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太原天龙山石窟|佛首归来,镌范灵石成净土。

2024-06-04国风

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晋源区晋祠镇柳明苑村五坡自然村天龙山东西两峰南坡山腰间,现存石窟二十五座,时代为北朝至唐,其中东魏时期两窟,北齐三窟,隋代一窟,唐代十九窟。

上一篇介绍了前三窟(太原天龙山石窟|神龙应念,补陀岩上尽劫灰。),第一窟北齐,第二第三为东魏双窟,但从数量而言,隋唐才是天龙山石窟开凿的全盛时期,所谓高雅柔和,雄健优美,飘逸多姿的「天龙山样式」也是指这一时期的造像。

第四窟:推断为唐

第四窟分前后室,前室北壁开圆拱形窟门,风化严重,但隐约可见门楣。

第四窟前室

第四窟主室方形,覆斗顶。北壁开尖拱浅龛,雕一佛二弟子。主尊肩宽腰细,胸肌突起,着右袒大衣,薄而贴体,结跏趺坐于双束腰方形叠涩须弥座上,左手禅定印,右手降魔印,裙摆披覆于座前,形成倒山字形。造像唐代特征明显。

第四窟北壁

疑为第四窟北壁佛头,去向不知

第四窟主室北壁

主室西壁雕菩萨两躯。一尊舒坐于双束腰仰覆莲座上,一尊立像。

第四窟主室西壁

东壁对称亦是菩萨两躯,一舒坐,一立像。 外村太治郎【天龙山石窟】第二十八图说明错误,所示第四窟东壁倚坐佛,实际上是第六窟东壁造像。 在喜龙仁留下的天龙山石窟影像中有一张照片,一菩萨舒坐于高莲座上,头两侧有宝缯下垂,披巾拂过肩头,过手肘,再从莲座直接垂至基坛。菩萨胸部雕出明显乳线,小腹鼓起,下着长裙。从菩萨形象以及头光、身光包括基坛对比来看,这一幅显然是第四窟东壁,外村太治郎【天龙山石窟】的第三十三图也是同一尊。这一尊菩萨像造型独特,装饰简洁但更显从容优雅,技艺纯熟,个人认为是天龙山菩萨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尊。

可惜菩萨左手边立像不见清晰图像,东西两壁的这一对菩萨立像均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第四窟主室东壁,喜龙仁图片

第四窟主室东壁

第五窟:推断为唐

此窟窟门无存,窟顶有彩绘十六瓣莲花。北壁主尊头部被盗,着通肩袈裟,肩厚腰细,结禅定印坐于束腰须弥座上。西壁和东壁各雕菩萨两躯,一坐一立,现仅西壁一尊菩萨约略见轮廓。

第五窟旧影,出自1939-1945【华北交通写真】

第六窟:推断为唐

此窟分前后室,前室仿木构,无立柱,正中开圆拱形窟门。门两侧各雕一力士,气象雄健,均被盗凿。

第六窟,来自芝加哥大学网站

窟门拱尖上施阑额一道,两端各雕半个一斗三升,东侧已缺,西侧尚完好。栌斗上置柱头枋一道,枋表面影刻出泥道拱,拱头圆弧形,上置散斗,上托替木和撩檐枋。这处影刻应属唐早期, 或为国内最早的影刻斗拱实例 。

第六窟影刻斗拱,图片来自于@宇文祭红微博

第六窟主室平面方形,覆斗顶,三壁三龛。北壁通壁开一尖拱大龛,龛内一佛二弟子,主尊结跏趺坐于双束腰方形须弥座上。这一壁未见早期照片,但一佛二弟子配置和主尊形象与第四窟北壁类似。

第六窟主室北壁

第六窟主室西壁与北壁同样是通壁开一龛,一佛二菩萨配置。主尊结跏趺坐于双束腰仰覆莲座上。主尊左手侧为一舒坐菩萨,右手侧为一菩萨立像。此壁亦未见早期图像。

第六窟主室西壁

第六窟主室东壁同西壁,一佛二菩萨,菩萨一舒坐像,一立像。主尊应为弥勒佛,倚坐于束腰叠涩须弥座上。这一壁旧影清晰,主尊小腹以下部分就藏天龙山景区博物馆中。

第六窟主室东壁

东壁主尊左手边菩萨身形略呈S形,披巾垂于两侧,下身着长裙,裙摆紧裹双腿,左手下垂,拇指和食指捏一串联珠纹璎珞。这尊菩萨立像的头与上身现藏于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现在东壁上放置了一尊复原半身像。

