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云兮|齐白石心血来潮画的十二条屏,保利十二周年秋拍卖了9.315亿

2024-06-16国风

今天云兮要给大家解读的这一组【山水十二条屏】,是齐白石1925年中秋,为送给当时北京名医陈子林作为寿礼而创作的,每一条屏画面尺寸纵180厘米,横47cm,共计十二幅。1958年开始被其入室弟子郭秀仪与其丈夫黄琪翔重新收藏。

【十二条屏】作为齐白石晚年的集大成之作,无疑是其艺术生涯的璀璨明珠。在保利拍卖十二周年的秋季拍卖会上,这组作品以令人瞠目的9.315亿元人民币成交,不仅刷新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记录,更是一段艺术与市场完美结合的佳话。

【十二条屏】的诞生——匠心独运,融古创新

【十二条屏】不仅仅是齐白石技法与情感的结晶,更是他一生艺术探索的总结。正如著名学者郎绍君先生所言,这组作品汇聚了齐白石远游的视觉记忆、写生的直接灵感、前人艺术风格的吸收(如金农的远景荷花)及在京多年的创作智慧。画面构图简约而不简单,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画的韵味,又融入了新鲜的生活气息,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齐白石巧妙地将勾勒与泼墨技法相结合,辅以鲜明的色彩运用,使画面生动而富有生命力,标志着其山水画艺术的全面成熟。

「五出五归」——游历铸就的艺术灵魂

齐白石的艺术成就,离不开他那广为人知的「五出五归」。这一系列远游经历,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艺术视野与心灵的洗礼。在长达八年的旅途中,齐白石亲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从北国的黄河到南疆的珠江,从华山的险峻到桂林的秀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更重要的是,这段旅程让他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并学习八大山人、石涛、金农等明清大师的真迹,这些经历无疑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艺术语言,也为【十二条屏】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齐白石 山水十二条屏

180X47cmX12

拍卖盛况——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重肯定

2017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拍 最终成交价:9.315亿元
在保利十二周年秋拍的舞台上,【十二条屏】成为了全球藏家竞相追捧的对象。当拍卖师的锤声落下,9.315亿元的天价不仅意味着齐白石作品的巨大市场吸引力,更是对其艺术贡献和历史地位的国际认可。这一成交额不仅创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新纪录,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近现代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潜力。

下面,云兮将针对【山水十二条屏】的每一幅画作详细解读,希望能帮大家更好的鉴赏,品读。

第一幅:江上人家

这一幅【山水十二条屏之一——江上人家】 ,齐白石大师运用其标志性的大笔勾勒辅以中锋皴擦的写意技巧,首现于画布的是两座他独创形态的圆润「馒头山」。在这组山形中,主峰一侧巧妙露出一小段稚嫩的「馒头山」峰顶,而主峰之后,则是以淡雅青绿晕染的巍峨高山,构成了层次分明的视觉景深。山脚下,二十三座屋舍井然有序地散布,既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透露出一缕田园诗意。

画面中,一细小却生动的人物正缓缓迈向一座小桥,这微小的点缀,宛若点睛之笔,瞬间激活了整个画面的生气,引导观者的视线流动。而近景部分,几笔重墨精心描绘的瓦房坚实稳重,它们不仅在构图上起到了平衡与稳固画面的作用,更深层次地寓含了人文与自然间的恒久对话。如此布局,齐白石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见解,也体现了其深邃的艺术构思与精湛的笔墨驾驭能力。

第二幅:石岩双影

这一幅【山水十二条屏之二——石岩双影】, 白石老先生运用了饱满而湿润的浓墨,灵动地勾画出两座遥相呼应的峻峭山峰,它们之间,一条如丝般细窄的天空裂隙中,悬挂着皓月,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诗意世界的门户,引领观者步入超凡脱俗的意境之中。

