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荒废十几年,松赞改造王澍云南首作,大师作品重生

2024-07-19文化







房子落成之后,它的故事才刚开始。


最近, 昆明市中心 一座荒废了十几年的 房子,终于要被 「藏式酒店大师」松赞接手改造 。

大家才发现, 这座默默无闻的房子,出自王澍之手。他是有 「建筑学诺贝尔」之称的普利兹克奖中国的唯一获奖者。这也是他 在云南的首个作品。

然而这座 造价4亿,面积2万多平的建筑, 自从2012年落成之后, 到现在已经 空置了十多年。中间甚至连名字都改过多次:和韵休闲中心、三真不二、对弈山庄……

在社交媒体上,它还一度被贴上了「废墟打卡」的标签。


大师作品一直以毛坯的状态闲置,让人唏嘘。

10多年后,它终于迎来了一个靠谱的入驻者。作为以藏式美学闻名的酒店集团,松赞将把这里作为自己的总部,对这里进行改造。

王澍原有的建筑主体和动线将被全部沿用,但是新的外立面会变成松赞标志性的 滇藏特色。





市区中的「石林」

将变松赞新总部


和韵休闲中心位于 昆明闹市区, 建筑的外表通体灰白色, 由10座造型各异的小楼共同组成, 远远望上去就好像一座石头城堡。

楼栋之间,还使用了同样灰色的水泥柱点缀,别致的布局,搭配表面覆盖的绿植,仿佛极富云南色彩的「石林」从昆明市区中长出。

但建成至今12年,它一直就没有完全使用过,长期处于毛坯状态。

最近有人到访,只看到庭院中植物疯长,有些露台都被完全包裹。斑驳不堪的墙壁,更是已经出现了裂纹。

在沉寂了许久之后,松赞接下了这次改建的任务 。

从云南到西藏,无论是采用藏族传统石木结构设计的南迦巴瓦山居,还是营造出无限接近于自然感受的普洱绿谷,松赞的作品,充满了它自身的标志性元素。

从这次的改造方案来看,松赞依旧维持了自己古朴而又绚丽的藏式风格。在几乎保留建筑原有面积和层高的基础上,赋予了其全新外观。

开裂的墙面将被填补,弧线型屋顶原有的青灰外表也被重新粉刷,以实现整体统一的氛围。

南侧的外立面被全新的白色与深红色调所取代,而北侧的窗墙也由原有的纵向分隔,变成了大开合的设计。

▲ 改造前后对比

这座建筑不再只是市中心生长出的「石林」,而是进一步融合了云南的自然和藏文化的五彩。





4亿造价,大师手笔

却为何沉寂?


2012年6月,造价约4亿元的和韵休闲中心落成 。

在此前没多久,当年的普利兹克公布,5月份 ,王澍才在北京参加完颁奖典礼。

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可谓既精准,又恰到好处: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讨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

「但王澍的作品超越了争论,(它们)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并具有世界性。」

因此,这座由大师设 计的建筑,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有人把它比喻为红塔基地对面「很鲜艳的几朵云」; 也有人说: 「白色的房子,就好像外星飞船降落在地球上。 」

此前的王澍作品不少,但基本都是在浙江省内完成。因此,他2008年接下这个任务之时,对自己而言,同样是一个突破。

第一次走出浙江的王澍,呈现了一个与当地文化完美融合的作品。在这里,到处都能看见「云南」的影子。

在和韵休闲中心,他把大量的本土元素融入进其中。小孤峰建筑致敬石林自不用多说,用石坎点缀的直线,灵感也是来源于当地的元阳梯田。

但走近以后才会发现,这座建筑还在古朴中透着现代:高低错落的白色外墙,还有层叠掩映的砖石,让园区之内随处充满着江南的气息。

内向型设计的滨水庭院,也被高度贴线的建筑布局围合,营造出园林的效果。走在里面,可以乘船到达每个角落,就好像「穿行在苏州的狮子林」。

同时,王澍依旧坚持着自己一直以来的美学。细节之处 使用了大量回收材料的设计, 更是和他过往的著名作品如出一辙,比如 中国美术学院和宁波博物馆。

但和韵休闲中心的运营状况始终不佳, 只有入口处的大厅,作为某个插画设计公司的办公地点被使用。在整个园区之中,只占了 很小的一部 分。

这座外观别致的建筑,也总是鲜有人到访。

在2018年的时候,曾有人特意前去逛,看到的只有门前冷落车马稀。 更不用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干脆都不对市民开放。

2020年,有人发现了这里很适合拍照,「非常出片」,但不少想来打卡的游客,却直接被保安拒之门外。





建筑落成之后

「人」的存在 更重要


但 其实 放眼全世界 ,像和韵休闲中心这样的例子 一点都不少见。

许多大师制作的建筑,却最终因为招商和运营的缺失,而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同样是普利兹克得主,矶崎新 在 上海曾经设计了一座 巨大的商业综合体 ——喜马拉雅中心 。 30亿元的 成本,堪称天价。

刚建成之时,这个作品风头无两,标签无数——「中国九大地标建筑」、「最新时尚旅游地标」, 几乎以一己之力带动了整片区域的人流。

但面对这座大热的设计作品,管理方的运营却不尽如人意。文化、展览、购物,几个板块各自为战。如今的喜马拉雅中心,几乎 成了一具空壳 。

在2011年的广东惠州,香港建筑事务所O Studio还曾经建造了一座「种子教堂」,坐落在市郊的罗浮山。

这座通体灰色的建筑,曲线墙体一分为三,东南侧用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开洞,在每个早晨,都能把曙光引入到教堂内部。

这个作品吸引了众多观众,当年还获得了香港建筑师学会年奖的境外建筑全年大奖。

但几年之后,这个曾经吸睛的种子教堂,已经化身成了一座「道观」。建筑中央摆放着玉皇大帝的塑像,原本种满植物的花园,也被人们烧香后所留下的香灰、木签覆盖。

曾经颇具设计感的作品, 同样由于运营不当,直接沦为了一座普通无比的建筑。

大师们给人类留下了无数佳作,然而完工之后,「人的使用」往往还更重要。

正如贝聿铭所说:建筑并不只是一个被欣赏的物体,它更「必须融入人类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才会和建筑交互、交融,然后一起成长。

王澍设计之初想要呈现的,是一个「地域性与现代性深度结合」的建筑。之所以 这十多年里,房子都 没有投入使用 ,更多还是在于业主的运营和管理。

虽然可惜,但这也并非建筑师的问题。

如今松赞的接手,也是各方所乐见 。 王澍的设计表达,被松赞重新呈现, 建筑被真正得到使用,自然是一件幸事。

或许与人的关系,也是建筑艺术的一部分,甚至,是更重要的那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