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台儿庄碑铭集】中的台儿庄故事

2024-04-11文化

□郑学富

近日,笔者得到台儿庄区收藏家协会原主席吴兆明先生编著的【台儿庄碑铭集】,由著名诗人贺敬之题签。书中收录了百篇记事碑铭,且点校注释。这些碑铭既有独特的文献研究价值,又有极高的书法艺术水平。透过这些碑铭,我们可以触摸台儿庄历史的脉搏,了解碑文背后蕴含的台儿庄故事。

台儿庄名称溯源

【台儿庄名称考】记载了台儿庄名称的碑文、文献七十七篇,考证了台家庄、台家庄集、台庄、台庄集、台儿庄等名称的由来和历史沿革。

比如,立于唐代大中六年的【创建准提阁碑】,是目前发现最早刻有「台家庄」名字的记事碑。碑文说:「氶水南湄,琅琊台家庄,土宜耕桑,物沃裸丛,瑰异轸尤,于焉郁起。」

「准提阁」亦称「准提禅院」,始建于唐末,原址位于台儿庄古城中正门外荣桥东北,是台儿庄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

1938年春,「准提阁」毁于台儿庄大战的炮火,2012年,台儿庄古城重建时,在其原址南侧复建,并依据「伽蓝七堂制」,增建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忠烈祠、客堂、主持房、斋房、方丈房、碑廊等建筑,占地总面积60亩。此外,元代至元六年的【重建花桥碑记】和明代正德六年的【重修泰山行宫大殿碑记】等,都有关于「台家庄」的记载。

根据【台儿庄碑铭集】,台儿庄是因姓氏命名,即台儿庄的始居者为台姓军户,便以姓氏立村(庄),始称「台家庄」,这从已发现的唐代开元十一年【唐故台府君墓志铭序】中得到确认。碑文称:「先祖郡邺人也,世祖簪缨,因军逐任,食邑于彼,寓居六世,以氏名居焉。」后来花姓、栗姓等军户分别留居此地,随着人口增多,自然形成了交易的场所,逐渐演变为「台家庄集」「台庄集」。

明万历二十八年的【重建泰山行宫两廊碑记】则说:「今我峄邑东六十里许之地,集名曰‘台家庄集’,原有古迹泰山行宫之祠……」此碑文记载了泰山行宫始建的年代以及重修时的盛大状况。泰山行宫重修时由赐进土及第、文林郎、峄县知县凌志魁撰文,滕县府学张滇溪书丹。

明代天启二年仲春立【峄侯马公去思碑】也可见关于「台庄集」的记载:「天启二年仲春吉……台庄集增生……」

最早记载「台儿庄」这一名称的,是立于明崇祯十二年「运河防务疏旨碑」。碑文称:「大约南自清河县起,北至台儿庄止,此三百余里之内尤为渊薮。」

此碑是1980年11月考古工作者在台儿庄邳庄公社黄林庄大队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的,碑文的大致内容为写给皇帝的奏章以及皇帝的批旨两部分,是明代兵部议办、各司职官员执行的抄出文本。立碑目的是为了震慑当时在运河沿线活动频繁的「土寇水贼」,以扭转漕运治安混乱的情况。

「小季河」古称「沧浪川」

台儿庄有一条自西向东流的小河,河北岸有一处沧浪庙遗址,庙东的村子名叫「沧浪庙村」。不知从何时起,这条河被称为「小季河」,可能是因为河的下游有个村子叫「季庄」的缘故。据【台儿庄碑铭集】记载,古时这条小河竟然有一个美妙动听的名字「沧浪川」。

【台儿庄碑铭集】收录了清乾隆四十六年立于台儿庄城东沧浪庙内的【沧浪庙记碑】,碑文内容是:「吾镇东旧有沧浪神祠,乡人奉之,有求必应,无时不灵,风雷及时,桑麻以盛。」

