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学此碑者千千万,却无一人学到真?好大王碑深析1!杨守敬双钩本

2024-05-05文化

以古为师,悉心交流!敬请关注收藏「大成国学堂」!

风霜雨雪风流在,史上尤传故英遒

在吉林省集安市的城东,距离市区四公里之外的禹山脚下,矗立着被誉为「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这座大型方坛阶梯石室墓,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好太王」的陵寝。好太王碑,又称好大王碑,建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即公元414年,碑高6.39米。2016年,该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座碑是由高句丽第二十代长寿王为纪念第十九代王谈德而建立。谈德的谥号为广开土境平安好大王,因而此碑被命名为【好大王碑】。在其长达22年的统治期间,高句丽迎来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好太王东征西讨,征服辽东、驱逐倭寇,侵吞汉江流域,降服扶余,使高句丽的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

碑文详细记载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以及谈德的辉煌战功,并重申了关于墓奴的严酷法令,是研究高句丽历史的重要文献。碑文风格遒劲古朴,书法兼具隶书与楷书的特点,保留了许多秦篆的风格,显得尤为古朴可爱。

然而,这座拥有1500多年历史的珍贵巨碑,在1880年之前并未受到重视。清代学者孙星衍在【寰宇访碑录】中亦未提及此碑。【集安县志】记载,此碑曾因高大而未建碑亭,加之石质粗糙,被苔藓覆盖,字迹模糊,导致部分文字被好事者随意填补,失去了原貌。直到光绪年间,除去残缺不全的部分,字迹才变得清晰,成为好古者心中的珍宝。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又有许多字迹变得难以辨认。

杨守敬亲笔双钩本好太王碑第一卷上

自【好太王碑】被发现并传拓以来,长时间暴露于自然环境中,饱受风雨侵蚀。直到1928年,才为其修建了碑亭以保护。新中国成立后,该碑作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进行了多次科学的清理和保护处理,使其保持了稳定状态,重现了昔日的风采。

书道艰辛有捷径?无人不识好大王!

【好太王碑】以其古朴的书体和复杂的字形源流,加之其方直线条的基本特征,引发了学者们广泛的讨论和多样的见解。例如,蒋善国在其【汉字形体学】中,将其视为汉代之后的「古隶」代表;王志修在【高丽永乐太王碑考】中认为其「类汉隶」;郑文焯在【高句丽国永乐太王碑释文纂考】中称其「字体八分,遒浑当为辽东第一」;欧阳辅在【集古求真】中认为其书体「似楷似隶」;荣禧在【高句丽永乐太王碑谰言】中则认为其字「古朴可喜,极似魏碑」,并称其「字大四寸,篆隶相羼,兼多省文」;叶昌炽在【语石】中称其「字大如碗,方严质厚,在隶楷之间」;王健群在【好太王碑研究】中径直命名为「东晋隶书」,等等。

杨守敬亲笔双钩本好太王碑第一卷上

在书体考察上,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基本特征,评说应能反映作品的主流倾向。过去,由于碑字方整且无波挑,被命名为「古隶」,但这种命名在秦汉简牍帛书发现后,由于古隶的真实面目并非如此,故应避免使用「古隶」这一名称。同样,将碑字称为「东晋隶书」,虽然在时间上是正确的,但东晋时期的八分隶书已相当进化,与碑字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这种命名并不恰当。至于将其归为隶楷之间,或类似魏碑的说法,由于与碑字的形体特征相去甚远,故无需过多辨析。

「旧体铭石书」,并将其与两汉时期面貌相近的金石文字归为一类,即隶书但无波挑或波挑不显著的类型,时间上早于东汉晚期至唐的「八分铭石书」,因此称之为旧体。高句丽之所以较中原晚数百年仍沿用旧体铭石书,反映了其文化特色的稳定与滞后。对此,还可以做进一步的阐述。

杨守敬亲笔双钩本好太王碑第一卷上

首先,高句丽考古遗物中发现的战国中原货币和兵器,揭示了其与中原地区的早期交流。自汉武帝置东北四郡并专门为高句丽族设立县级行政区以来,高句丽与中原文化的全面接触开始,他们学习并使用汉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此时。