第七窟:推断为唐

第七窟在前廊西侧,洞窟很小,单室,三壁下设低坛基,上设一铺五身,盗凿严重。北壁一佛二弟子,东西两壁各有一尊舒坐菩萨。这一窟未见早期图像。喜龙仁有一图标明为第七窟,但经对比,是第十二窟北壁,而非此窟。

第七窟立面展开图,引自李裕群、李纲【天龙山石窟】

第八窟:隋

第八窟是整个天龙山规模最大的洞窟,唯一的中央塔柱窟,同时也是唯一有铭文记载开凿年月的石窟。此窟外围新修木栈道,但到访时不允许近前,只能更多借助旧影来看这一重要石窟。

第八窟,引自李裕群、李纲【天龙山石窟】

第八窟,引自芝加哥大学网站

第八窟,1940年旧影

第八窟设三开间前廊,仿木构窟檐。前廊四根檐柱,两侧两根依东西壁雕成半圆形,中间两根圆柱,东侧一根已失。圆柱柱础风化严重,向上有明显收分,柱头卷杀,上置栌斗。阑额入柱,补间置人字叉手,叉手两臂极长,尾端略上翘,叉手上置散斗,托替木及撩檐枋。

前廊东壁雕隋开皇四年(584年)功德碑一座,碑额为半圆形螭首,双龙交缠,中部刻圭形额题,此碑旧志称之为 「隋开皇四年镌石室铭」 ,满刻二十行,每行三十五字左右。此碑常盘大定于1922年即留影,但碑文漶漫,无法辑录全文,近年来有学者从清代赵绍祖【金石文钞】中发现该碑全文,书中此文名为 【隋晋阳造像颂】 。

第八窟隋开皇功德碑,图片来源于@衣锦夜行69微博

碑中有云「 有周统壹,无上道消。胜业未圆,妙功斯废。皇隋抚运,冠冕前王。绍隆正法,弘宣方等 」,藉此可知,此窟正造在北周废佛之后、隋代复法之时。「 一尉一侯,处处熏修,招提支提,往往经构 」,当年礼佛盛况,由此可知一斑。此窟由「仪同三司真定县开国侯刘瑞」领衔开凿,「 以此净业,仰祚天朝,圣上寿等乾行,皇后季均厚载,储宫体明离之□,晋王则磐石之安 」,明确目的是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和太子晋王杨广祈福。

前廊西壁也有一则题记,题记下开一小龛,雕一佛二弟子。

前廊正中开重层窟门,外门圆拱形,门两侧雕圆形门柱,无柱础,柱前各一蹲狮,已大半风化。柱头作束帛式,上饰莲台。上有拱形门梁,尖拱门楣直抵前廊顶部。门梁正中雕束莲,梁尾各雕一凤鸟,作回首反顾状。内门长方形,上有尖拱门楣。窟门甬道两侧还有金元时的题记。

第八窟隋开皇功德碑,图片来源于@衣锦夜行69微博

门两侧各雕一力士,高近两米,关野贞称赞「虽造型简朴,却不失雄健豪放之风」,这一对力士均被盗凿,现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

从旧影看,西侧力士像和隋开皇功德碑之间还有一小力士像,头像曾有图像记录,目前不知所踪。

第八窟主室平面略呈正方形,三壁三龛。三壁正中部位开龛,主尊纳于龛内方座之上,佛像后面有圭形背光。佛龛两旁壁面左右两侧,各錾有两尊罗汉与两尊菩萨,构成一铺五身。

第八窟平剖图,关野贞,刊登于【国华】第375号

第八窟平剖图,引自【天龙山石窟第八窟佛教造像复原保护探究】

第八窟全景,东北角向西南方向,图片来自于侯楠山

第八窟北壁(后壁),壁面正中开一圆拱形大龛,两侧雕八角形龛柱,柱下有圆形柱础,柱身有收分,柱头作束帛式,以承龛梁。龛梁正中雕束莲,上有尖拱龛楣,龛梁尾端均刻凤鸟蹁跹。

第八窟北壁主尊

这一壁风化严重,主尊在百年前双手已残,服饰不清,结跏趺坐于束腰叠涩须弥座上。 这一尊被盗的佛首在2020年由海外华侨张荣先生无偿捐献回国,成为第一件回归天龙山原属地的流失海外文物,在2021年2月11日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 该尊佛首肉髻低平,脸庞圆润,笑容微婉,可为北朝晚期至隋初的标准造像,现在天龙山博物馆中展出,展厅展现的也是第八窟三壁。