画幅下部,错落有致的林木排列成行,艺术家巧妙借鉴了「米家山水」的技法,以密集而富有变化的墨点滴就树冠,那浓郁密集的墨点几近融为一体,模糊了层次边界,却又莫名地带给人一种深邃的视觉感受。树木的躯干则以干枯与润泽并蓄的焦墨勾勒,展现出既苍劲有力又不失细腻变化的线条,宛如自然界的铮铮铁骨。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树根部位采用了湿润度极高的墨色加以描绘,与上方树冠的墨色形成了鲜明又和谐的对比,仿佛自然之水滋养着每一寸土地与生命,巧妙地在画面中构建起一个循环共生的微观宇宙。

第三幅:板桥孤帆

这一幅【山水十二条屏之三——板桥孤帆】 ,是十二屏条中未附任何题咏之词的独特作品,可能白石老人当时不想用诗句定义这幅画,想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吧。白石老人通过「馒头山」形态的温婉山丘、小巧的屋舍、泊岸的小舟以及疏密有致的林木这四大元素,以一种悠然自得的方式精心构筑了画面的空间布局,每一分空间都显得恰到好处,清晰而富有节奏感。

整幅画卷的视觉重心落在了静谧的小舟与邻近的屋宇之上,小舟的状态介于离去与归来的微妙瞬间,引人遐想,既似是即将启程探索远方的冒险,又恍若饱经风霜后寻觅到了安宁的港湾。这样的构图设计,不动声色地触动人心,寓意深邃,让观者在简洁的画面中体味到生活旅程的无尽韵味与哲思。

第四幅:柏树森森

这一幅【山水十二条屏之四——柏树森森】 ,展现了一种创新的斜向构图艺术,白石大师运用饱含水墨的大笔触,巧妙地将传统披麻皴技法的细腻线条转化成厚重而有力的块面结构,勾勒出一座仿佛破土而出、陡峭峻拔的竹笋式山峰,其势斜刺苍穹,展现出非凡的气势。随后,他以清新淡雅的花青色彩,灵动挥洒,无需轮廓勾勒,直接点染出两座朦胧隐约的远山,作为近景的巧妙衬托,增添了画面的层次与深度。

在画作下部,白石大师以其标志性的卧笔技法细腻地点抹出密集的柏树叶片,浓郁的墨绿几乎掩映了两栋静谧的屋舍,营造出一种幽深宁谧的氛围。树干则以白描手法精简勾勒,虽仅有六株,却因枝干相互交织、盘旋共生,形成一片繁茂葱郁的整体印象,展现了大师对自然生态细腻观察及高度概括的能力,令观者感受到一片盎然生机与和谐共生的自然之美。

第五幅:远岸余霞

这一幅【山水十二条屏之五——远岸余霞】 ,在这幅艺术创作中,白石先生匠心独运,将画布分割为鲜明的两个世界:其上,大约三分之二是汹涌澎湃的波涛,仿佛正翻滚着无穷的故事;其下,则是三分之一绚烂夺目的艳红余晖,如梦似幻,两者并置带来震撼的视觉冲击。整个画面以一种近乎平面构成的设计感跃然纸上,洋溢着浓郁的装饰艺术韵味。

更令人赞叹的是,白石先生在笔触与墨色的处理上展现出极高的造诣:干笔与湿墨交相辉映,浓重与淡雅自如转换,枯涩与润泽相互映衬,线条的断裂与连续巧妙融合,这些对比与变化不仅赋予了作品丰富的视觉层次,也深刻体现了自然界中动与静、刚与柔的和谐共生,引人入胜,让人在有限的画面空间内感受到无限的意境与情感。

第六幅:松树白屋

这一幅【山水十二条屏之六——松树白屋】 ,展现了一种极为独特且富有想象力的构图手法,其远处那两抹看似随性挥洒却又暗含深意的墨迹,宛如悬浮在一片明亮如镜、平静无波的水面上的幽灵岛屿,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不同凡响的视觉震撼与心灵触动,引人深思其背后的意境与哲学。

