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铁面御史」赵抃的一首禅诗,全诗禅意浓浓,恬静的让人物我两忘

2024-01-17国风

赵抃(biàn), 字阅道,号知非,北宋名臣。由于面颜黑,人称「铁面御史」。与当时的包拯齐名,其实戏曲中的包拯形象正是赵忭。

英宗治平初赵抃任成都府知府,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相随,在职时,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

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其后人以此作为堂号名为琴鹤堂,

赵抃晚年修行炼道,颇有心得,逐渐地喜欢恬淡的生活,也对禅境产生了向往之情。赵抃的这一首禅诗,禅意浓浓,恬静的禅境令人物我两忘。

【和宿硖石寺下】

赵抃 〔宋代〕

淮岸浮屠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

松关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

这首诗的大意是:

古寺静踞淮河边的硖石山,从船窗仰视高耸的佛塔正半倚苍天;深居山寺中老僧,想必佛性圆足已超脱尘缘。

眺望松木寺门紧锁,暮色苍茫,寂无人迹,忽闻暮钟敲响,一声声传进我这小船。

与中国佛教的名山大刹相比,座落于淮河岸边的这座硖石古寺 (今安徽凤台境内),也许是鲜为人知的,它既无鼎盛的香火,又少云游于此的僧人。

但这一切对于一位沉浮宦海多年感慨万千的诗人来说,却并不重要,因为眼前的山水景物已足以引发他的灵感,足以使之顿悟,并寄情其间。

「淮岸浮屠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 」,「浮屠」即印度语「窣堵波」,意为佛塔。尘缘: 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缘。

首句即表现诗人忽见佛塔精神为之一振。次句是感受诗人此时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心态。山石古寺,虽为实景,亦有诗人心造之境的投影。

「松关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 ,「画船」一词实为双关,既指官船,又指浮华、喧闹、追逐功名的尘世。「放」当是有意而为,这一字可谓全诗之「眼」,把山僧敲响暮钟,告诫芸芸众生的良苦用心道出。

诗人认定山中必有高僧,于是便不惜体力,前往探访,也希望与他们坐谈禅理。可是栅栏上的一把铁锁却让人极其失望,诗人再环顾左右,更是杳无人迹,心中立刻涌起一份怅惘之情。

不过这时响起了悠扬的钟声,诗人的身心全部融入钟声中,仿佛自己离尘脱俗,洗净心灵的尘埃,体验着时空的永恒。

诗人独立船头,通过钟声正与未曾谋面的山僧展开无言的对话,暂时解脱沉重的人生重负,领悟物我两忘的禅境。

这首诗既有山巅古寺,又有水滨画船。于互相映衬中突出了硖石寺的静穆,而不显得枯寂。末句由写视觉感受,转到写钟声,更添出无限诗意。

那钟声在船头,在水上,荡漾传送,终于消失,但在诗人心灵深处却悠然不尽,久久牵动着他的情思。诗似收而未收,富有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