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追风筝」的人:一年营业额超百万,他让四川风筝飞向国际

2024-03-23文化

「饰素纸以成鸟,像飞鸢之戾空」

风筝又称作「纸鸢」

每年春天

在成都及周边的各大公园草坪上

都能看到一群「追风筝的人」

崇州的金鸡水陆村,是中国最大的风筝制作基地之一。3月23日,第五届全国传统风筝锦标赛即将在崇州开赛。

3月21日,61岁的高加辉坐在金鸡工艺风筝厂的小院里,正低头为一只传统金鱼造型的金鸡风筝上色,只见他用毛笔勾勒出鱼身,而后换红色颜料涂抹鱼鳞,「金鸡风筝以红、黄、绿、黑为主色,造型常见的有金鱼、燕子、龙等图案,纯手工制作而成。」在他的记忆里,最高纪录一天画了1000多支风筝。这周末,他将带着他的风筝,「出战」风筝大赛。

15岁学做风筝,22岁办厂,成为当地首批「万元户」,曾带动整个村上千人一起做风筝。2009年,他被认定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鸡风筝扎制技艺传承人。高加辉和风筝「拉扯」了近半个世纪,他说:「我这一生都在做风筝,只想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传承不能断,这是使命。」

近年来,老高的风筝除了销往云贵川,还「火」到了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他也迎来了自己的「中场战事」:他计划成立风筝协会,要走出去,甚至走向国际,并不断学习、精进手艺,继续传承金鸡风筝扎制技艺和文化。

▲高加辉正在制作风筝

01

办厂年营业额300万~400万

他是村里首批「万元户」

一根竹条弯成圆形,周围用无纺布覆盖,再用胶水黏合,一只金鱼眼睛就算完成一半。视线一转,老高身后的院墙上挂满了风筝,这些木讷的竹条在老高的「调试」下,突然就丰富起来,变成龙身、燕子、蝙蝠等骨架造型,随着院内吹起的风,微微晃动。

老高背对着院墙,坐在两幅景象中间,像是夹在两种时空里。手中未停下的制作,是他即将「出战」风筝大赛的作品。而身后的风筝,则是他半生的成就与辉煌。「15岁跟着父亲学做金鸡风筝,我是第五代传人(金鸡风筝扎制)。如今不管造型、工艺怎样变,传统的燕子、金鱼等造型始终保留着祖辈留下的样式和制作方法。」老高眯着眼睛,转身指向身后金鱼造型的金鸡风筝。

金鸡风筝由其地名而来,独特的制作工艺及造型,曾让它撑起当地风筝产业半壁江山。端起手边的茶缸,喝上一口浓茶,老高回忆起自己22岁的办厂往事。「会一门手艺,就能养活一个家庭,我的父辈如此,我亦如此。」凭借精湛的手艺,老高的金鸡工艺风筝厂成为当地风筝大户,「村里上千人跟着我做风筝。每天收上千斤竹子,光削竹子的人就有100个,还有用灰面熬制浆糊,灰面都是用大锅不停地熬。」

成规模地生产、制作、销售风筝,也让老高成为村里首批「万元户」。「一年营业额在300万元~400万元,销售出去的风筝以吨来计算。」老高接着说,那时候眼前的几亩地上,都是制作风筝的人,「上千人一起制作风筝的场景,很是壮观。」每到风筝季(春节前后),西南地区几个省份的大货车就排着队来村里拉货,「当时风筝界有个说法,叫‘东潍坊、西金鸡’。」

「3年前,风筝销量都不错,年营业少说也有上百万元。」老高再次抬起茶缸吹了吹,摇着头看向身后的风筝,「今年销量不太行。」不过,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他并不慌,「那就专注做好手艺。有时间了,我的学生人数自然就增加了,每年能教上千人做风筝,这门技艺后继有人了,这让我感到欣慰。」老高说的「学生」,是指跟着他学做风筝的人。如今,他经常会到当地各大小学里讲课,专门教孩子们制作金鸡风筝。同时,成都的部分社区,甚至外省都经常有人来邀请他去开讲座。

