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人体的内圣系统与守信(四)

2024-06-19文化


「信,是人类文化共有的概念,古今中外,几乎所有论述人类道德的文章都会涉及信,然而,只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才保留着对于信的最天然最本真的定义,以及完整的认知体系与实践方法。」

「信德能量的五行属性为土,既是承载万物生灵的厚重能量,同时也是给这个世界奠定稳定秩序的法则尺度。」

——熊春锦【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

图片来源:【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

本系列微课,从中华传统修身文化中人体内圣系统的生理角度出发,将人体各方面表现出的守信现象,结合中华传统文化部分相关记载进行简单整理与归纳,希望能够对于有志于修身以及对人体内圣系统感兴趣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一日之内人体的炁是守信而运行的

人体卫炁与营炁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是与白天黑夜的阴阳二炁的变化是一致的。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

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

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

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

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以上主要论述了营卫的生成、分布及其运行规律。

气的主要来源是五谷,五谷入胃,经过消化以后,其精微部分从中焦上至于肺,肺朝百脉,因而五臟六腑皆以受气。

其清者称为营,浊者称为卫。

营循行在脉内,卫循行在脉外,一日一夜循行五十周,至夜则营卫都会于阴。

营卫相会的时候,人均入睡,叫做「合阴」。营卫的运行就是这样,终而复始,如环无端。

卫炁运行于人体的六条阳经。

天亮了,卫炁从眼睛开始上行到头,首先是从足太阳膀胱经下行至足小趾端;

第二是从眼睛的内侧下行,经过手太阳小肠经,到达手小指端;

第三,从眼睛内侧下行,经过足少阳经到达足第四趾端;

第四,从头部经过手少阳三焦经下行到达手无名指端;

第五,从眼睛到达耳前端,从足阳明经下行到达足五趾之间;

五趾之间的炁向足心汇聚,然后上行,经过足内踝,沿着足少阴肾经上行到达眼部;

第六,从眼睛到达耳下,从手阳明经到达手掌。

【黄帝内经·灵枢·卫炁行】:

「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

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

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趾)之端;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端外侧;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趾)次指(趾)之间。

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次指)之间;

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趾)之间;

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

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总结来说,卫气白天行于阳,夜晚行于阴的具体循行路线是:平旦人醒之时,卫气从目出阴入阳,然后同时沿着三阳经由上向下运行至手足心,进入阴分,再返回于目,称为一周。

人体十二经络一日炁运行图

人体内营炁的运行是有规律的。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

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至面),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间,与太阴合。

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之端),合手太阳。

上行乘腋,出䪼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

循脊,下尻,下行注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

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

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

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

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趾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

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

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

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以上叙述了营气在人体中循脉运行的规律:

从手太阴肺开始,顺序流注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由肝注肺。

其支别者又行于督任二脉,下注肺中。

再由肺开始,按照以上顺序营于诸脉,终而复始,常营无已。

一天内人体的气的变化与天地阴阳的变化是一致的。

中午人体内的阳气足,半夜人体内的阳气低下。

因此,多数人生病,病情严重的时候都是在半夜。

【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

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

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

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人体内气的运行与太阳的运行是一致的。

【黄帝内经·灵枢·卫炁行】: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

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

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

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

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

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

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

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

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别本作二),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本段指出:卫气日出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

白天在阳经运行,夜晚在阴经与五臟之间运行。

指出了为期白天的具体循行尺度是: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身与十分身之八。

夜晚的具体行星尺度是:夜行一舍,人气行阴臟一周与十分臟之八。

古代计时工具漏壶图

古人发明了漏壶,采用滴漏的方式来计时,并且总结出了滴漏与人体气行变化之间的关系。

【黄帝内经·灵枢·卫炁行】: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

(从昴至心,亦十四舍,水下五十刻,终日之度也。)

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

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于阴分,常如是无已。

天与地同纪,纷纷白+分白+分(音:pā),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本段指出了白天卫气在阳经的具体循行方法是:从太阳到少阳到阳明到阴分,然后转入太阳,如此循环不已。

白天卫气在阳经的循行时刻规律是:每水下一刻,卫气运行一条经脉。

时刻与天上二十八星宿部位的换算关系是:日行一舍等于水下三又七分之四分。

说明人体内气的运行与天气的运行有关,其关系是日行一舍,人气行完三阳经而且到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