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魏晋南北朝赋史 |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上新

2023-12-12文化

——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魏晋南北朝赋史】

程章灿 著

ISBN 978-7-100-22767-4

定价:133.00元

商务印书馆2023年10月版

作者简介

程章灿,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美国宾州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英国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2008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石刻学、国际汉学、中外文化交流与文化比较。主要著作有【世族与六朝文学】【刘克庄年谱】【走进古典的过程】【古刻新诠】【作为物质文化的石刻文献】【凿壁借光:海外汉学论丛】等。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试图通过对魏晋南北朝赋史的宏观把握,鸟瞰二至七世纪赋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分析历代社会心理和文学思潮对赋体发展的影响,追寻赋体在拓展自己的题材领域、表现空间和丰富提高艺术表现手段方面的前进足迹,同时探讨赋与同时代其他文体(尤其是诗)的关系,考察了人们对赋的观念评论的变迁,并希望透过这一段赋史,观察作为其背景的中古文学和文化现象。

本书的研究,一方面充分运用计量史学的方法,把作者搜寻到的大量材料,用统计、数字、表格列出,显示出文学研究中的科学观念;另一方面,作者对某一时期某一作家赋的研究,不局限于理论的阐发,而是尝试着从作品本身入手进行探索,更切近文学思想的实际,更容易直接把握赋在观念上的发展和演进。这种对赋体文学所作的历史的美学的考察,使得这部书具备较高的学术层次,也使人感到辞赋的研究有其独特审美与艺术价值。

目录(滑动阅读)

第一章 赋体起源与建安以前的赋史

第一节 中国文学中的石楠花

(一)「不歌而诵」与「古诗之流」

(二)辞、赋、颂及辞赋、赋颂

(三)从赋体产生的大背景看赋之渊源

(四)小结:什么是赋

第二节 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

(一)赋之文人化与宫廷化

(二)汉赋二体与大赋的畸形发展

(三)楚辞影响与赋体写志抒情传统的淡化

第三节 欲讽反劝:在力的平行四边形中

(一)问题的提出

(二)欲讽反劝:在力的平行四边形中

(三)几点补充说明

第四节 赋史研究的回顾

第二章 建安赋

第一节 转机:建安赋创作繁荣之因缘

(一)社会思潮的转机

(二)文学思潮的转机

(三)从张、蔡到建安

第二节 新姿:建安赋创作繁荣之表现

(一)同题共作:集体的自觉努力

(二)观念更新与批评自觉

(三)自觉的艺术追求

第三节 斑斓的情感世界

(一)向楚骚传统的复归

(二)自然

(三)社会

(四)人

第四节 形式与体裁

(一)体式的意义

(二)建安的诗与赋

第三章 魏晋之际赋

第一节 建安余波及其流转

(一)政治气候与文化环境

(二)建安余波逶迤流转

(三)京殿大赋隐然崛起

第二节 理性智慧的声音

(一)哲理玄思和现实批判

(二)美学和艺术的思考

第三节 倾斜天平的这一端:吴蜀赋

(一)倾斜的天平

(二)吴蜀赋

第四章 两晋赋(上)

第一节 表现空间的拓展

(一)又一个高潮的酝酿与到来

(二)「伫中区以玄览」:从内到外

(三)「颐情志于典坟」:模拟与创新

第二节 舞台转到南方

(一)浩劫后中兴的赋坛

(二)南方的舞台

(三)山水赋的兴起

第三节 忧患的缩影

(一)忧生念乱

(二)愤世嫉俗

(三)遗世嘉遁


第五章 两晋赋(下)

第一节 理论批评双峰并峙

(一)体物浏亮派

(二)讽谏征实派

(三)两派赋论分立背景推测

第二节 语言•形式•结构

(一)语言:向美的深度迈进

(二)浅可托深 微能喻大

(三)二体分合:「聚散两依依」

(四)叙述结构的经营

(五)赋注:形态与意义

第三节 【三都赋】:骋辞大赋最后的辉煌

(一)【三都赋】的幸运

(二)【三都赋】的不幸


第六章 南朝赋(上)