此画作极有可能出自白石先生之手,细腻地勾勒出了梅公祠畔的借山馆风貌,那是一座被清澈溪流温柔环抱的几间古朴瓦房。这些建筑在水的映衬下更显宁静致远,它们不仅是砖瓦堆砌的居所,更是白石先生心灵深处对于理想生活环境的完美勾勒——一个集自然之灵韵与人文之雅趣于一体的避世桃源。在这里,先生梦想着能远离尘嚣,寄情山水,于书卷中寻觅智慧,于静谧中沉淀心灵,实现他对于居住与治学最纯粹、最高尚的向往。

第七幅:杏花草堂

这一幅【山水十二条屏之七——杏花草堂】 ,这幅画作在构图上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独树一帜的艺术视角,尤其在画面下半部分大胆留白,创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在那青瓷般淡雅的背景映衬之下,远方便绽放着簇簇杏花,它们娇艳欲滴、清新脱俗,仿佛晨露微沾,增添了几分柔美与妩媚,引领观者步入一个超凡脱俗的春日幻境。

画中的景深层次分明,近景笔触浓重湿润,远景则趋于淡薄飘渺,一近一远之间,既彰显了物体的实体质感,又巧妙地勾勒出深远的气势,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朦胧而迷人的氛围。树木形态不拘一格,肆意挥洒间透露出一股率真自然的乡村风情,没有丝毫人工雕琢之感,尽显生命的野性与自由。整体而言,这幅作品通过其独特的构图与精湛的笔法,不仅捕捉了大自然的灵动之美,更传达出一种挣脱束缚、回归本真的生活哲学,令人在赏画之余,也能感受到那份悠然自得的心境与对自然界的无限敬畏。

第八幅:烟深帆影

这一幅【山水十二条屏之八——烟深帆影】 ,画布上的山峰以一种近乎戏剧性的姿态拔地而起,采用了标志性的竹笋形态进行夸张表现,这一设计独树一帜。艺术家以花青色调轻拂山体,辅以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主峰的棱角与纹理,随后运用更加淡雅的花青轻描淡写地勾画出层叠于后的副峰。尽管构图简约,却巧妙地营造出丛林繁茂、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引人入胜。

至于林间,画家巧妙地点缀墨迹,模拟出草地的密集与湿润小径的蜿蜒,这些细节在不经意间丰富了画面的质感。穿插其中,用精细之笔轻轻勾画的树林深处瓦房一角,仿佛是虚幻背景中的一抹现实,平衡了画面的空灵与实体,让隐藏在幽深林木之后的世界显得既神秘又充满生活气息。这样的处理手法,无疑增添了画面的深度与故事性,引导观者的想象穿越那幽径,探寻林海背后的烟火人间。

第九幅:杉树楼台

这一幅【山水十二条屏之九——杉树楼台】 ,白石老人以泼墨技法挥洒而成,墨色淡雅而清澈,浓重之处生机勃勃,展现出非凡的神韵。墨迹肆意挥洒间,既饱含淋漓的气势,又不失形骸,避免了过度扩散导致的模糊与扭曲,恰到好处地把握了水墨的分寸感。画面构图虽简,却意蕴深远。除却水面上随性点缀的几点山影,便是错落有致、远近不一的白帆,它们在静谧的水面上翩翩起舞。此番布局,正是白石先生深谙「藏与露」艺术哲学的体现,以极简之笔,勾勒出无限意境。

在这一片宁静的水世界里,垂直的帆杆、横向铺展的舟身、优雅弧线勾勒的船篷,以及斜拉的缆绳,无一不在微妙地调节着画面的视觉流动与韵律感,如同乐章中的音符,各自演奏又和谐统一,赋予了整幅作品以生动的节奏与生命力。

第十幅:山中春雨

这一幅【山水十二条屏之十——山中春雨】 ,历经数个世纪,无数画师追慕「米家点」的艺术足迹,而在白石先生的笔下,这份传承不仅被推向了新的高度,更是化茧成蝶,蜕变成了独树一帜的「齐家点」。他对于「米家点」的运用,已达炉火纯青之境,几近忘我,展现了超越前人的创新与掌控力。

