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孙青瑜:「诚」在儒学里的发展史

2023-12-15国风

「诚」在中国文化里有多种所指义。

第一就是指「哲学」,同「道」。什么叫哲学呢?就是通过对经验进行抽象,并可折言而出的能力。成言而出,诚也,诚,成言而出也。正是因为哲学的本质属于折言而出,所以与哲学有关的文字比如道、诚、信、哲……都与说有关。

因此「诚」字从「言」成意。

「诚」的第二层意思,是指功夫。什么功夫呢?就是一元化的良知功夫,常与实和信联用,组成诚实,诚信。

【说文】中将「诚」译为「信也」,严然是不对的。

事实上诚是诚,信是信。

诚信二字属于补充短语,功夫通过勤学苦练致诚后,自然会信手而来。换句话说,信是诚的结果,只有功夫达到「返身致诚」的境界了,才有能力信手而来。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疱丁解牛」,技能通过疱丁多年的勤学苦练,内化成了「后天本能」,才有他信手而来的大自由表演。言外之意就是把外在着的知识、技能、德教,内成为了自己的本能和本性,不作理性认知的参与,才能致诚达信。

诚字的第三种所指,引申为一种品德。

【荀子】曰:「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

孔子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也就是说,诚字的第三种所指,表达儒家真善美品德中的「真」 ,所以用「诚」来组的词很多,如真诚、诚实、诚恳、诚心、诚信、诚意等等。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论】,就同时包括后两种所指。第一所指的就是医术内化的「功夫」:学成了,成,诚也。但是把功夫修精达「诚」了,只是「体」,只有「反身而诚」,体用合一的去致用,才是儒家为学问题的终极目标——精诚。所以【大医精诚】反复提倡「精」:医道属「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方能达诚。

由此可见,「大医精诚」里的「诚」和诚信的「信」一样,属于学精后达到一元化应用的状态——良知良能。

在【大医精诚论】里,「诚」字除了指一元化的良知良能的功夫,同时还指一种儒释合流的「品德」:要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可纵观整个文化发展史,「诚」字在中国文化发展史里的最主要所指,还是指一元化的——良知良能之意,也就是说「诚」是良知良能的另一种叫法,属于儒家的为学和修养功夫。

什么意思呢?就是技能、本事、礼德学成了,内化成了本能和本性,进入应用才能达到「苞丁解牛」的天人合一状。

只是这个天人合一的状态在中国文化里叫法实在太多,名字太多,总是让很多无力「至精至微」者,学的一头雾水。

也就是说,一元化的认知方式和行为状态,在中国文化里,尤其儒家为学和修养功夫里,名字很多,可不管她叫「真」、「诚」、「良知」、还是叫「本心」、「致诚」、「致良知」、「知行合一」、「天人合一」……其所指基本上都是一个意思:天人一合的一种状态,或者修到天人合一的标准。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一元认知的状态和一元认知的标准。

正是因为「诚」和良知、良能、知行合一、本心一样,是儒家为学和修养功夫论的最高标准,所以从【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开始,「诚」就是儒家为学工夫论的核心问题:「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到了宋明理学时期,以周敦颐为首的宋儒们在人道部分也袭承了先贤之理想,对「诚」字极为重视,甚至把「诚」提到了本体论上。

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完全可以把周敦颐的【通书】和【太极图】进行互训,或者说,完全可以用他的【通书】驳倒他的【太极图】。

因为他的宋氏【太极图】把传统「太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无极,一个太极。无极属于不动状——绝对零度以下的「寂」,而太极则是指正在「化」和「化成」的部分。可他【通书】里的「大诚论」的「诚」,却属于「有」与「无」、「动」与「静」、「寂」与「感」的统一体。所以他天道论的本体和他人道论的本论,成了他哲学体系里的最大矛盾。

于是张载在老子气一元论的基础上,用他的「太虚」大论否定了周敦颐的「无极」真空说,在人道的部分自然也把诚字拉到了「实」的层面上:心之实为诚也。

朱子也袭承了张载的理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方可「心理合一」。

到了陆九渊时代,同样袭承了张载的「实诚」说,以「真」、「实」训「诚」:「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吾之本心也。」

而王阳明作为儒家为学功夫和修养功夫的集大诚者,却综合了朱子之诚论和陆九渊之诚论:「诚是心之本体……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

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诚」字作为儒家为学和修养功夫论的一元状态和标准,无论是叫良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功夫……形容和所指都是一个事,也就是如何把外知、技术、教化……内化成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本能,从而进入一元化的「用」——不假思索的贯入行为中,从而达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的天人合一状——一元的行为境界,这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就是儒家大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