第一节 赋的贵族化倾向

(一)宫廷贵族的影响

(二)士族贵族的影响

(三)贵族化倾向之内因考察

第二节 赋的唯美化追求

(一)对偶精工

(二)字句雕炼

(三)音韵谐调

第三节 赋的诗化趋势

(一)赋末乱辞与赋中系诗

(二)诗赋合一的轨迹


第七章 南朝赋(下)

第一节 南朝赋的侧面观察

(一)南朝赋与政治

(二)佛教与南朝赋

(三)文体的赋化与赋化的文体

第二节 南朝赋论(一)

(一)南朝对赋的编纂与整理

(二)从【文选】看南朝赋论

第三节 南朝赋论(二):刘勰的赋论

(一)原始表末 释名章义

(二)别体分类 选文定篇——兼与【文选】的比较

(三)「敷理举统」与刘勰赋论的特色

(四)赋论在刘勰文论中的地位——兼论赋与文学进步之关系

第八章 北朝赋

第一节 概说

(一)北朝文学与北朝赋:范围界定

(二)十六国时期的赋创作

第二节 北朝赋:三个视角

(一)北魏前期与后期的比较

(二)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的比较

(三)南朝和北朝的比较

第三节 入北南人赋作:合二而一

(一)南人入北的时间、地域及性质分析

(二)「魂兮归来哀江南」

(三)隋赋


附录(一) 先唐赋辑补

附录(二) 先唐赋存目考

附录(三) 辞赋批评:思的框架和史的脉络——关于【六朝赋话】的编纂设想

引用书目举要

后 记

修订后记

商务新版后记

【魏晋南北朝赋史】新版后记

感谢商务印书馆的好意,我的旧著【魏晋南北朝赋史】被收入「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拙著从此有了一个新的版本,有了新的传播平台。看到30多年前的旧著能够换上新装,精神抖擞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作为作者的我,内心既充满喜悦,也不免涌起许多感慨。

【魏晋南北朝赋史】初版于1992年,实际上,它是1980年代的作品。1983年,我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程千帆先生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唐宋文学。1986年5月,我以论文【刘克庄年谱】通过答辩,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继续师从程千帆先生、周勋初先生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本书从1988年5月动笔,1989年4月完稿,前后正好一年,时间不算长。当然,在动笔之前,要先作一番准备,才能确定选题。选题之前,要先达到导师指定的必读经典书目的阅读目标,完成规定的学位课程,那是不必多说的。选题确定之后,还要进行广泛的文献阅读,从程千帆师所说的文艺学与文献学两方面相结合的角度,对论题进行思考,确定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所以,从1986年到1988年可以说是这篇论文的准备阶段,乃至从1983到1986年我在硕士阶段的学习与研究,其实也是为这篇论文打基础。1989年6月,论文通过了答辩。其后,根据答辩委员和评议委员提出的意见,我对论文进行了一些修改,1990年被江苏古籍出版社接受,1992年出版。2001年江苏古籍出版社修订重版,我主要核对引文,补充了几处材料,个别字句有所调整,但总体框架和论述观点基本不变,仍然维持1980年代末定稿的样子。我愿意以这本书的新版,纪念我的1980年代,那是一个不平凡的时代,那是我的青春岁月。

感谢江苏古籍出版社在1992年和2001年两次出版【魏晋南北朝赋史】。从出版时间说,它算是我的学术著述的「处女作」。如果从写作时间来说,我的「处女作」应该说是【刘克庄年谱】,不过它的出版,晚于【魏晋南北朝赋史】一年。哪部书是「处女作」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在1990年代初,想出一本专著是非常艰难的,像我这样一个出道不久的学界新人,尤其难上加难。那时没有所谓出版经费之说,科研经费也少得可怜。江苏古籍出版社正在编辑一套「中国分体断代文学史」丛书,志在提升学术,传播学术。这套丛书中先期出版的两三种,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本书得以列入这套丛书,真可谓附骥之尾,幸何如之。出版社没有跟我要一分钱的赞助,出版后还发了稿费,简直喜出望外。在我看来,江苏古籍出版社接受我这样的新人书稿,呈示的是1980年代文化的雅量气度,令我感恩。