此作呈现出一幅林木葱郁、峰峦层叠的自然景象,其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白石先生以淡墨轻拂,巧妙勾勒出主峰之巍峨及山腰缭绕的云雾,此等手法在他的作品中颇为罕见,却也恰如其分。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巧妙运用改良后的「米家点」,细腻描绘出春雨润物无声的意境,每一滴墨点仿佛都承载着早春的温润与生机,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知与高超表达,使观者恍如置身于那片被春雨轻拂的山林之中。

第十一:板塘荷香

这一幅【山水十二条屏之十一——板塘荷香】 ,这幅画作堪称白石先生色彩运用最为斑斓绚丽的杰作,一反常态地以缤纷色彩为主导,墨色则退居其次,扮演着衬托的角色。画面左右两端的地面,通过高超的没骨技法呈现,短促而宽泛的笔触交织,其间留白蜿蜒,巧妙模拟了潺潺小溪的流动之美。这不仅是水的轨迹,更是引导观者视线的隐形线索。

中景部分,秋日林木挺立溪岸两侧,叶片以绚烂色彩细腻勾勒,与之相对,树干则用深邃墨色稳重奠基,两者间一抹亮红的树木相互映衬,洋溢着欢快与生机。这抹色彩的对比,如同自然界的和谐乐章,悦动心弦。而那座隐约浮现于轻烟薄雾中的楼阁,似乎悬浮于梦境与现实的边缘,其构建仅以寥寥数笔淡墨横扫而成的云雾轻轻托举,宛如天工,展现出「以少胜多」的艺术神韵,令观者无不赞叹于这虚实相生、轻盈飘逸的构图之妙。

第十二幅:红树白泉

这一幅【山水十二条屏之十二——红树白泉】 ,在这套山水系列中,白石先生的这一幅作品尤为独特,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可爱」气质跃然纸上,令人耳目一新。初见此画,云兮竟一时未能领悟白石先生笔下所藏的玄机,直到目光缓缓沉淀,才发现那些散布的米点式笔触,原来是匠心独运的莲花。整幅画布上,点缀着花青与淡绿交织的小巧莲花,它们以不同深浅、大小的红色精心勾勒花瓣,既显现出高雅之风,又不失花朵本身的娇媚动人。

画中的近景水榭与远景小桥,不仅巧妙平衡了画面的布局,更与整体的简约韵味相得益彰。建筑的刚直线条与莲花的柔美形态,在这方寸之间演绎出一场点与线、硬朗与温婉的完美协奏,构成了一幅既具象又抽象的视觉盛宴,仿佛是大自然与人文情怀的和谐共鸣,引人入胜。

最后,云兮再给大家总结一下:

白石老先生的这套山水佳作,奇迹般地将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专属的高远意境,拉近至寻常生活的温馨烟火之中,让观者恍若置身其境,亲身感受那份超凡脱俗而又亲切可感的艺术魅力。他以画笔为舟,引领我们遨游于他胸中那浩渺壮阔的山水世界,那山之巍峨与水之灵动,在他的笔下交织成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透过白石老先生的视角赏鉴此作,我们能深刻体会笔触与墨韵间的精妙对话——每一笔一划,每一滴浓淡墨迹,它们或是相互唱和,或是对比争辉,这些细腻而又复杂的美学碰撞,共同构筑了一幅幅和谐而多元的美学图景,成为提升我们艺术鉴赏力的宝贵钥匙。

欣赏这套作品,我们不应仅仅停留于笔墨的精湛技艺,更需深入其气韵生动的内核,感知那份流淌于画面之外的灵动与意境。加之,白石老先生的诗词题跋,以其独到的文学造诣,为画作增添了无限遐思;而他的书法,更是如行云流水,与画作相得益彰。对于篆刻爱好者而言,画面上那些风格独具、工艺精美的印章,无疑也是不可多得的审美享受,它们如同点睛之笔,为整幅作品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