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求知所
编辑|历史求知所
说到印度,人们最先想起的肯定是网络上流传的各种离奇搞笑的事情,以及印度那让人接受无能的「美食」,却往往忽略了印度也是一个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大国。
中国不仅人口基数大,我们几千年来的历史也是无比的「庞大」。虽然我们有着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有着数不清的风俗文化,但各民族团结统一,共同发展。
虽然在网络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人们因为南北方文化差异而争论不休,但我们所说的语言都是汉语,所写的文字都是汉字。中国的语言和文字都是统一的。
而印度却不同,印度的方言多达几百种,就连官方语言都有二十多种。甚至每一个邦都推出了自己的本邦官方语言,印度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官方语言。
在中国,不同地区的人交流除了方言之外,还可以使用普通话,因此我们大多数时候都能听懂对方在讲什么。
而印度却截然相反,两个不同地区的人根本听不懂对方在讲什么,因为他们没有统一的官方语言。
除此之外,印度的历史也是「散装」的,他们没有一个统一而完整的朝代,更别提记录历史。
所以印度的有些历史是完全缺失的,有些历史则要靠人们「口口相传」。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印度语言是如此的分裂而复杂?
«——【·多变的地形·】——»
亚洲南部有三个半岛,印度位于面积最大的那一个半岛上,同时印度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近些年来,印度传出的一些离谱新闻让人们忽视了它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排名第七的国家。印度三面环海,唯有北面与喜马拉雅山脉以及青藏高原相邻。
印度,作为全球第二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特征和丰富的内部资源,这使其发展出了独具一格的文化。
然而导致印度语言如此「散装」的原因,也正是它丰富的地形地貌。
印度的总体地势特征可以概括为中间低,两边高。中间低是因为印度的中部存在恒河平原,而两边高是因为印度的南北部分别存在着德干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
所以造就了「中间低,两边高」的地势特征,这也导致了印度全年较热的气候特征,总体来说印度较为干旱。
除了一些离谱新闻,印度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恐怕还有那污染严重宛若毒水的恒河。除了恒河之外,印度还有着不少的河流。印度其实是一个河流较多的国家,并且还三面环海。
虽然如此,但印度并没有发展出优良的港口。总体来说,印度是一个地理环境较为封闭的国家,这就限制了印度对外交流发展学习的机会。
因为资源丰富,所以当地居民不用付出大量的劳动就能获得足以维持生活的农产品。但是因为各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复杂的地形造成的地理上的相互隔绝,导致了各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有不少地区长期处于与农业地区经济相比非常落后的畜牧经济和部落社会阶段。再加上各个地区之间又山川阻隔、那时候印度的交通也不发达,所以农村商品交换困难。
这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导致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这也就导致了印度现如今的「散装」状态。
正因为这片土地的广大面积、山脉的屏障和交通的不便,导致了众多政治势力的不清晰划分。
这不仅加剧了不同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上的不均衡,还使得这些势力在经济利益上存在差异。
从而形成了一个长期独立的政治实体,并持续展现出分裂的趋势。不同的势力又衍生出了不同的语言,这就是为什么印度的语言如此「散装」。
印度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政治环境中长时间处于分裂和不稳定的状态,这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
«——【·多样的宗教与民族·】——»
民族与宗教的多样性也是导致印度语言「散装」的一个大原因。印度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族群构成最复杂的国家。根据统计,印度存在着两千多个民族。
但因为印度并不像中国那样有着民族识别政策,所以这些数据也只是估计,并不精确。
印度实行的是按语言建邦的政策,比较大的族群都会按照自己的语言建邦。总体上,印度的语言可以分为四个大类,分别是印欧语系、达罗毗荼、汉藏以及南亚。
按照语言和地区分类,印度的民族也可以分为这四大类。各个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不同的语言衍生出不同的文化,这就导致了印度的「散装」。
此外,印度宗教的多样性也是导致印度语言现如今的「散装」状态的一个原因。印度是一个宗教多样的国家,比如我们听说过的佛教、印度教等都存在于印度。
除了这些,印度还拥有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全球主流宗教的追随者。崇拜「三大神」的印度教,「只相信一个真主」的伊斯兰教。
还有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提倡平等、友爱的锡克教,以及信仰理性高于宗教的耆那教。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文化,其中最明显的不同就体现在语言上。
譬如,信奉印度教的使用的是梵语体系,信奉锡克教的则使用旁遮普语,信奉穆斯林的使用的则是乌尔都语。
不同的宗教之间的教徒为了自身的利益,都很排斥外来的文化以及他们的语言,很难强制性地让他们使用同一种语言。
印度政府也试图强制性地让印度各民族使用同一种官方语言,但却遭到了印度人民的强烈反抗。