【魏晋南北朝赋史】中,凝聚了两位导师的心血。书稿能够被江苏古籍出版社接受,首先得感谢程千帆师的推荐。程先生经常说,对于学生,「先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傅璇琮先生是程先生和周先生的好友,也受邀担任我的博士论文的评议人和答辩委员。他当时在中华书局担任总编辑,事繁任重,仍然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魏晋南北朝赋史】赐序。序末所署时间是「一九九一年二月」,可见是得悉此书将要出版后不久就写成的。那时还是铅字排印的时代,一本书的排校要经过较长时间,一年内能够见书就算很快的了。所以,傅先生将序文先交【文史哲】发表,等于为拙著先行打了广告。回想【魏晋南北朝赋史】的出版过程,我心中充满了对1980年代的温暖记忆。前辈先生对我的指导与提携,我终生难忘。

从初版、再版到商务新版,本书有很多地方都留下了1980年代的印记。我的写作也不免留有那个时代的痕迹。在阅看校样的过程中,我仿佛翻开了我在1980年代的阅读日历,一本本,一篇篇,历历在目,有的记忆犹新,有的如旧友新见,互道契阔。我可能比所有读者都更清楚自己论思的稚嫩与步履的蹒跚。初版之时,我为本书确定了一个体例:为了避免脚注繁冗,凡是常见的文献引文,都采取随文夹注的形式,另有辨析性、备注性或参考性说明的注文,才放在脚注中。这样页面上脚注较少,显得较为清简,也许更便于阅读。这与今天通行的注释处理做法有所不同。我想尽量保持此书在写作和初版时的面貌,这次新版,重点仍是核对引文,对这个格式一般不作改动。在校核引文尤其是【先唐赋辑补】【先唐赋存目考】这两个附录的时候,重点校核我原来使用的文献版本,意在维持原貌。1980年代的文献引据与使用条件,基本上属于纸本时代,没有数据库,没有网络,也没有电子本,土得很,如果根据现在的文献条件重新作先唐赋辑佚和存目考,颇要费一番气力,也会使全书发生较大变化(2001年重版时增补过一些新材料,这次仍保留而未予删除)。我踌躇再三,决定暂时维持原样。现在的学位论文格式,通常将「绪论」独立放在最前面,不计为一章,其下也就不分设节。【魏晋南北朝赋史】原设八章,第一章即为【绪论】,与今天通行格式有较大不同。这个【绪论】不是简单的研究概况综述和研究方法说明,而更多是对赋之体制及建安以前赋史的论述,我经过考虑,决定将第一章改题【赋体起源与建安以前的赋史】。这在一定程度抹掉了1980年代的痕迹,而贴近了今日的惯例。

博士论文写到最后一章最后两段,我对自己的学术前景作了一番瞻望。在对魏晋南北朝赋史作了一种历史梳理与描述之后,我对「赋在唐以后的行进过程中如何应对种种挑战,它的起伏盛衰、曲折波澜又究竟如何」的问题,其实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当时以为:「也许这样的机会能再次降临,使我们得以伏在历史的原野上,继续倾听赋史逐渐远去的跫音。」事实上,我曾有意贾其余勇,编一部【六朝赋话】,为学界同行提供一部参考文献,其思路在本书附录(三)中有较具体的阐述。可惜时过境迁,我后来的学术兴趣和研究重点发生了变化,赋体文学和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很久不是我的关注重点。现在只能保留这篇附录,为自己曾经有过的学思经历留个印记。

程章灿

2023年9月8日于金陵城东仙霞庐


编辑推荐

【魏晋南北朝赋史】是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早年的学术著述,是分体断代文学史研究中的经典之作。本书主要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体文学作历史的美学的考察,让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们对这一阶段的赋体文学更加感兴趣,让读者感到辞赋的世界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可以亲近的、可以得到愉悦的。

【魏晋南北朝赋史】内容宏富广博,不仅系统地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赋学的发展历程,而且探讨了这一时期赋作如何拓宽题材,扩大表现空间,丰富提高其艺术手段,并宏观地考察赋与其他文体的关系及人们对赋的观念评论的变迁。本书为赋史研究开拓了新思路,作出了理论贡献,更为文学史的研究编写提供了新经验。此次再版是对当代学术史经典的回望,也得以「使我们伏在历史的原野上,继续倾听赋史远去的跫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