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一个不入流的诗人,凭借一首诗带火一座城,千年后却被写进教材!

2024-07-17文化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中,有一位诗人,他起初或许并不被视为诗坛的璀璨明星,但却凭借一首诗的魅力,让一座城市焕发出别样的底蕴光彩,历经千年后,其诗作被郑重地纳入教材之中。

  • 这位诗人便是张继。张继生活在唐朝,那是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公元 753 年,张继中进士,进入守选期。两年后,他参加吏部铨选,却不幸落第。而就在此时,「安史之乱」爆发,这场动乱使社会陷入混乱,唐玄宗出逃蜀地。长安局势动荡不安,许多大臣未能跟随,因无旨意也不敢擅自离去,只能坚守待命。张继由于铨选失败未能封官,无需驻守,遂随众多羁旅长安的文人士子一同前往江南躲避战火。
  • 张继乘着乌篷船,日夜兼程,当他抵达苏州城时,已然是夜半时分。当时正值深秋,冷月高悬,乌鸦悲啼,此情此景令他心生感慨,于是挥笔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的一生,虽不像一些著名诗人那般辉煌,但他的诗作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唐诗有着严格的品级划分,张继的诗被列入「接武」一级,算不上三流诗作。然而,正如同白居易凭借【长恨歌】留名青史一样,张继拥有了【枫桥夜泊】,便足以笑傲中唐诗坛,稳稳占据一席之地。

    这首诗的影响力极为深远。千百年后,当人们游历姑苏城时,当地导游必定会介绍寒山寺,讲述张继夜泊的故事,甚至还会卖个关子,询问「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枫」所指何物。而关于这首诗,存在着诸多争议,即使是当地人也未必能完全讲清楚。

    比如诗中的「江枫」,有学者认为是指阊门外的两座桥,即「封桥」和江村桥,因张继此诗,「封桥」后来易名为「枫桥」。然而,这种解释存在逻辑问题。首先,「枫桥」是因诗而改名,若「江枫」本就是桥,岂不是本末倒置。而且,时值深秋「霜满天」,飒飒枫叶与江中渔火相互映衬,更具意境,也更符合张继初到此地时的情境,他未必知晓这两座桥的名字。

    此外,「寒山寺」与「夜半钟声」也存在疑点。据记载,寒山寺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始建于南朝梁代,有学者称其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但寒山在诗歌方面师承王梵志,是「白话诗人」,而拾得是塔院住持,寒山只是客人,以他的名字命名塔院的可能性不大,这或许也和「江枫」一样,是后人的附会,以映衬【枫桥夜泊】这首诗。另外,「霜满天」与「寒山寺」对仗,寒山泛指群山更为合理。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曾批评张继:诗人为了追求好句,以至于道理不通,如「夜半钟声到客船」,哪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不过,欧阳修这次确实判断有误,经当地人考证,苏州寺庙确有夜半敲钟的习俗,宋人孙觌的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攲枕犹闻半夜钟」便是佐证,而诗中「乌啼」所指并非乌鸦啼叫,而是寒山寺以西的「乌啼山」,这又成了一个疑点。

    张继的另一首诗【阊门即事】也是他流寓苏州时所作:「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阊门位于苏州城西,古代是迎送之地,通往虎丘方向。

    可以说,张继的【枫桥夜泊】对苏州城的影响不容小觑。虽说「一首诗带火一座城」的说法或许有些夸张,毕竟苏州本就是历史悠久的古城,但不可否认的是,若无此诗,苏州的文化底蕴或许会稍显暗淡。

    张继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敏锐的情感捕捉,将苏州城的某个瞬间定格在诗中,使其成为了永恒的文化符号。他的诗作不仅让人们对苏州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浪漫色彩。这位在当时看似不入流的诗人,凭借着这一首诗,在文学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让后人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对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城市风貌产生了无尽的遐想与向往。

    岁月流转,人事变迁,然而张继的诗歌却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文学的殿堂里,持续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探寻诗歌的奥秘,感受历史的韵味和城市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