【台儿庄碑铭集】还收录了清乾隆五十五年立的「重修沧浪庙山门碑」,碑文说:「台庄东旧有沧浪庙,庙左有潭,每邑大旱则居民相与掘潭,见底雨立(降)……」注释是:「邳庄镇沧浪庙村位于台儿庄古城东门外,民居错落有致,建村于明朝洪武年间,依村西沧浪庙而建,故村依庙名。村前流经此处的河流,古称沧浪川。春秋时期,孔子曾驻足于此,聆听歌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台儿庄碑铭集】还收录了【重修毛家梁桥碑】。清代乾隆五十四年三月下旬,毛家梁桥竣工通行,举行了盛大的庆典仪式,民众欢欣鼓舞。为了纪念修桥的义举,在桥北面立碑一通,碑正面阴刻【重修毛家梁桥记】,简述了桥的基本结构及修桥用料、费钱数额,碑背面记载了商号、个人捐钱、捐物的情况。碑文由邑廪膳生员吴机撰文,廪膳生员徐瑾书丹。注释说:「清雍正年间,毛姓立村于沧浪川(今沧浪河)畔,筑梁捕鱼为业,故名毛家梁。」

【运河防务疏旨碑】拓片(局部)

毛家梁桥(当地简称「毛桥」)是建在小季河上的一座桥梁,旧时是通往台儿庄城的重要通道,笔者在小时候就听到此桥很多传说。毛家梁桥现仅存一孔,历经风雨侵蚀,已面目全非,留有台儿庄大战时的累累弹痕。

从【台儿庄碑铭集】可知,小季河原名沧浪川,后又称沧浪河。这个名字体现了这条小河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臧克家与「津浦北线血战记碑」

【台儿庄碑铭集】收录了李宗仁所题【津浦北线血战记碑】。按语说,碑体纵208厘米、横86厘米、厚21厘米,碑阳楷书阴刻,碑阴无文。

此碑与【台儿庄战役纪念碑】同立于台儿庄东门外,1948年被毁,碑文曾发表在中国台湾【传记文学】。

这篇碑文是李宗仁应臧克家之邀而写,臧克家的【津浦北线血战记】一书中有记载,并附有李宗仁的题记笔迹。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春台儿庄大战期间,臧克家由武汉来到徐州,担任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司令长官部秘书、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三十军参议等职。

1938年4月8日,臧克家随李宗仁、白崇禧等高级将领进入台儿庄前线,一直到4月14日。在此期间,臧克家奔波于台儿庄各部队驻地及前沿战壕,采访了一些基层军官及士兵,与他们同吃、同住,深入战场帮助伤兵、难民。4月14日黄昏,臧克家告别台儿庄,于当日晚9时到达第五战区前线指挥部,即台儿庄南十余公里的棠梨埠村。在灯光下,臧克家和李宗仁夜谈,两人谈了在台儿庄的所见所闻和对难民的安置救济,以及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

臧克家写道:「我交给他(李宗仁)随便的一张信笺,请他替我的小书(【津浦北线血战记】)写几句话,便告退了……第二天一早司令长官叫了我去,把很长的一篇亲笔题句交给了我,字句、口气都很合他的身份。午饭后我向他辞别,他正和白将军(白崇禧)在一张方桌上批阅军书。白将军题了几个字后我便走出门来……当我们回到别来八日的徐州城时,已经变成一个泥土的人了。」

回到徐州后,臧克家住在朋友王文彬借给他的一个独院内,闭门谢客,迅速整理自己采访的资料,六七天便完成了战地通讯集【津浦北线血战记】书稿,于1938年5月初由生活书店出版发行。

吴兆明先生历时五十年搜集了五百余通碑刻,每一幅拓片都凝聚着他对台儿庄真挚热爱和无限眷恋。吴先生说他正在整理余下的碑铭,期待第二部碑铭集早日出版,以给文史研究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史料依据。

(本文作者为枣庄市政协文史馆馆员、枣庄市首批社科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