有不少印度居民甚至走上街头抗议,新政策反而让印度政府得不偿失,印度政府不得不停止推广官方语言的政策。
这使得印度政府不得不按照各个地区的语言体系重新划分邦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印度政府很难在不同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间推行统一的语言。
«——【·历史政治因素·】——»
历史政治因素也是导致印度如此「散装」的一个原因。早在秦朝时期,我国就已经实现了语言文化的统一。
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我国才能实现如此高强度的统一。而印度虽然有着三千年的历史,却没有一个长期统一的政权管理。
秦朝统一时期,印度遭到雅利安人的入侵。经过大大小小的战争,雅利安人终于在印度扎根了。但实际上,雅利安人只是占领了印度北部,并没有完全统治印度,从而分裂了印度的语言体系。
雅利安人在成功入侵印度后,开始实行对他们有利的「高种姓制度」,他们将自己的种族置于印度其他种族之上,并将印度原住民视为奴隶。
在印度,残忍的吠舍时期已经开始。雅利安人实行的高种姓制度,不仅对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影响了印度语的统一。
雅利安人使用印欧语系,主要使用梵语,而其他非雅利安人则使用当地语言。
此外,由于雅利安人的入侵,达罗毗荼人撤退到印度南部,由于地理上的隔绝和统治权的差异,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发生了语言分裂。
此后,印度又进入了诸侯国并立的分裂时代,这些诸侯国的产生大部分集中在印度北部地区。
除了诸侯国并立外,这一时期的印度还伴随着外部部落的入侵。驻扎在印度南部的达罗毗荼人也不甘示弱,部族间的合并战争频繁发生。
而不同的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语言体系,各种语言体系并存,这就造成了印度语言体系的再一次分裂。
阿育王和他统治的孔雀王朝在公元前三世纪控制了南印度的一部分。印度历史上最早实现基本统一的帝国是孔雀王朝。
但也只是基本统一,孔雀王朝也无法实现印度的完全统一。又因为孔雀王朝是由印度少数民族统治的,所以所使用的语言也是这个少数民族所使用的摩揭陀语。
所以孔雀王朝也不能实现印度语言文字的统一,所以当时流行两种语言文字,一个是梵语,一个是摩揭陀文。
当孔雀王朝灭亡后,那时盛行的梵语、摩揭陀语等语言开始演变。在孔雀王朝之后兴起的则是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之崛起亦未使印度大一统,相反却使印度语言更加分裂。一开始,笈多王朝便取消了梵语的使用,改用他们所使用的笈多语为官方语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印度每个时期的统治者都会发挥自己的种族优势,朝着对自己种族有利的方向发展,而不顾及整个印度的统一。
在这个时候,印度南部的达罗毗荼族抓住了机会,占领了印度北部的某些区域,导致部落的语言开始重新分化和整合。
由于印度教内部分裂严重,加之宗教斗争激烈,在这一时期,印度语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和消失。因此,印度的语言结构进入了一个混沌的阶段。
由此可见,不管是哪一个王朝,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所以说政治历史因素也是导致印度语言分裂的原因。
语言与民族、宗教身份紧密相连,语言统一意味着对民族和宗教传统的挑战。各邦之间的政治博弈和利益纷争,使得语言统一成为敏感的政治议题。
«——【·印度散装的独特性·】——»
印度虽然被大家戏称为「散装」国家,但这个称呼并不是贬义,反而体现出了印度的多元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
第一,印度的独特性在它多元的文化上得到了体现。印度国土面积辽阔,地形复杂,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这种多元性不仅体现在服饰、饮食、艺术等方面,还体现在语言上。印度是世界上语言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数百种语言和方言,每种语言都承载着一个民族或者社群的历史、传统以及价值观。
语言的多样性使得印度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理解和交流的机会。但是,这种语言多样性也是存在弊端的。因为语言的多种多样,使得人们在沟通交流上存在一些障碍。
«——【·寻求文化交流与融合·】——»
印度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寻求文化的融合。通过文化节庆、艺术展览、学术交流等活动,印度人民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向世界展示了印度文化的魅力。
同时,他们也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
除此之外,为了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印度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推进教育领域改革,加大外语教学培训力度,加强跨文化交流等。
印度还大力鼓励民间组织和企业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不同民族和社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由此可见,印度作为「散装」国家的独特性和其语言多样性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独特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印度的文化内涵,也让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印度正努力寻求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以推动自身的文化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