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第八感】(10)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024-05-31国风

为什么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正确的?

笔者为什么在【第八感(7)】中反驳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能够」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笔者为什么反驳了,老天让一个人吃苦,是因为要给这个人降大任的论点?

首先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人为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古猿人有几百万年都是狩猎的,直到近万年或近千年以来人类才进入农耕社会,近百年才走进现代科学。

我们的大脑在进化的过程中,经历了几百万年的训练,大脑的潜意识告诉我们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看大自然中的野生动物,他们的快乐情感是非常非常少的,有的动物则完全没有快乐的情感,家养动物会有快乐的情感。这是为什么啦,因为在自然环境中,快乐的情况无法保障自己的生存,快乐能让生物生活的更好,却无法让生物活下来。野生动物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活下来的,正是忧患意识,是警惕、恐惧、威胁、危机意识、恐吓等等无时无刻的害怕让野生动物活了下来。如果思想上没有了这些忧患,在野外随时都会被强大的动物杀死,强者如老虎在自然界也是这样,时刻保持警惕,何况是人啦。所以忧患促使我们想尽办法进步,进化以保障自己更好的生存,而安乐则让我们停止前行的脚步。

但是笔者今天要讲的是我们要追求安心,而减少内心的忧患,这才是我们修行的根本目的。无论你是生存的边缘,还是需要更好的享受生活。我们都要接受我们自己让心安定下来,而不是无尽的忧患困扰着我们,忧患和欲望推着我们进步,但早晚会毁灭我们自己。

我们的大脑总是不自觉的不断的去感受威胁、去预知危险,甚至不受财富、智力、学历和身体健康的影响,只要你放下专注(在做的事情),大脑就会想起不快乐的事,感受威胁和危险的事。在光线越少越黑暗的地方越深的地方这种恐惧和不快乐越加明显,让人紧张,害怕无法自拔。此外人的心往往会更加留意负面的信息,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为什么对各种战争失败总会大书特书,详细的不能再详细,总结了还要再总结。却往往对战争特大的胜利寥寥几句话就带过了,以至于后人都不知道是某位将军是用什么方法打胜仗的。

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和内心更容易关注坏的信息,对不好的新闻和信息产生情感,对不好的事情难以忘记,结果不好的事情,就会对我们本人,产生的影响要大于它实际的伤害。所以如果我们把孟子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当作人生准则,天天想着法的吃苦,最终是无法开悟的,反而会放大自己的痛苦。

佛祖释迦牟尼在做悉达多太子时,看世间生老病死,放弃王子之位,去苦行,六年苦行受尽大苦。而后,悉达多认为苦行无益,受苦只能折磨自己的身体,摧残自己的意志,并不能悟道。所以虽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确。但我们不能去苦行,非有大意志者,无论是苦行还是被动受苦,结果不是疯了就是自我了解了。这样的结果在人世间还是不要存在为好。笔者强调,没有强大的意志力,千万不要去苦行。有强大的意志力也可以不要去苦行,因为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给了我们另外的路去悟道。

儒家有恕之道(笔者的【第八感】9中有浅解)

道家有呼吸打坐之法,有【易经】【道德经】【庄子】【太乙金华宗旨】(笔者的【第八感】2、3、4都有浅解)等等容易修行的经典传世。

而佛祖则明确说苦行无益,受苦并不能悟道。并留下了【金刚经】【心经】等容易修学的经典。

所以我们不要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生活,这样只会让我们一事无成。虽然在远古事情,负面的信息和情感对我们的生存来说更加重要,但是这负面的信息和情感正是摧毁和消灭我们美好人生的罪魁。

我们要训练我们的本能,更多的去关注,去感受,去思考,去记忆美好的人物、事物。通过正确的修行、学习之法来改变,来消除对忧患等负面信息、负面情感的过于敏感。

当不好的事情情绪充满我们自身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自我否定,无法自爱、也无法自我肯定。我们一定存在一种方案能够和自己和解,这就是宽恕自我。

首先,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对告诉自己,自己的是完美的,自己的不完美是另一种完美。接受事物不在自己的计划内进行,未能在自己计划内进行是一种常态,是无常的自然社会运转规律,人力是不能改变已成结果的,只能在当下去改正,而非改变过去。

第二点,接受自己身边的人、事、物的不完美,然后肯定这些来来往往的人、事、物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们会来也会离去,来则应之,去则不留。然后肯定这些,没有好坏。

第三点,不要再去和任何人事物做比较,比较就会产生困扰,就无法接受自我。

最后去修行,去按照呼吸之法、打坐之法、睡卧之法,甚至是忘掉所有的有为法去修行,去修心、修身、养性。

自我肯定对我们的人生非常重要,虽然我们能够通过一些方法,让我们拥有自信。但是我们的人生总是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我们如何解决啦?我们无法忘记过去,也无法把握未来,我们如何宽恕自己。孔子说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我们把孔子说对他人、对事物的方法,反过来对自己对本我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我们就能做到佛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代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而活在当下了。我们也能够理解道家所讲的变化和变化的规律就是我们人生自然而然的运行规则了。我们就能接受自我,宽恕自我,肯定自我。

自我肯定、自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成功,也不是要获得成就,我们要给予自己正确的好的反馈,将自己的本我作为自己的标准,无论贫穷、富贵、成功、失败、生老病死,我们自己都是正常的,我们都会爱我们自己。我们都要学会把自己从不幸的,忧患的事物中抽离,把自己变成解决自我不幸和解决自我忧患的第三者。

最终的目的是要让我们快乐、让自我高兴。所以,生于忧患,而止于安乐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