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南宋山水画:「边角之景」的艺术魅力与情感抒发,画面精细而丰富

2024-06-11国风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画科,而宋代是山水画发展的黄金时期。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刻画严谨,注重写实,画家致力于以层层渲染来描绘北方的层峦叠嶂,利用「大山堂中坐,山顶有茂林」的全景式山水构图,展示北方山川的高大雄伟、雄浑壮阔,

画面精细而丰富。中国山水画发展至南宋,已由高堂大轴转为边角山水,「边角之景」的描绘成为南宋时期山水画的主流风格,「南宋四大家」便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人物。

李唐在南渡以前的绘画大都尊崇古法,南渡之后创作删繁就简,画作带有明显的抒情性,可以说是两宋山水画转折时期的关键人物。马远师法李唐,他用线遒劲奔放,构图简洁,造型方硬,常取一角之景入画,故世称「马一角」。

夏圭的山水画同样师法李唐,因其特殊的构图和开阔的空间表现,被称为「夏半边」,此二人大胆地选取山之一角、水之一涯,通过截取物象的方式,记录了江南地区的片段细节。画面中大幅的空白简洁而富有诗意,将李唐的风格发展到了顶峰。

明代屠隆在【画笺】中这样评论南宋绘画:「画家虽以残山剩水目之,然可谓精工之极。」简化的物象、局部的描摹,猛烈的「大斧劈皴」与刚劲有力的线条描绘使得南宋山水在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本文欲以南宋时期独特的构图形式—「边角之景」为例,品悟南宋时期中国山水艺术的特点与精神。

「边角之景」形成的原因

「边角之景」形成的原因众多,从历史角度上看,北宋灭亡后康王建立了南宋,而南宋只有淮河至大散关以南的半壁江山。国土的丧失令画家万分悲痛,故画面充斥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南宋的「残山剩水」加上内心的悲痛与义愤,使得他们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以往柔弱清新的笔法被挺拔激烈的「大斧劈皴」替代,构图上也更加着意于「边角之景」。

从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上看,北宋「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立意定景」的全景山水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南宋画家想要有所突破必须在取景方式和表现技法上另辟蹊径。故打破北宋山水风格的束缚、寻求新的绘画表现形式成为南宋山水画家的内在诉求,边角构图应运而生。

由于南宋时画家迁移到了地势低下、气候湿润多雨雾的江南地区,画家要想清晰地描摹自然物象,采用近观的方式显然更为合适。活动与视觉范围的缩小使画家倾向于将「远观其势」的全景把握转向「近观其质」的局部构思,因而物象描绘渐以「小景」居多。【海国图志】中记载道:「江南古地之水,有江渚、河道、沟坎、湖泛……」可见江南之地多江河湖泊,而画家在描绘物象时多用「虚空」来表现现实中的水,通过「留白」来展现烟雨迷蒙的场景,自然而然使画面产生许多空白。由此可见,江南的地域特点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边角山水」的形成。

理学的发展同样影响了画家的思维方式与审美趣味,他们喜爱和平简约的生活,致力于实现内心与外景的高度结合。在理学思想的催化下,将诗境融入山水创作,画面趋向含蓄内向,描摹着理想的社会,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局面,这种对画面诗意的追求、田园牧歌式的情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山水取景。

「边角之景」的艺术特色

笔墨技法。 相较于北宋,南宋画家在笔墨技法表现上更加干净利索,画面表现由繁入简,水墨晕染更加简约。

马远用笔干爽利索,凝重刚劲,造景趋于奇险,所画楼阁严谨工整。如其【踏歌图】中,主要采用「大斧劈皴」描绘山峰与巨石,夹杂「长披麻皴」,线条长而清晰。夏圭的水墨技法也十分高超,他更喜用秃笔,作画水墨淋漓,先用淡墨扫染,随后用浓墨皴,用笔更加苍老雄壮,形成独特的「拖泥带水皴」,楼阁更是「信笔画成」,画面质朴自然。

