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把「对得起祖宗」当成纪律的包子铺,凭啥一月卖出100万个?店主:马虎不得

2024-04-17文化

王磊,桐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毕浦小笼包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毕浦小笼包第四代传承人:王磊

2019年,王磊带着发扬家族小笼包制作技艺的使命,来到杭州,开出了第一家「王继莲小笼店」,主打桐庐非遗「毕浦小笼包」。

王继莲是他的姑妈,第三代传人,王磊的技艺是从姑妈手里传承下来的。

毕浦小笼包第三代传承人:陈志建与妻子王继莲

桐庐毕浦,有一老街,依山傍水,早年是水陆要道,山民要将山货沿分水江往外销,都得从此过,外面的客商进来,也要在此打尖留宿。

毕浦老街曾有一家著名的「老陈包子铺」,以其美味的小笼包闻名。创始人「翘胡子」老陈于1891年出生,经营包子铺使之声名远扬,成为家族传统生意。1991年,陈志建和妻子王继莲接手经营,勤劳致富,过上了美好生活。陈家小笼包以用料足、面皮软、肉馅饱为特点,搭配特制酱料,深受喜爱。2018年,毕浦小笼入选桐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声更盛。如今虽然桐庐街头到处都有「毕浦小笼」,但老陈家的才是最正宗。尽管动作和招牌可模仿,但历史传承的独特魅力无法复制,这也是老陈家小笼包如此耀眼和受欢迎的原因。

起初王磊在杭州开店,王继莲把自己的大徒弟派过来亲自坐镇,陈志建则对侄子耳提面命:「家传的手艺,要真材实料,马虎不得,口碑搞坏了,丢的是祖宗的脸。」

第一家老店开在塘萍路方家花苑的沿街店铺,马路对面就是东方福邸,几步路边上就是城西银泰,地铁5号线萍水街站A口出来右拐走走几百米,很方便。

进门就是三位阿姨,一张长台操作,一位阿姨揉面团,一位擀面皮,一位包包子,排满一笼屉,上炉子现蒸,一屉一笼叠着一屉一笼,垒得高高低低,氤氲蒸笼。

到店吃,则蒸熟现给你上,热腾腾烫嘴吃。

趁着烫口吃,第一口咬细口一点,让热气散掉,一小团肉馅探出脑袋,第二口,肉香味浓郁,汁水鲜美,打一小碟醋,蘸醋吃,又是小笼包的另一种灵魂打开方式。

外卖的,发往外地的,蒸至七成熟,置于一个个大托盘,以风扇吹凉,吹去蒸笼新出来的热气潮气,吹至小笼包不黏,再速冻。

约莫七成熟,包子将熟未熟之际,迅速急冻,发外地。

次日拿出来,水先烧开,再放入小笼包,蒸个12分钟,则味道最鲜美。如此,与到店吃相比,还原度最高。很多附近客人来,直接拿这种可以封口的塑料袋40只一袋40只一袋地打包走。

刘女士是在附近银行上班的,这天中午进来就跟大姐说要打包5袋,我问她怎么一口气买这么多,她呵呵笑道,都是帮同事带的。同事老抱怨早餐没东西吃,刘女士就推荐了这家小笼包,还帮忙打包捎回去。

像刘女士这种自己吃过,经常要来吃,还安利给自己同事的「自来水」,比比皆是。

获得广泛认可,肯定是哪里做对了。

「光是找肉就找了很多地方,龙游、丽水、桐庐、嘉兴……土猪肉只能算是一个品种概念,真正的土猪应该是过去农家自养的,一年可能一户人家就一头两头,吃的是萝卜青菜剩饭菜,但是这种土猪肯定供应不了市场的,不现实的。」王磊说。

传统手艺包给你看,就是家里怎么包就怎么包,你家里包包子要擀面皮吧,要剁肉馅吧,要一勺一勺把肉包进皮子吧,再捏成包子吧,这才叫包包子。

现在的制作流程越来越机械化,采用现成的皮子和冷冻的肉馅,这样的包子味道自然会与传统手工制作的有所不同。

王磊强调说:「我们每天都会在早上四点半到五点之间接收到新鲜的整块肉,我们就在眼前看着,绝对不会造假。即使是最好的供应商也可能有难以售出的部位,比如槽头肉。如果他们把肉打成肉泥送过来,万一里面掺杂了一些不好的肉,我怎么可能对得起我的客人,怎么对得起我这块非遗的招牌呢?」王磊是个坦率直言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讲究实在的人。

他拍着胸脯保证,自己的包子除了油、盐、酱油和味精之外,绝不添加任何其他的调味品。

在王磊心目中,自己虽然只是做区区小笼包这样的小吃,但是举头三尺有神明,有家族传承几代人筚路蓝缕才取得的这块非物质文化遗产招牌。

还是姑父那句话:「马虎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