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印度的「婆罗门教」为什么没有传入中国?

2024-01-03国风

婆罗门教和佛教都是印度的产物,但为什么只有佛教传入中国,而婆罗门教却无法传入中国呢?

其实,南北朝时期,在佛教僧侣不断涌入中国传教的同时,婆罗门教也派出了大量僧侣,试图在中国建立婆罗门分支。

鸠摩罗什在长安翻译佛经,受到皇帝的优待,大量的婆罗门僧也来到长安,想获得后秦皇帝姚兴的支持,甚至想挫败佛教,以婆罗门教取而代之。

409年(后秦弘始十一年),鸠摩罗什刚刚译出了龙树菩萨的【中论】。这时,来自己南天竺的一个婆罗门僧向长安僧团发出了挑战书。据说此人是一个極其聪明、博学的义学僧,早年打遍印度没敌手。因此在印度拥有大批信徒。后来听说鸠摩罗什在长安受到后秦国王的尊崇,待以国师之礼,以国家之力助其传扬佛法,以至门徒达3000之众。这位婆罗门十分羡慕,认为以自己的水平挫败中国僧人应该不成问题。只要战胜了中国僧人,就可以得到后秦皇帝的认可,到时就可以将婆罗门教弘传于中华大地。

他对自己的弟子说:「宁可使释氏之风(佛教)独传震旦(指中国),而吾等正化(婆罗门教)不洽东国乎?」

于是,他带着几名弟子,带着大量的吠陀经典,骑着骆驼,绕过西域,不远万里来到长安,面见后秦皇帝姚兴,明确要求向鸠摩罗什所在的中国僧团挑战。

但是,这个婆罗门僧的长相非常影响市容。而姚兴又是个「颜值控」。他见这位婆罗门口眼不正,五官位置搭配失调。不是说修行得道者的形象都很庄严吗?而这位婆罗门与「庄严」二字完全不搭边。姚兴便对他的学问与教义非常疑惑,心里直犯嘀咕。

但这个婆罗门对自己的颜值毫不在意,他对皇帝姚兴说:「至道无方,各尊其事。今请与秦僧拥其辩力,随有优者,即传其化。」

意思是,颜值不能当饭吃,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骝骝,咱们辩论一场就知道了,到时谁胜了就传播谁的宗教。

姚兴答应了他的要求。

但对于鸠摩罗什来说,一旦辩论失败,他就要退出长安,好不容易取得弘法成就就会灰飞烟灭。

按理应由鸠摩罗什出战,但这个婆罗门事先明确要求辩论对手是「秦僧」,也就是中国籍僧人,而鸠摩罗什是来自龟兹的「胡僧」(其实在婆罗门看来,鸠摩罗什也是秦僧)。他对众弟子说,自己不是「秦僧」,希望你们中的一位能主动接受挑战。

鸠摩罗什的3000弟子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轻易应承。因为胜了固然可以扬名,但败了则会危及整个中国佛教。这个责任太大了,没人敢背负。于是,大家都说自己水平有限,某某某有德又有才,非常非常厉害,由其出战zui为合适,大家你推我,我推你。

zui后,只好由鸠摩罗什来点将。

他请道融法师出战婆罗门。

既然被师父点将,道融就不好推脱了。

在正式辩论之前,罗什还不忘对道融施加压力,提醒他此次辩论的严重性。他说:此婆罗门聪慧过人,以必胜之心找我等论战。如果我苦苦弘扬的佛法大道因你的失败而折戟沉沙,那就太悲哀了。现在,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加油,奥力给!

这真是「中国好师父」!自己不敢应战,却把所有的压力都放在弟子身上。从中可以看出,鸠摩罗什对道融也不是很放心的。因为印度盛行辩论之风,爱辩才会赢,没有上等的辩才,在印度这块地方是吃不开的。佛陀在世时,就曾接受过无数外道的挑战,结果都是完胜。所以,罗什是见证过印度的辩论之风的,他知道这位婆罗门僧侣绝非泛泛之辈。

但是反观中国文化界,却把辩论当成了「末技」而加以鄙视,好辩者向来不受尊重,因为老子曾说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结果导致中国学人的辩论水平普遍偏低。这正是罗什担心的地方。

而罗什之所以选择道融,因为在众弟子中,道融精通儒、佛、道等各类典籍,非常博学。他的记忆力也非常好,早年做沙弥时,只看了一遍【论语】就能把它默写出来。他遍揽典籍,记忆力又好,这正是辩论的基本功。当鸠摩罗什刚刚译出两卷【中论】,就让道融宣讲,结果他深明义理,逻辑自洽的程度让鸠摩罗什连连赞叹。所以他认为,以道融的博学与口才,是出战婆罗门zui合适的人选。

但是,对于道融来说,他也有个短板,那就是对婆罗门的吠陀经典了解得太少,一旦辩论起来,这方面的知识可能会吃亏。

鸠摩罗什在这方面提供了帮助,他早年曾熟读婆罗门【吠陀】【梵书】【奥义书】等典籍。罗什把婆罗门僧侣必读的吠陀经典目录开列出来,道融则用zui短的时间把它们全部背诵了下来。

正式辩论那天,后秦皇帝姚兴率文武大臣到现场观战。河南、关中的僧人全都云集到长安,争相一睹道融与婆罗门辩论的盛况。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这次辩论的具体内容,却史无记载。

按照【高僧传】的说法,当皇帝姚兴宣布辩论开始后,那个婆罗门僧与道融互相论难,机锋迭起,精彩纷呈。半天下来,婆罗门终于理屈词穷,于是设法把讨论的主题往吠陀经典上引导。但道融也是应答如流,搞得婆罗门僧目瞪口呆,自叹天外有天而心服口服。

鸠摩罗什对婆罗门说:「君不闻大秦广学,那忽轻尔远来?」你对大秦(中国)的情况并不了解,何必不远万里跑来挑战呢?

此战过后,印度的婆罗门僧侣再也没有来中国搞辩论赛。但婆罗门教徒并不死心,他们把自己的教义伪装成「佛教」,不断地向中国输出。而中国人中能分清佛教与婆罗门教之区别者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