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以文塑旅【赵州桥记】,看看文言文是怎么写的,翻译加赏析

2024-06-24文化

黄仕隐:赵州桥记

赵郡之安济桥,昔建而存于今者年久为最。非不遇洪而损也,以代代缮之而永固也。然则桥之为建,以利涉也。而桥之为毁以洪也。然则,今之桥,以水泥钢筋,其固较石多矣,而毁者时有闻。或承重不能久持,于车水马龙渐趋于坏,果有如赵州之桥存于千四百载后,或无人可量也。

幸古之涉桥也,或人行之,或车行之,或马行之,皆不及今之百十吨卡日夜压也。固古之惧桥圮者,惟洪而已,洪之大小不可量,故以出蛟称之。使桥不毁,惟镇恶蛟,固常有龙焉,剑焉,佛焉,悬其上,而有司乡人以桥之久存而为可施风教之所,亦随之建坊、立贤、举良士子于其上。是能常保之。是桥之饰也,千姿百态,计桥栏之龙、望柱之龙五十有六。稼禾斗子之类,祈谷物丰瞻也,莲花元宝,又喻求福免灾焉。古之人以桥位通衢,故得以此方便,利众生焉。若张果之驴痕,鲁班之手迹,又传说以寄神佑焉。
今也者无,以不知畏而不思佑,惟便行耳。虽若古之桥记碑刻亦不能承,以文不如古,书不如古,刻匠之工不如古也。夫物,人之所造也,凡物之殊,本乎人之殊焉。而物恒久者,以人恒存。故视是桥而有知古今之异。其异也或为累,俾今之桥不若是桥千百年存,孰其思乎?

文章翻译:

赵郡的安济桥,是从古代一直保存到现在、年代最久远的桥梁。它并不是没有遇到过洪水而不受损,而是因为历代人们不断修缮它,所以它才能永久坚固。然而,桥梁的建造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们过河。而桥梁的毁坏,则往往是因为洪水。然而,现在的桥梁,用水泥和钢筋建造,其坚固程度比石头桥大得多,但毁坏的消息却时常听闻。有时是因为承重不能持久,在繁忙的交通中逐渐损坏。如果真的有一座桥能像赵州桥那样保存一千四百年后,恐怕没有人能够估量。

幸运的是,古代过桥的,无论是人、车还是马,都不像现在的上百吨的卡车日夜不停地压在上面。所以古代人们担心桥梁毁坏,只有洪水而已。洪水的大小不可预测,因此称之为「蛟龙出水」。要想让桥不毁,就得镇住恶蛟,所以桥上常常有龙、剑、佛像等装饰。地方官员和乡亲们也因为桥的长久存在,把它当作可以进行风教的地方,于是也在上面建坊、立贤、举荐优秀的士子。这样就能让桥长久保存。这座桥的装饰也是千姿百态,光是桥栏和望柱上的龙就有五十六个。还有像庄稼、斗子之类的图案,寓意祈求五谷丰登;莲花和元宝,又寓意着求福免灾。古人把桥建在交通要道上,就是为了方便大家,造福众生。像张果老骑驴过桥留下的痕迹、鲁班的手迹等传说,也寄托了人们对神灵的保佑。

这样的牌子,是不是可以采用文言文?

然而现在却不同了,人们不知道敬畏,也不思考如何保佑桥梁,只是追求方便而已。即使是古代的桥记碑刻,也承载不了现在人们对桥的感情,因为现在的文不如古,书法不如古,雕刻的工艺也不如古。事物都是人创造的,凡是事物有特殊之处,都是因为人的特殊之处。而事物能长久存在,是因为人的存在是永恒的。所以,看着这座桥,我们能感受到古今的差异。这种差异有时可能会成为负担,使得现在的桥梁不能像赵州桥那样保存千百年。这其中的原因,又有谁能深思呢?

文章赏析:

【赵州桥记】是一篇富有深意的文章,它不仅对赵州桥(安济桥)的历史和特色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古今桥梁变迁的深刻思考。

首先,文章以赵州桥为引子,通过描绘其悠久的历史和坚固的结构,展现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艺。赵州桥能够在千年风雨中屹立不倒,不仅是因为其选材和设计的精妙,更是因为历代人们对它的珍视和维护。这种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传承,正是我们今天所应该学习的。

接着,文章通过对古今桥梁的对比,揭示了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桥梁建造的影响。古代桥梁的承重能力和使用寿命相对有限,但人们通过不断修缮和维护,使其得以长久保存。而现代桥梁虽然采用了更先进的材料和工艺,但由于交通压力的增加和缺乏足够的维护,往往更容易出现损坏和老化。这种对比不仅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此外,文章还通过对赵州桥装饰和象征意义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桥上的龙、剑、佛像等装饰,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寄托了人们对平安、幸福和吉祥的祈愿。这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跨越时空的,也是我们今天所应该珍视和传承的。

最后,文章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现代社会忽视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担忧。作者认为,现代社会在追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这种忽视不仅会导致文化多样性的丧失,更会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变得贫瘠和单调。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