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年1月—1101年8月),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苏轼遭到文字狱的牵连,被贬谪至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这一时期虽仕途受挫,但他的文学创作却达到了高峰,创作了【(前后)赤壁赋】等传世名篇。
苏轼为北宋中期文坛的领军人物,诗、词、文、书、画皆有极高造诣。其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又有清新细腻之品,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在词作上,他开创了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则与欧阳修并肩,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苏轼是「宋四家」之一,擅长行书,其【寒食帖】为书法珍品。晚年,苏轼获赦北还,最终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他被追赠太师,谥号「文忠」,体现了后世对他的高度评价和敬仰。
在苏轼的书法作品中,有一幅行楷【前赤壁赋】,这是苏轼中年时期的得意之作,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使人一看便能感受到苏轼的笔墨意境。这部作品也因其题材和墨韵成为书法界的瑰宝,被后人推崇为苏轼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论笔法,【前赤壁赋】将二王的雄浑、颜真卿的遒劲、柳公权的柔媚、褚遂良的稳重,甚至还带有徐浩、李北海、杨凝式的一些痕迹。苏轼将这些不同的风格融合在自己的笔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风格,被誉为「欣赏后醉人,领略后令人深思」,展现出他的创造力和才华。
苏轼的书法风格充满了情感和个性。他的笔下充满了自由和张扬的个性,这种个性的体现不仅仅是在字形上,更是在笔力上。在苏轼的作品中,字体舒展奔放,有的字体则刚柔并济,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
【前赤壁赋】不仅仅是一件书法作品。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与友于赤壁之下,故以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为背景,融合了历史、哲学、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抒发了深邃的思想境界和卓越的艺术才华,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 情景交融,意象丰富:苏轼巧妙地将赤壁的自然风光与历史典故融为一体,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既描绘了长江的壮阔景象,又借古喻今,感慨历史沧桑,人物兴衰。通过「明月之共潮生」、「白露横江」等生动的自然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2. 哲理深邃,人生观照:文章中蕴含了作者对人生、宇宙、历史的深刻思考。苏轼通过对曹操等英雄人物命运的反思,表达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学观念,认为个体的生命虽短暂,但自然与宇宙是永恒的,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超越生死的哲学思想,以及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态度。
3. 情感真挚,文风豪放:苏轼在文中抒发了贬谪生涯中的苦闷与超脱,情感层次丰富。从最初的抑郁不平,到后来的豁然开朗,通过与客泛舟、饮酒、吟诗,展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精神。文风上,【前赤壁赋】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既有赋体的铺陈华丽,又不失散文的自由奔放,体现了苏轼文风的豪放不羁。
4. 对话形式,思想碰撞:文章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通过客人悲观消极的言论与苏轼本人乐观旷达的回应,构建了一种思想上的对话与碰撞,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复杂与矛盾,同时也寓教于乐,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5. 音乐美与绘画美:【前赤壁赋】的语言富有韵律感,如同音乐般悦耳动听,同时,其对赤壁夜景的描绘,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如同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音乐美与绘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