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古人观秋意趣多

2024-10-27文化

文|刘中才

卷帘何事看新月,一夜霜寒木叶秋。秋天意味着花凋叶落、北雁南归,因而常给人萧瑟凄凉之感。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秋入诗,用于寄托离愁别绪。正因为「愁」字是心与秋的组合体,在汉字文化的意象里,秋天总是被赋予薄凉之气,并得到人们普遍的心理认同。

实际上,古人对待秋天的真实心境并非一个「愁」字所能阐释。相反,古人认为秋天是化归躁动、宁心静气的好时节,是秋雨送爽、养生健身的好月令。因此,当秋天来临时古人并无悲秋之意,而是表现出满怀憧憬的热情,并与丰收在望的自然物象形成高度契合的思想期许。

【淮南子·说山】一文中说,以小明大,见一落叶而知岁之将暮。借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来俯仰天地万物,尽管没有令人动容的壮怀气势,但这种见微而知著的思想恰是古人遵循物候变迁时序而形成的宇宙观,并成为古人制定历法、观测季节交叠规律的有益借鉴。正如【逸周书·时训】中所言,立秋之日,凉风至,后五日,白露降,后五日,寒蝉鸣。白露、寒蝉、凉风,当秋天的一抹晚霞映照在天地相接的氤氲里,成为追忆流年往事的载体时,秋有三候的直观表述也在斗转星移的四时节令里徐徐展开。

古人观秋并非只对具象事物进行简单的外部陈述,而是以自然法则为视角,围绕秋天的景致多向度立意。【说文解字】从植物学的角度提出,秋,禾谷熟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同样指出,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古人这种观秋而知物的思想观念不但是对生命万物的领悟,更蕴含着辩证哲思。

宋代皇室贵胄深知观秋过后寒意将至,因而会让宫中仆人将春日栽种于室外盆景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立于庭内的太师百官则会高呼:「秋来已。」彼时,梧桐在秋风的微拂下款款落下一片叶子,「一叶知秋」成为古人表达见秋生情的叙事范式。

观秋不仅局限于简单的直观,还有欣赏之意。清秋的午后,点燃一束清香,静静养神,可谓心旷神怡,再好不过。李清照在【醉花阴】里述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之时,就是在愁苦之中寻求一片淡然的心境。

相比于李清照的孤芳赏内,古人的观秋更在于群芳赏外。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讲,今世人以菊花茱萸为然,浮于酒饮之。而在重阳节来临时,禁中与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可见,宋朝百姓对于赏菊一事颇有心得。清朝诗人富察敦崇著写的【燕京岁时记】里尤其提到,重阳时节,凡是富贵之家会将数百盆九花山子放置于庭院中。可以想象,数百盆美曰「九花山子」的菊花植于广厦内外,抬眸间满目生辉,悲秋之感多半也会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