其次,西汉的「善史书」和东汉八分隶书的艺术化发展,主要局限于文人士大夫阶层,与工匠用字无关。同时,从西汉到东汉中期的金石文字并未受到士大夫的关注,工匠们自由凿刻,形成了方整字形和直折线条的简易正体,并在工匠师法传承中得以延续。东汉晚期,八分隶书开始在碑碣中普遍使用,名家书法楷模也融入其中,影响了社会书法风尚,导致旧体铭石书的使用减少。【好太王碑】的书体至少在东汉中期就已传入高句丽,并被当作正体保留和使用。尽管魏晋时期普遍推崇八分铭石书,但高句丽人因旧体铭石书已根深蒂固,且不解书法风尚,故未采纳书写更为繁难的新体。好太王陵、千秋墓出土的砖文和青铜器【好太王壶杆】铸铭,以及瓦当文字,均与【好太王碑】风格相似,反映了当时的流行风尚。

杨守敬亲笔双钩本好太王碑第一卷上

第三,【好太王碑】保留了许多西汉隶变中的字形俗体,与东汉章草有某种渊源,并略作变形以正体化,这些都是其书体风格来源较早、使用稳定且滞后的证据。尽管部分字与十六国北朝碑志写法相近,但这并不意味着高句丽文化封闭,不与时文相关。这些情况与高句丽汉化进程中的其他事例紧密相连,体现了其文化的个性和特色。

此外,【平原郡碑】大约书刻于高句丽平原王晚年,时间接近6世纪末。此碑虽残泐严重,但字为楷书,风格朴拙,体势倾斜,与北魏文成帝【皇帝南巡之颂】碑阴风格相近,也与晋代某些工匠凿刻的墓砖文字有相通之处。与中原同时期的陈、隋刻石相比,其滞后显而易见。这说明,在高句丽,文字的实用性书写是首要的,对中原书风的接受和仿效总是缓慢,而迟到的风格样式仍然是为实用服务。若仅从艺术角度审视高句丽书法,便难以理解其为何总是与「古朴」、「朴拙」风格相联系。当然,这也不完全是因为地理位置偏远,我们还需了解高句丽在汉化进程中的基本文化需求,从而理解其对东晋书法风流和魏碑体的淡漠与隔膜。

杨守敬亲笔双钩本好太王碑第一卷上

拓本纷繁错漏,无人识得真面

首先,【好太王碑】采用的角砾凝灰岩,是一种由火山灰和其他岩石碎屑混合而成的材料。这种岩石软硬相间,含有气孔,使得工匠难以进行精细的刻字。因此,与其他岩石刻字相比,它不具备清晰的字口和反映书写笔法的点画形态。加上碑面的粗糙,初成时可能就呈现出斑驳的状态。经过近一千五百年的风化,以及重新发现后的火烧和捶拓剥损,拓本呈现出一种苍古浑朴的感觉。在评估【好太王碑】的书法时,我们必须考虑材质、凿刻工艺和时间变迁这三种因素。如果以同时期的砖瓦文字为参照,可以推测【好太王碑】的书丹应与之接近。从出土状态较好的砖文分析,其书模刻模应该比较统一,更符合当时高句丽人对正体及其书法的理解。而【好太王碑】则与书写的真实状态存在一定距离,这种距离和各种因素造成的进一步变化,恰恰成就了【好太王碑】的独特美感,使其成为一代名碑。

其次,对【好太王碑】书法的审美和评说应当基于优质的拓本。双钩填墨本、石灰本以及因技术不佳形成的不良拓本,都不应作为评说的依据。如果对比不同拓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评说中的篆势楷意等观点,往往是由于拓本质量不同而产生的歧义。因此,在审美和学术研究【好太王碑】书法时,首先要确保能够看到优质的拓本,如果还能进行实物考察,那将更为理想。

将高句丽【好太王碑】与黄河流域的十六国北朝石刻书法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因为它们在时间上的接近,更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深刻的含义,具有明显的可比性。这种比较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在书法史上,少数民族的作品虽然重要,但在全面关怀和系统研究方面还显不足。

(待续)

我们将【 杨守敬双钩好太大王碑全本 】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欲购专业级【 杨守敬双钩好太大王碑全本 】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