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叶嘉莹的「诗话人生」

2024-07-17文化

文|祁宇

刚刚过去的7月6日(农历六月初一),叶嘉莹迎来了她的100岁生日。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这是「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栏目组给叶嘉莹的颁奖词。虽然历经忧患,却一生以诗词为伴,并用整个生命传承古典诗词、传播传统文化。叶嘉莹曾说:「我首先是一个老师,其次才是学者,最后才是诗人。」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迦陵学舍

行中华诗教

中国是诗的国度,蕴美育德,培文铸魂,莫过于诗。古典诗词数千年来深刻参与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生成与民族品格的塑造,被誉为中华文明的「芯片」,通过这个芯片,可以积累、传导、开启人们的生存智慧。

7月6日晚,天津地标天塔点亮璀璨灯光,致敬一位诗词的女儿、白发的先生。当天,恰逢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的农历百岁生日。南开大学在迦陵学舍举办「诗话人生」线上直播活动,文化界、教育界知名人士齐聚一堂,畅谈「诗话人生」。百岁高龄的叶嘉莹也通过直播寄语广大中华古典诗词爱好者。

今年是叶嘉莹归国执教45周年。在近八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叶嘉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以及她在中华诗教传承中的卓越贡献,感染引领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叶嘉莹从自身的经历认识到,童年、少年时的熏陶,对人一生的品格修养、人生境界至关重要。于是,她多次到幼儿园、小学给儿童少年讲授古典诗词、示范吟诵。她曾大力倡议「振兴传统文化,提高国民品质,要从幼儿园和中小学做起」,也曾提议为孩子们开设古诗唱游课,并参与编写一本儿童古诗选【与古诗交朋友】。

【与古诗交朋友】田师善编著,叶嘉莹校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叶嘉莹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即使到了八九十岁高龄,仍在讲台上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全情投入地讲诗谈词。诲人不倦,这是她生命历程中最动人的内容。

关于教学思想,她曾总结说:「我在讲课时,常常对同学们说,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的,是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的,在他们的诗篇中,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的心灵、智能、品格、襟抱和修养。而我们讲诗的人所要做的,就是透过诗人的作品,使这些诗人的生命心魂得到再生的机会。而且在这个再生的活动中,将会带着一种强大的感发作用,使我们这些讲者与听者或作者与读者,都得到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在这种以生命相融会、相感发的活动中,自有一种极大的乐趣。」

白先勇是叶嘉莹任教台湾大学时的学生,他说叶嘉莹是引导他进入中国古典诗词殿堂的人,认为自己几十年来致力于推广昆曲,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很可能就是受了当年叶嘉莹诗教的影响。他回顾自己听叶嘉莹讲课的情景:「虽然我中学时就背了不少唐诗宋词,但真正点醒我的人是叶先生。她不光讲诗本身,还把背后的社会变迁、诗人襟怀一一道来,让我一下子对诗词的境界有了感受……叶先生讲诗,身上带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博大精深的风度和派头。她讲唐诗,我觉得她本人简直是把那种盛唐的精神带到课堂上来了。这种有形或无形的气场和启发,对学生来说最为重要。」

叶嘉莹的高足、台湾淡江大学教授施淑回顾说:「不管是在何处,不管是哪一代学生,大家都这么入迷地听叶老师的课,我想,这是因为叶老师带来的是一个纯粹古典的文学世界,这个世界始终没有被世俗污染,没有被政治涉入。」

女诗人席慕蓉多次听过叶嘉莹的古典诗词讲座,她将叶嘉莹的教学比喻为「心灵的飨宴」。席慕蓉总结说:「这是一种以生命相融合、相感发的活动,而能带引我们、激发我们去探索这种融合与感发的叶老师,她所具备的能量是何等的强大与饱满,而她自己的生命的质地,又是何等的强韧与深微啊!」

师者无他,榜样而已。毕生热爱教育事业的叶嘉莹,为我们示范了什么是有生命的课堂,以及什么样的教师是好的教师。叶嘉莹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什么是生命教育。在与古典诗词交往的过程中,她成就了诗意的人生。通过中国古典诗词,叶嘉莹与古今作者和读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通过中国古典诗词,叶嘉莹感发她的学生和读者。叶嘉莹把得自古圣先贤的感发之力传递了下来,让一代代人因为有了诗而青春不老、生机盎然。

叶嘉莹93岁的时候曾感慨说:「我一生,70年从事教学,我觉得这真是我愿意去投入的一个工作。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发人所未发

作为学者,叶嘉莹对从先秦到清代的中国古典诗词及理论,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读。在研究方法方面,叶嘉莹一直坚持立足于文学的审美艺术性,主要采用文本细读、连类比较等方法,把每首诗词独具的艺术特征和文学价值一一分辨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观点概括和理论总结,从具体上升到普遍,最终将诗心、词心和艺术审美规律呈现出来。