02

竹子要挑背阴面生长的

试飞上百次才能出「标准」

老高拿起一只传统燕子造型的金鸡风筝,扯住斗线让风筝逆风而起,当风筝飞到一个合适的姿态,他便在斗线上系个疙瘩做标记。「扎风筝最考手艺的就是串斗线。斗线也叫提线,穿之前要先选好位置,才能让风筝在起飞时呈现最佳姿态。」老高解释,斗线拴好后,才能接上长长的风筝线和线卷,「如果斗线位置调整不好,风筝飞起来会不稳。」

翻过风筝背面,轮廓骨架是由竹条支撑而成,而每只风筝上的竹条有长有短,有厚有薄。「竹子的厚薄根据风筝大小调整,大风筝用的竹子要厚一些。」老高随手拿起一根还未削成型的长竹子介绍,选竹子也有讲究,「竹子要选背阴面生长的,最少生长了3年,5~6年生长的竹子最好,竹节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砍竹子的时间要在冬季,因为不会生虫,存放时间长。7~8月砍的竹子不能要,太潮湿容易生虫。」

竹条上覆盖的布,都是从杭州定制回来的。「最早以前用石棉纸,然后是油纸、塑料,现在改良后常用的是无纺布,防风、耐晒、易上色。」老高打开仓库,里面堆满了成品风筝,他随手拿出一只,边拆边讲解,「为了好运输,这些成品风筝买回去只需要组装一下,比如燕子的羽翼。斗线位置都调整好了,逆风放就能飞。」老高说,四川地区的风通常2~3级,所以制作风筝的竹条要选稍微薄一点的,不然飞不高。

这意味着,不同地区的风,适合不同的风筝。「山东潍坊的风筝制作的竹条很厚,拿来我们四川放,就飞不起来。同样,四川的风筝拿到山东潍坊放,容易被吹断。」老高摆弄着手中的风筝说,「现在的风筝没有了风筝味儿,因为风筝最大的乐趣就是制作,以往一只成品风筝, 起码要经历1个月,上百次试飞才精准定位每个骨架的位置和斗线位置,有了‘标准’后才能批量制作。 但现在市场形势变了,越来越多的机器制成的风筝,少了人情味。」

即便市场形势变了,但老高手工制作金鸡风筝的做法依然没变。「风筝的新玩法、新元素越来越多,但不代表我们要丢弃传统。传统风筝要不断进步,吸收、消化,融合新的元素,才不会被淘汰。」老高表示,在保持传统造型和手工制作方面,他每年都会到省外学习、参观、考察,「老祖宗留下的传统金鸡风筝造型不会变,但我会改良设计,比如燕子的骨架和上半身不变,但尾翼会融入新造型和元素。」

03

他的「中场战事」:

计划成立崇州市风筝协会,带风筝走出国门

在老高身后的墙上,挂着一个巨大的龙头风筝,「长100米,身上有108片龙鳞,每片龙鳞的尾部都插着鸡毛,飞起来很霸气。」这是他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设计出来重量不足1公斤的龙类风筝,龙头栩栩如生,色彩艳丽,头部还有金粉装饰。

「风筝有四大类,八大种,造型上千。」老高解释,四大类指的是龙类(串形风筝)、板子(平面风筝,如三角形、菱形等)、硬翅(骨架较为坚固,如金鸡风筝)、软翅(骨架柔软,较为轻盈)。老高不断对传统风筝扎制技艺进行改良,于1983年创新研发了立体「架子风筝」,改变了金鸡风筝只有平面的历史。2005年,他还推出了风靡至今的「三角风筝」。

了解市场和创新,是老高的风筝几十年「不愁卖」的秘诀。每年清明一过,他就会前往中国各地考察,请当地风筝经销商提意见和建议。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他的风筝在国外也很受欢迎。现在每年约有上万只风筝销往越南、缅甸等国家,其中1.5米长的菱形风筝最受欢迎。「过段时间我准备去韩国放风筝。每次看到我的风筝在国外飞起来,我心里就有种自豪感。」

老高和风筝「拉扯」了近半个世纪,他说:「我这一生都在做风筝,只想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传承不能断,这是使命。」如今,他也迎来了自己的「中场战事」:他计划成立崇州市风筝协会,要走出去,甚至走向国际,并不断学习、精进手艺,继续传承金鸡风筝扎制技艺和文化。「带动旅游、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