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身边的亲人「大限将至」,会有这些异常的表现

2024-03-02文化

天地无穷尽,人生有穷时。

天地是永恒的,也是无穷无尽的。而在时间面前,人生是短暂的,终究有一天,会走到尽头。生老病死,没有人可以逃得过。

对于「生老病死」这四点,人们最害怕的,其实是「死亡」。生物的本能,始终是怕死的,但也是不得不死。

【庄子·至乐】中有言: 「生又何欢,死又何哀?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

意思是,不必为了生存而欢乐,不必为了死亡而悲哀。世间万物只有变化,而没有生灭,只有变化,而没有形体, 一切都是自然的规律。

按照自然规律,如果身边的亲人大限将至,会有这些异常的表现,要留心了。

一、预知时至。

佛家有一个说法, 预知时至。 指的是,一个人比较有修养、境界,那他在油尽灯枯的前一段时间,就能感知到躯体生命活力的枯竭了。

明朝时期,有一心学圣人,王阳明。他一辈子研究心学,各种修养、内心境界都特别高,所以他在临终前,就有「预知时至」的感觉。

嘉靖七年,时逢广西发生叛乱,王阳明奉旨平叛。在一番谋划后,王阳明大破敌军,以颇为完美的方式,平定了广西的叛乱。

对于功劳颇大的王阳明,嘉靖帝也是不敢怠慢,就传旨他到京城领赏。王阳明并没有理会嘉靖帝的旨意,只是跟弟子说, 我们不去京城了,回老家吧。

弟子不理解,老师您如此功绩,怎能不去呢?王阳明说, 我已经感知到寿命无几,快到极限了,还是回老家吧。 回家乡途中,王阳明就病逝了。

越是有点境界,对于身体的感知力,就越发清晰。身体如何,心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其言也善。

常言道: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一个人,在临死前,那他绝对会特别善良、纯真,就跟洗尽铅华,返璞归真一样。一只鸟,在临死前,那它绝对会无限悲鸣。

一代奸雄曹操,一生征战,早就见过了无数的生死,对于他来说,地位和权势,理想和追求,才是最重要的。

在曹操临终前,他没有见一众儿子,而是见了后宫的姬妾。 他跟姬妾们说,孤已经大限将至了,等我死后,你们可以做女红来赚点钱,好好活着。

如此 「儿女情长」的一面 ,就发生在了临终前的曹操的身上。为什么?临终前,所有的城府、复杂、气魄,已经毫无意义了。这个时候,他所表现出来的,是 人性的善意。

人呐,都是如此。 没走到终点,就为了世俗的地位名利打拼。临近终点,就变回纯真的模样了。 洗尽铅华,才能更好地结束此生。

三、异常平静。

在【水浒传】中,花和尚鲁智深在平定完方腊后,就到了杭州的六和寺继续修行。

突然有一天,他听到钱塘江的潮水声,心立马静了下来。于是乎,他沐浴更衣,焚了一炉好香,换上了袈裟,回到禅房中静坐,在回顾完一生的经历后,就圆寂了。

留颂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听潮而寂,在潮涨潮退中,看明白了此生的真相,也知道了「真我」,所以他平静地离开了。

相比于哥哥林冲,鲁智深算是比较幸运了。林冲死之前,并没有鲁智深的淡然,只有一腔的怨气和悲伤,郁郁而终。

当一个人对于尘世间毫无遗憾,满是知足的时候,那他的心,就会平静下来,随着日月星辰,山川大海,而走向了沉寂。

四、叮嘱交代。

北朝时期,北齐神武帝高欢征战一生,最放不下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亲手打下的基业,一样是子女们的未来。

卧病在床的时候,高欢叫来了儿子高澄,跟他详细说了,什么人可重用,什么人不可重用,自己死后要如何安葬等等。

高欢叮嘱完儿子没几天,就因为「玉壁之战」的失败,郁郁而终。那一天,日蚀出现,他高喊,日蚀为了我吗?死亦何恨!

人,为什么会在临终之前,叮嘱交代后人呢?三点原因。

首先,所有的叮嘱交代,就是为了后人更好的发展;其次,交代自身的后事,可以减少后人的麻烦;第三,人总有一些遗憾,而交代后事的本身,就是在宣泄这些遗憾。

人生就是如此,有人无憾而终,有人遗憾而终,有人悲伤而终,有人谈笑而终。终点,就是每个人必然的宿命。身为普通人的你我,不必为了生死而焦虑,把过程活好,对得起天地良心,就足够了。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