他的【雪堂客话图】描绘了江南雪后的景色。画面重心落于左下角,树木房舍被白雪覆盖,屋内有两人正面对面下棋,湖面上一渔船正划桨赶来。画家利用斧劈皴表现出了山石的苍老方硬,秃笔淡墨点染物象,笔法苍劲浑厚,含蓄而刚劲,颇有几分野逸趣味,将观者引入简洁空灵的境界之中,可谓笔简意远。马、夏二人独特的绘画风格不仅展现了南宋山水画的艺术特色,更体现了二人诗意化的人生追求。

构图形式。 在构图上,南宋一改北宋高大雄伟的构图形式,画面取景视觉特殊,将主要景物放置于画面一角,以极少的场景、大面积的留白使画面具有虚实相生的意趣,精巧细致之余更显空灵,洒脱而精炼,颇具「以少胜多」之妙。画面中的留白与墨色相互呼应,微妙的局部构图突出了画面的视觉中心,更加直观地表达了画家的内在感受。

马远的山水画构图简洁,大胆取舍,画面多作或「不见其顶」或「不见其脚」的边角之景。其代表作品【踏歌图】便是采用了「一角式」构图。

画面主体山峰直立如剑,瘦削而直插云霄,巍然立于画面的左侧,画面的右侧是昂扬挺立的松柏、丛树,亭阁在迷蒙的云雾中若隐若现,在画面下方的小径上四位农民正踏着节拍边歌边舞,或扶腰扭胯,或手舞足蹈,醉眼蒙眬,摇摇晃晃,庆祝着丰收,画面左下角的两个孩子回身惊讶地张望着,观者似乎可以听到他们欢快的笑声。画家充分利用空间和空白,用笔苍劲简略,气氛欢愉,实现了动与静的结合,画面一片清新旷远。

同样师法李唐的夏圭构图则更加自由洒脱。他的【溪山清远图】为十张纸拼接而成的长卷,画面中群峰林立、小路蜿蜒,水墨的干湿浓淡体现了江南的秀美风光。画面较多留白,村屋茅舍、亭台楼阁,独特的空间结构安排,使画面更具「清远」之意,整体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景物不多却耐人寻味。

意境表现。 由于南北地域文化的差异与自然形态的变化,画家的笔墨与审美兴趣也随之发生变化,他们不再局限于自然山川的描摹,而是将思想感情融入画中,追求诗意的表达。

他们打破了北宋的绘画艺术风格而增添了趣味性,画家对自然的感悟和自我情感通过山水画得以抒发,通过局部细节的描绘,寥寥数笔将画面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以山水书写胸中逸气,以虚为实,虚实相融,以宁静、淡泊的基调,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譬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描绘了水面上的一叶扁舟和正在垂钓的渔夫,渔夫正专心致志地望着眼前的水面,船尾微微翘起。画面除去了一切烦琐的细节,用线构图十分简练,物象四周除了几道水纹之外全为空白,在虚实相间中营造出了空灵萧条的氛围、流露出荒凉孤寂的画面情感,可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在此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的精神世界与个人情感在其构建的「意境」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正如吴其贞在【书画记】的评价:「画法高简,意趣有余。」

结语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利用大胆的裁剪极大地创新了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形式,画家将满腔抱负与追求寄托于笔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自我情感,画面表现内容虽少,却不乏深远的意境。

马远、夏圭更是将「边角之景」推至南宋山水主流风格,以微妙的局部构图引发观者无尽的想象,于「虚空」之中思索宇宙与万物的起源。大胆的裁剪、丰富的笔墨使得南宋的山水画有具备独特的审美性与历史意义,在历代山水画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佘城.宋代绘画发展史[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7

2、毕魏魏.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J].美与时代,2022

3、张浩钇.论南宋山水画的审美风格[J].美与时代,2021

4、钱珂.南宋山水画「边角之景」探析[J].美与时代,2019

5、钟毅.笔简意远平淡天真—试论南宋马远、夏圭山水画的风格表现[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

6、李怡.南宋院体山水画风形成的社会原因探微[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