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12月值得读的书 | 4本新书,不可错过!

2023-12-11文化

我们带着每月的 重点新书推荐 栏目来啦!

照例,我们从本月出版的百余种新书中,精挑细选出4本最值得读的好书!

如果你对中信出版每月出的书有选择困难症,如果你时间有限,只想读几本最值得看的书,就照着这个书单来挑吧~

1

【大转型】

[英] 布鲁斯·M. S. 坎贝尔 著

14世纪,「旧世界」(the Old World)在既定的历史轨道上经历了一系列深刻而突然的变化,气候恶化、流行病暴发、战争升级、白银产量下降等开始一起发生作用,导致 大陆间的交换网破裂、经济衰退和人口减少。

这一系列的风暴启动了不可逆转的 体系更迭 。直到15世纪末, 大航海、大发现 兴起之时,西方才开始再次崭露头脚。

这次「大转型」席卷了亚欧大陆,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命运反转。作者坎贝尔综合使用 历史学、古生态学和生物学 的新证据,包括核算国民收入、重建过去的气候和对从瘟疫受害者牙齿中提取的DNA进行遗传分析,评价了 商业衰退、战争、气候变迁和流行病在这次「大转型」中发挥的作用, 提出动态社会—生态系统的核心 六要素理论 ,还描述了身处战争、气候变化、经济衰退组成的完美风暴中人的生存状态,更直观地展现了 大转型的标志性特征。

书中囊括气候史、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史、树木年代学、经济史等众多学科,构建 从单一领域到整个世界的嵌套层级结构 ,解释 更多样的变量和更复杂的内在关系。

2

【离家的国宝】

陈文平 安夙 著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 47个国家200多座博物馆里存放着大约167万件中国文物 。仅英国博物馆就有23000多件,甚至包括东晋顾恺之传世之作【女史箴图】唐摹本。

1988年,青年学者陈文平第一次访日讲学,震惊于陈列在日本各个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其数量之巨,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自此之后的30多年,陈文平教授致力于离家国宝的溯源调查与追索返还。寻踪问迹、遍访踏查,不断追溯中国文物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流散历史。

30多年后,陈文平教授将几十年的寻踪觅迹整理在新书【离家的国宝】中,为我们 讲述那些文物的过去与现在 ;又联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展人 安夙 ,精选了 108件海外遗珍,全方位逐一解读,带我们领略那些难得一见的中华珍品。

10个历史大事件,钩沉国宝曲折流失真相。108件海外遗珍,欣赏难得一见的国宝珍品。 每一件国宝均配有高清大图,并附有详细注解。

一本书了解国宝流失历史,鉴赏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背后的意义。

陈文平教授在书中写道: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之巨,盈千累万难计其数,这本书所收入的不过沧海一粟,但如果能触及一些读者,使其对中国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有进一步认知和提高,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尤其对文物流失海外有更多的关注和思考,这本书也就有了存在的意义。」

也许每一位读者在合上书页后,都会思考很多,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

文物光华,彪炳世界,一念在兹,万山无阻。

3

【日常的深处】

王小伟 著

为什么我们物质条件更好,却比父辈更难感到幸福?

对当下的不满,只能用怀旧疗愈?

如何逃出被消费主义绑架的精神困境?

在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今天, 人们时常为外物所累,「想」回到相对贫乏的过去,重回人与物的和谐关系。

为什么柴火灶比煤气灶烧菜更香?为什么自行车比汽车似乎更能承载?为什么炉子比暖气更暖人心?

这种对过去生活的罗曼蒂克的想法值得玩味。作者王小伟琢磨了一种恰当的、刻画生活的手段, 从怀旧的影像中梳理内心,透过自身的经验和长辈的回忆,回顾八九十年代以来我们熟悉的技术人工物(俗称「东西」)是如何生灭的 ,试图解释为什么在之前的岁月物件是如此金贵,仿佛家庭成员,而现在的物件变成了纯粹的商品,只剩下干瘪的使用价值。

王小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副教授、杰出青年学者

这本小书通过对现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有趣分析,生动演绎了一种 「回到事物本身」的现象学技术哲学。

书中所谈论的诸多技术物是 「70后」「80后」「90后」共同的回忆, 有些是比较单纯的设备,比如电视、手机,有些是 直接和生活相关的技术物 ,比如住房和服饰,还有饮食。

作者以技术哲学为基,打破学术和文学的壁垒, 把物当成主角,刻画一段我们共同走过的集体历史。

4

【留灯】

邓安庆 著

青年作家邓安庆突破自我的一次写作。收录【幽慢】【留灯】【清水】【跟随】四篇作品,以小学、初中、高中、初入职场为时间线,书写了每个普通人的成长历程。

邓安庆

一个天性敏感的小学生 ,喜欢沉浸于知识的海洋里;但由于父母婚姻的失败,小小年纪便开始尝到生活的苦味。

一个寄居在姑姑家的初中生 ,不小心发现了一本墨绿色的日记,上面记载了一段姐姐被嫌弃的人生。

一个痴迷于阅读的高中生 ,众人膜拜的大才子,有一天突然就退学了。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初入职场就见识了工作的荒唐、女性的困境和人性的幽暗。

人生无论有多少坎在等,总有人会为你留一盏灯。

缓慢的小说,缓慢的人生,缓慢的结局,一直就想写像植物一样慢慢生长的小说,没有多少曲折的情节,构建一个生活环境,让人物在其中慢慢地过自己的日子就好。

作者邓安庆说:

从最开始的【幽慢】,到后面的【留灯】【清水】【跟随】,每一篇之间隔得时间很长,全书完成,六年过去了。

这四个中篇小说,每一篇三到五万字不等,看起来毫无关联。但把它们连接起来的是「时间」:【幽慢】写小学生,【留灯】写初中生,【清水】是写两个高中生,【跟随】则是写刚毕业的大学生。

这是一条成长的时间线,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境遇和心态,也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每一段经历,都有独属于它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