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清明时节雨纷纷

2024-04-03文化

清明节快到了,无论是出去旅行还是回老家祭拜的朋友,多多留意天气状况和道路状况。因为安全才是第一位。

今天就跟大家闲聊一会清明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节日之一。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气在冬至后第105天,春分后第15日,一般为公历4月5日前后。它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同时也是一个自然节气点,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的清明时节扫墓习俗开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不过扫墓习俗在唐朝时被朝廷归于五礼,并定于清明前一天的寒食节进行,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了寒食节的地位,并融合了上巳节的荡秋千、踏青等习俗活动,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传统礼俗主题,沿袭至今,包含了扫墓时庄严肃穆缅怀先祖的情感与踏青郊游的欢乐氛围,此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植树、拔河等众多户外游乐活动,以及吃子推燕、醴酪、青团等食俗。清明节主要流行于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也有流行。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江苏省姜堰市清明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山西省介休市清明节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江苏省兴化市清明节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清明最初只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节气,为冬至后第105天,春分后第15日,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开始了春耕春种;清明节相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纷纷效仿在这一天祭祖扫墓,经过历代沿袭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节日。

据古籍文献记载,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扫墓开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西周时期的著作【周礼·春官·冢人】中就记载了祭墓习俗,并且设立冢人、墓大夫分别掌管朝廷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东周战国时期的文献【孟子·齐人篇】中记载了战国时期一个齐国人到东郭坟墓间乞食扫墓的祭品,说明此时扫墓仪式已经较为寻常了;秦汉时期,祭扫坟墓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古代文献【汉书·严延年传】就记载了御史严氏跋涉千里清明回家祭扫祖坟。扫墓祭祀是寒食到清明不变的主题,从宫廷到民间都要在这期间祭拜先人,历代沿袭成为一种固定风俗。不过,在周秦乃至两汉,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没有明确在清明日,也没有清明节一说。

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由于统治者重视儒家治国的战略,以孝行天下,拜扫祭祖之风较为兴盛。唐玄宗把历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归入五礼之中,并下诏规定寒食节扫墓为「五礼」之一,并在清明日前二日,放假三天,上至宫廷下至民间,人们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至此,清明节作为节日开始形成,并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而上巳拔禊除灾的仪式在唐代更加娱乐化,曲水流觞等一系列春天欢宴形式兴盛,上巳节的内容也被融入到清明节之中。

宋元时,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再加上寒食被元人所摒弃,上巳节逐渐淡化,清明节成为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冷食、荡秋千、踏青等风俗活动的精华,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传统节日。

明清时期承袭前代旧制,节俗已普及到全国,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更为盛行,不仅备有酒供品,而且要素服脂墓,不过在南北方稍有差异,南方地区较热闹,北方地区稍显冷清;民国时期曾将清明节定为国定假日,也称民族扫墓节,除了原有的扫墓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扫墓: 旧时的扫墓祭祀比较讲究风水和礼节,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依次按照整修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送别的顺序进行。扫墓的习俗延续至今,其形式和内容已逐渐简化,这一天人们会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首先要整修坟墓,给坟墓培土、清除杂草,将墓园或墓地打扫干净,折几枝嫩绿的树枝插在坟上。然后为死者烧香三炷,将食物供祭在亲人的墓前。最后将纸钱焚化、鸣鞭炮、晚辈行跪拜大礼;而随着遗体火化的普及,人们只需前往骨灰放置处拜祭先人就算代替扫墓了,仪式内容也结合当地的风俗或增或减,恰当地表达出我们对祖先、先辈们的怀念和思念之情,同时和家人相聚,在春日里祭奠、踏青,共同回顾旧人往事,便已算完成相应礼俗。

踏青: 清明时节,气温回升,万物按照自然规律开始萌芽。早在上巳节时,人们会到郊外祭祀主管婚姻和生育的神灵,这时候青年男女聚集郊外水边嬉戏,也是男女相会求偶的时刻。人们在这一天野外相聚,互相对歌、跳舞, 彼此沟通感情,于是郊外成为了热闹浪漫的地方,是古人对野外郊游的一种典雅表达方式。虽然上巳节在民国十九年已改为三月三,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不过踏青的习俗依然保留了下来,直到今天,春游踏青的活动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他们在春日里祭奠祖先的同时,也在大自然的环境下放松自己,转换心情。

