。为了让弟弟得以贴近佛法,13岁那年,陈素便带着陈炤剃度出家,法名玄奘。

这样一来,玄奘便有了足够的时间潜心研读佛经,修行悟道。他聪颖过人的资质也在此时显露无疑——还不到20岁,这位少年和尚就已将当时所有佛经了如指掌,深受长辈们的喜爱。

早熟聪颖惹非议,踏上访道求法路

「学海无涯,回头是岸。」玄奘虽通晓佛门典籍,但他明白自己离真正领悟佛法的本质还远着呢。

于是,他决心离开故乡,游历各地,向各方高僧请教,希望能够对佛法有更深的理解。

当时,许多长老对玄奘这个决定并不看好,因为按照旧有的佛教习俗,和尚要到中年之后才可外出弘法。而玄奘此举也有悖常规,难免招来非议。

但是玄奘并不在意这些言语中的刺,只管自顾前行。他认为,佛法博大精深,要真正参透,就必须广泛求教,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哪怕惹来些许争议也在所不惜。

于是,少年老成的玄奘来到长安,拜师学习。他还游历过洛阳、荆州等地,向各地高僧讨教,深得诸多前辈的赏识。

这一游学生涯,让玄奘见识到,各地对佛经的理解解释并不尽相同,甚至存在明显出入。这加深了他要亲自去佛法发源地印度寻根问底的决心。

千辛万苦出国求法,5年潜心领悟印度佛法

玄奘决定前往印度求法后,立即向唐朝朝廷申请出国的许可——一种叫做「过所」的护照。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玄奘的请求遭到拒绝。

但玄奘的决心已定,他并未在这处第一道障碍前就退缩。江湖儿郎一生热血,玄奘凭着对佛法的执着,选择孤身出塞,从陆路走西域,一路避开唐廷的追捕,前去印度。

公元629年,玄奘来到敦煌,力排众议,趁着夜深人静时分,独自一人趟过河,成功溜出玉门关。此后,他又在一位胡人僧人的帮助下,过河进入印度。

来到印度大陆后的玄奘,遭遇了种种艰难险阻。异域他乡的生活极为辛苦,但玄奘毫不气馁,只埋头学习梵文,潜心钻研印度经书。他静坐疾行,日夜兼程,终于通晓了大量佛经典籍。

5年时间里,玄奘参学诸多著名寺院,向印度各派名师学习,并与许多高僧讨论佛法精髓。他的学识和见解,终于让印度的佛教大德们刮目相看,纷纷对他推崇备至。

这5年的学习生活,无疑是玄奘一生中最充实、收获最丰的时光。当他再度启程踏上归途时,已经悟出了佛法的真谛,对人生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

拒绝还俗,只求佛法,翻经弘法传教收徒

公元635年,玄奘携带着佛像、经书等大批文物,从印度返回长安。此时,李世民已经登基为帝,并派人迎接玄奘的归来。

见玄奘满载而归,获得如此丰厚的佛教典籍,李世民非常高兴。他欣赏玄奘的学识品行,想要留他在朝中任官,但遭到婉言谢绝。

玄奘坚决无意还俗为官,只想潜心弘扬佛法。于是,在李世民的支持下,玄奘在慈恩寺开始了漫长的翻经弘法工作。

此后的20余年时间里,玄奘一心一意投入到翻译佛典的工作中。他将梵文经书翻译成汉语,使中国佛教的理论体系得到极大丰富,对中国佛教发展影响深远。

与此同时,他也收了许多弟子,讲经说法,传授佛法精要。虽然条件艰苦,但玄奘从未有过一点怨言,始终怀着「得生」的赤子之心,以布施佛法为己任。

晚年身体衰弱,弟子质疑无知,遗言教人省悟

然而好景不长,当玄奘投入翻经弘法多年后,他的身体已经衰弱不堪,行动愈发艰难。此时,一场考验也悄然来临。

因为玄奘少有公开说法,弟子们对他的学识存有怀疑。这些孩童般的质疑,无疑是对玄奘晚年的一次打击。

此外,朝廷一直希望玄奘还俗,也给这位虔诚的僧人带来了心理压力。种种困顿让玄奘的身躯日渐虚弱。

有一次,玄奘意外跌倒在地,自此卧床不起。弟子们这才意识到大师已经穷尽毕生精力,所以行动不便。他们深感惭愧,纷纷前来道歉、请罪。

终于,在公元664年,玄奘大师圆寂,享年65岁。临终前,他留下了「得生」两字,希望人们明白生命的真谛。

这两字道破了有关生死的迷思。对玄奘而言,生不过是一次次轮回转世的启程,死也不过是一个短暂的过渡。他并不惧怕死亡,因为这意味着他将继续在新的生命中求法辨道。

佛门一代宗师,影响千古,留下「得生」遗言

玄奘大师用他勤奋求法的一生,完美诠释了「得生」的真义。

他为佛教文化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将原始佛教经典介绍给中国,让中国佛教走向繁盛。他一心向道、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至今依然激励着后人。

玄奘大师虽然在有生之年已先我们而去,但他毕生坚持佛法的精神永存人间。每每我们走进供奉他的三藏寺,注视那慈眉善目的塑像,都会为这位伟大圣哲的一生所折服、所感动。

结语

他用自己的人生践行了「得生」的真谛,也以此告慰后人——只要心怀坚定的信仰,继续求道明理,我们终会在漫漫生死轮回中获得生命的意义。

玄奘大师虽已逝去千载,但他那跨越时空的睿智和人格魅力,至今依然照耀后人的求法道路。我们缅怀这位先贤,就是最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