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来源于国家文物局

主尊左手边一弟子一菩萨风化严重,仅能看出大致轮廓。右手边弟子像头部保存尚好,左手提香袋,右手执莲蕾;菩萨像也风化严重,能辨认出左手托一火焰宝珠。从旧影看,两胁侍西侧还有一尊小的造像,似乎是单独放置的,在喜龙仁的照片中,这尊像的头部已失。

第八窟北壁西侧胁侍,图片来源于侯楠山

第八窟西壁,造型同北壁,中间开大龛,主尊双手百年前已残缺,估计作说法印,着双领下垂大衣,内穿僧祇支,裙摆较短,腿部衣纹刻出双阴线,结跏趺坐于束腰叠涩须弥座上。两侧同样各配置一弟子一菩萨,构成一铺五身。

第八窟西壁,图片来源于侯楠山

第八窟东壁配置同西壁,一铺五身中,主尊头部被盗,双手已残,腿部和须弥座风化严重。右手侧两胁侍也风化严重。左手侧两胁侍保存尚好,有旧影可见。

第八窟东壁,图片来源于侯楠山

窟内设中心方柱,中心柱顶部四壁外侈,呈上宽下窄的倒山形,以象征须弥山。窟顶四披无雕刻。但在前披绘有左右对称两身供养飞天,长裙飞扬,双手手捧果盘。窟内曾经后代彩绘重妆,中心柱四面帐形龛上各绘有一顶大华盖。

第八窟中心方柱

中心方柱四周各开一帐形龛,龛内一佛二弟子。正对窟门为南壁(前壁或正壁),帷帐上部一道横枋,正中雕莲瓣托火焰宝珠,左右两侧雕仰莲、火焰宝珠和山花蕉叶。横枋下垂挂双层垂鳞、垂角及帐幔,两端各悬流苏一串,沿龛边下垂至龛底。垂鳞下还有六条扎花结的飘带垂于帐慢上,帐幔以带束起,再沿两侧龛边下垂。

龛中主尊脸型长方,肉髻低平,着装与造型与三壁主尊大体相仿,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身后有舟形背光,桃形头光。主尊左手侧弟子左手执一长颈净瓶,右手侧弟子左手拎一香袋。

第八窟中心方柱南壁

中心方柱东壁帷帐雕饰同正壁略有不同,最特别之外在于横枋两端各雕一蛟龙,口衔流苏垂至龛底。

第八窟中心方柱东壁立面图

中心方柱东壁未见早期图像,主尊衣饰简洁疏朗,左手置于左腿上,捏起衣角,右手放在左足掌上,手心向上。结跏趺坐,左胫压右胫,与正壁不同。下为束腰单叶重瓣仰覆莲座,仰莲有盛放之间,覆莲宽厚饱满,束腰八面,每面内凹。两弟子半部半残,合什拱手,无持物。

第八窟中心方柱东壁

中心方柱西壁帷帐无特别变化。主尊着袒右式大衣,双手施禅定印,双腿衣纹双阴线明显。左手侧弟子头部半残,左手持莲蕾于胸前。右手侧弟子几乎未雕出衣纹,显得有些潦草。

第八窟中心方柱西壁

中心方柱北壁未见早期图像。帷帐同于西壁。主尊左手应执与愿印,右手虽残,但从位置看应施无畏印,莲座与西壁相同。左手侧弟子左手执香袋,右手侧弟子左手合什。

第八窟中心方柱北壁

总体看第八窟这一批隋初的佛菩萨比丘像,脸型长方,颈部略长,体态浑圆,与第二第三东魏双窟承袭北魏的秀骨清像形成鲜明反差。除此之外,佛像已经不再身着褒衣博带式大衣,而多为双领下垂式袈裟,且法衣紧贴身上,无飘逸之感,衣纹简洁平浅,线条不够柔和,棱角也显突出,给人以拘谨、呆板之感。

对此,关野贞曾批评道:「 检视这些佛像及罗汉像的姿势及风格,发现纯然属于北魏和北齐系统...只是手法相当浑朴,姿势略微齐整而已。 」他认为其背后原因是隋初的艺术只是沿袭了南北朝的风格而已,天龙山这批隋代造像「 在向新风格开拓这点上,既未有过任何苦恼,也未有过任何努力。 」

参考资料

天龙山石窟 李裕群 李纲编著

天龙山石窟 外村太治郎

第八窟内部图片来源于侯楠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