庙会: 传统的庙会不仅祭祀神灵,也是民族民间艺术的一种展演形式。庙会的安排与各地的农业生产有关,清明前后人们借助庙会做备耕准备,助长了清明庙会的声势 ; 各地的庙会也都有系列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内容,这让庙会逐渐发展为重要的商贸集市。庙会期间,人们放松身心、探亲访友、甚至成为年轻人谈情说爱的最佳时机。

荡秋千: 古时清明节期间就有荡秋千取乐的活动,唐代时较为盛行,是年轻女性喜爱玩的一项活动。起初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放风筝: 风筝古时称为「木鸢」「竹鹊」或「纸鸢」,兴盛于唐朝,古人认为在清明节时适合放风筝,是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之一,它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这一习俗沿袭至今。人们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不过,到了现在,放风筝时剪断风筝线的习俗也逐渐淡化,并无确切的文字来记录中国哪些地区还保留下这一习俗。

植树: 清明节期间植树与插柳的习俗有关,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因为清明节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自古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也有人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在清明节期间,大家争先恐后地忙碌起各种农业生产,在这方面还留下了很多有关清明的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这一习俗也一直沿袭至今。

会船: 江苏省姜堰市、兴化市的溱潼会船、茅山会船被称为「水上清明节」,每年清明节的第二天,各家先撑船划桨去祭奠无名阵亡将士,然后数千艘不同功能的船只汇聚在一起,共同参加表演、竞技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其他: 很多地方都会以不同的形式,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来祭祖扫墓,怀念先辈,除了家喻户晓的传统习俗外,还有诸如禁烟火、插柳、蹴鞠、斗鸡、赏花、咏诗、发黑豆芽、采柳芽、蒸面塑、戴柳圈、扫房顶、挂红兰纸、唱大戏、拔河等众多户外游乐活动。

青团: 青团是先将「浆麦草」捣乱后挤出汁,与晾干的水磨糯米搅拌均匀揉和制作而成,通常以豆沙、枣泥为馅,并放入一块加糖的猪油,然后用芦菲叶垫底,放入蒸笼蒸熟即可,是江南地区民间清明节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

子推燕: 子推燕是一种用青色的艾草汁将糯米粉染色制成的粉团,用枣泥与面粉调和,捏成燕子形状,再用柳条串起来,插在墙上,可以冷食。因食用子推燕较为讲究,且可以保存到第二年清明,所以成为清明节重要食俗。

鼠曲粿: 用糯米粉作粿皮,再放入用猪油及野生的鼠曲草熬成的汤汁,包上芋泥、豆沙等馅料,再用圆形或桃形木制粿印印制,然后上蒸笼,蒸熟即可,它的颜色深绿,柔软香甜,有天然鼠曲草的香味,是潮汕地区民间清明节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

其他: 中国各地区在清明节均有不同的节日食品,具体饮食因地而异。中国北方地区大多吃醴酪和艾糍,山东的济宁、菏泽、莱阳、招远、长岛会吃鸡蛋、凉馒头或冷高粱米饭,泰安地区则吃冷煎饼卷生苦菜;中国南方地区主要吃油炸的环饼,也有吃鸭蛋、枣糕、杏仁粥、猪肉冻、鱼肉冻等食品。

文化内涵

清明节与其他的节日相比,独具三个特色,一是它兼有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二是以扫墓、踏青、插柳、蹴鞠、放风筝等户外活动为主,三是包含了扫墓时庄严肃穆与踏青郊游的欢乐两种情感氛围。它是中国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通过扫墓祭祀来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这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同时清明节融汇了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体现了先辈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传承与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清明节依然是中国民间的重要传统节日。传统的清明节,人们扫墓以先祖、亲友为主,除此之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户外活动,使人们在祭拜祖先之余,在明媚的春光里驰行青绿山野,成为敦亲睦族、感恩行孝的一种方式。

进入21世纪后,清明扫墓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祭奠的对象扩展到革命先烈,机关、学校、企业等团体会组织人员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缅怀先烈和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同时进行一次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随着革命传统教育的开展,人们借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逐渐发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炎帝的群体性公祭;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从2008年起清明节开始放假,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江苏省姜堰市「清明节(溱潼会船)」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山西省介休市「清明节(介休寒食清明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江苏省兴化市「清明节(茅山会船)」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文化馆、山西省介休市文化馆、江苏省兴化市茅山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等多个保护单位,以期更好的弘扬和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这一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就用唐朝诗人杜牧的诗【清明】作为结尾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祝大家拥有一个美好的节假日,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