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田晓菲,在回顾自己的学术道路时,觉得叶嘉莹对她影响很大。「一方面要细读文本,一方面也要广泛阅读传统典籍,另一方面还要拓宽理论视野,这是叶嘉莹的治学方式给我们最重要的启迪。」

文本的解读,看起来很容易,其实特别见功夫。把古典诗词里面最精微之处讲出来,打动别人的心,这是叶嘉莹的本领。田晓菲还总结说:「我希望每一代学者都能在叶老师的学术精神里找到自己新的东西。在前辈所做的学术基础上起步,同时又能够继承前辈非常开放的精神,我觉得这是叶先生馈赠给我们的一个无比珍贵的礼物。」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内外数十家出版社出版了叶嘉莹的多种学术著作,其中【迦陵谈诗】【迦陵谈词】【迦陵论词丛稿】【唐宋词十七讲】等一版再版,经久不衰,这样的盛况在学术界实不多见。

【迦陵谈诗】叶嘉莹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一些出版社还为她专门出版了丛书,例如【迦陵文集】10种,是在1997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叶嘉莹作品集】4辑18种共24册,是在2000年由台湾桂冠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在这之后,从2007年到2008年,中华书局先后出版了【迦陵说诗】8种;从2007年开始,北京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迦陵讲演集】和【迦陵著作集】,前者7种,后者8种。著作之畅销,说明叶嘉莹的学术研究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叶嘉莹拥有对于学者来说最为宝贵的独立思考品格。她对杜甫【赠李白】一诗及王国维、吴文英、王沂孙的研究,都是发人所未发,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从叶嘉莹1956年发表论文【说静安词<浣溪沙>一首】算起,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由于时间的无情淘洗,不计其数的文艺理论专著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她的著作却成为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常青树。

叶嘉莹曾在【论纳兰性德词:从我对纳兰词之体认的三个不同阶段谈起】一文中,以一首小诗来表达自己的撰作思想,诗云:「我文非古亦非今,言不求工但写心。恰似涌泉无择地,东坡妙语一沉吟。」

我诗写我心

早在读大二时,叶嘉莹把一些旧作录呈老师顾随批改,老师的评语是:「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如此,当善自护持,勉之,勉之。」叶嘉莹听从老师的教诲,一生虔诚地护持自己的诗心,创作出堪称当代诗词典范的迦陵诗词。

2017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了叶嘉莹回顾自己诗词创作之路的【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在这本书中,叶嘉莹将自己的诗词比作「镜中人影」,因为许多诗词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写的,已经有了历史的距离。此刻,她是作为78年后的一个读者,来看自己15岁时所写的诗篇。镜子中映现的那个影子,好像是她,又好像不是她。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著,中华书局

【易经】中的「修辞立其诚」,是叶嘉莹始终遵循的创作宗旨。她说:「从我开始写诗词,我的伯父、我的大学老师,从来没有明确告诉我,是要学唐诗还是宋诗,是要学苏黄还是李杜。‘言为心声’,我就写自己的见闻、感受,俗语说‘大言而无实’,如果都是说大话,就没有一点真实的感情。他们教导我说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话……我写的诗都非常朴实。」

缪钺曾在写给叶嘉莹的一首七律中,赞赏迦陵词曰:「词方漱玉多英气,志慕班昭托素襟。」陈洪也曾高度赞美叶嘉莹的诗词创作:「诗坛李杜千年后,一缕妙音起迦陵。」

中国古典诗词是叶嘉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伙伴。她开心时写,痛苦时也写;工作时写,闲暇时也写;欢聚时写,离别时也写。特别是每当痛苦或愁烦时,叶嘉莹就会以写诗填词自解。

卢沟桥事变后的1941年,叶嘉莹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个打击——母亲病逝。【哭母诗】八首,就是在巨大悲痛中写就的。其七曰:「年年辛苦为儿忙,刀尺声中夜漏长。多少春晖游子恨,不堪重展旧衣裳。」

1976年3月24日,叶嘉莹的长女和女婿因车祸同时罹难,她写了十首【哭女诗】,其八曰:「历劫还家泪满衣,春光依旧事全非。门前又见樱花发,可信吾儿竟不归。」

2004年失去心爱的旧居,叶嘉莹写了一首诗:「故宅难全毁已平,余年老去更心惊。天偏怜我教身健,江海犹能自在行。」

叶嘉莹是在用生命来创作诗歌,用诗歌来表达生命。读叶嘉莹的诗歌,能够感受到她生命中,那股因为直面苦难而生发出来的顽强力量;也能够感受到她在面对白色恐怖时,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和对光明快快到来的期盼。

「我平常喜欢古典诗词,这就是说天生来性情相近,古典诗词里有很多美好的意思,我觉得古典诗词给我很多鼓励。我像一个蚕——‘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我们一定会看到,我们中国爱好诗词的人这么多,我想中国也一向有这样一个传统。祝大家学习诗词快乐,人生有成。」这是百岁生日时,叶嘉莹直播的寄语,也是她诗词人生的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