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朝鲜战争第三次战役后,中国为何要收兵?

2024-07-20国风

当时志愿军果断收兵,既符合战争早期就已经制定好的计划,也是当时志愿军为赢得援朝战争的最佳选择。

从1950年10月入朝开始,到12月,志愿军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与朝鲜战场上的敌人展开了两次大的战役,并且全部取得胜利。

在接连取胜之后,紧接着,第三次战役也将在当年年底正式打响。

由于志愿军入朝的前两次战役都大获全胜,这让之前一直被联合国军压着打的朝鲜方面有了扬眉吐气的感觉,不仅如此,朝军甚至显得有些轻敌了。

当时,朝鲜方面曾有同志提出要乘胜追击、以求速胜的战略,即一鼓作气,乘胜南下,一举突破「三八线」,顺势使朝鲜人民军的两个军团深入南方。

这样的战略在当时的情况看来,无疑是有些草率冒进了。在综合考虑当时的战争形势以及敌我实力之后,志愿军司令部还是决定采取更为务实、以求稳进的战略。

在将战局情况与各方想法上报中央之后,不久便得到中央指示,第三次战役的战场不宜向南方深入,中朝军队都应控制在三七线与三八线的范围之内,并且,在此次战役结束之后,志愿军要向后撤退数十公里,进行休整。

那么,在前两次作战中都取胜的志愿军,为什么要在制定第三次战役作战计划时如此谨慎呢?

首先从朝鲜战局中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来看,我方虽然在入朝之后的战役中接连取胜,然而,实际上我方与敌方的军事力量相比还是相差悬殊的。

在刚刚入朝作战时,实际上以美军为首的敌方,对我国派出的志愿军的作战实力的认识还处于比较陌生的状态,甚至对我国支援朝鲜作战的决心也有很大怀疑,因此,在第一战役时,我方志愿军靠着对敌人较为充分的了解、正确的战略战术决策,以及英勇无畏的保家卫国决心,成功地给敌军来了一次迎头痛击。

虽说第一次战役时,敌军对我方了解不多,我军是凭借战备充分、出其不意赢下一筹,但是,第二次战役的较量却是实打实的连续作战,也正是因此,此次战役我军伤亡数目也很大。

当时,正值隆冬,战场又在朝鲜北部,天气十分寒冷,这更加增大了作战的难度。在这场战役中,不少志愿军战士都是在受寒受冻的状态下坚持作战的,很多都被冻伤了,其中受损失最大的9兵团,更是在战役一结束,便收到上级命令进入休整状态了。

因此,在前两次战役结束之后,志愿军能够投入作战的部队就只有六个军了,大约23万人,而当时朝鲜人民军方面能够协同作战的也只有三个军团,大约七万人。

也就是说,在第三次战役开战之前,我方能够投入一线作战的兵力加起来一共才三十万人左右。

这与当时敌方的军事力量相较,实在没有什么优势,当时仅联合国军在三八线附近驻守的兵力就已经有二十余万了,除此之外,还有东线的南朝鲜军与美军也在陆续赶来,因此,在作战人数上看,我方并无优势。

而且,联合国军特别是美军的武器装备,实在是比我方装备先进很多,敌我双方在火力上也是差距很大的。

由此可见,虽然敌军在之前与志愿军交战中接连被挫,但是我方在兵力和火力优势仍不明显,而且随着战场的迅速南移,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也越拉越长,在美军越来越密集的轰炸阻断下,我军来自国内的补给线面临重大压力,而当地由于战火的侵扰,本地人民生活物资也很匮乏,军队想要就地筹粮也是困难重重。

因此,在之后面对遭受连败、士气大挫的敌军时,志愿军依然不敢掉以轻心,深知战场上尚存诸多对我方不利的因素,于是坚持采取稳进的战略。

实际上,在两次战役的较量之后,此时战场上敌方的战略意图已经比较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