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不仅是道家经典也是对佛性的真实写照

2024-01-12文化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来自【道德经】,而「佛性」是禅宗不可言说的那个「禅」和「明心见性」的那个「性」。佛、道居然还可以放在一起说?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一文为你是解开这个谜团,或许你能从中见道也说不定。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出自【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大意是说:三十根辐条集中固定在轮毂上,正因为轮毂有这个空的地方让所有辐条汇聚于此,才能成其为车轴,才能发挥出车随轮毂滚动而前行的功能。

揉合黏土制成器皿,正因为器皿中空,才有发挥器皿作为容器盛物的功能。在黄土崖壁开凿门窗,掏挖形成中间的空间,才能发挥出房间的功能。

所以,当下之实体仅仅是可以拿来利用的工具而已,而真正能让这个实体、这个工具发挥作用的就是那个「无」。

看来老子很看重「无」啊,没有这个「无」一切工具不就成了摆上了吗?车不再是车,就是一堆废柴;器不再是器,就是一堆黏土;当然房间也不再是房间,就是一个黄土坡而已。

只要搞懂了什么是「无」,就能知道什么是「无为」,就明白了老子的意图、【道德经】的核心思想而「无不为」了。

有很多人赞同这样的观点:

「无」就是原理、事物的规律、现象的本质、一切事物存在的道理。所以,「无为」顺理成章的就可以理解是「按规律办事」、「顺势而为」、「遵循道理」。

那这样【道德经】就是老子给大家讲一通道理的说教。或许未必是这样,至少从【道德经】中就能看出老子是非常反感「道理」、「学问」、「说教」的。

比如【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从中看出,一切祸端就是想得太多、要得太多,太多的放不下,有太多这样那样的见解与学问。智未必是智,只不过是更加有借口、途径为自己争取利益、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已。

再比如【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与仁义、智慧与大伪、不和与孝慈、昏乱与忠臣成了相对相生的关系,有什么值得倡导的?只不过是「天下失位」后的不得已而为之。

讲仁义未必是好事,其实是一种违背现实的妄作,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打肿脸充胖子」的强颜欢笑。

有智慧也未必就有多高尚,懂得越多就越狡诈,「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历史上的大奸大恶之人,哪个又不是有才之人、有智之士?

讲孝道也未必就有多好,都懂得爱护家人、与人为善还需要什么孝道?「父慈子孝」只不过是六亲不和现实下的虚伪面具罢了!真正的「亲和」是内心自然的感情流露,岂是言不由衷的故作姿态?

哪里有什么忠臣?或者说为人臣者,尽忠就是本分。之所以来强调这个「忠」,还不是因为一切都偏离正道了。

孔子说的正名,就是人人都在发挥自己的本分而已。这又有什么好歌功颂德的?为师者不就该传道授业解惑吗?军人、工人、农民、清洁工、搬砖人、快递小哥等等都有自己的职责和本分......正名,本分也!

鼓励先进,还不是因为大家连尽本分都很难做到了吗?

再比如【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这段话不就是在给「第十八章」出主意吗?「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就是对老子反感智慧、学问,讨厌讲道理的最好总结。

老子自始至终都没有讲道理,只是读经的人想多了,「道」绝不是复杂的道理,非常简单,简单得说都不用说。

只是人们的认识偏离了方向而已,所以觉得「道」是包罗万象的道理、至高无上的智慧,很想得到它。所以老子在开篇第一句话就强调「道可道非常道」。

「道」也好,「无」也罢,并不是所谓的「道理」、「规律」、「本质」。如果是,那它们是什么?又从何而来的?

不先搞清楚这些,又怎么去「按规律办事」、「顺势而为」?如果要去搞清楚这些,就又回到人的认知行为上面来了,还得要搞学问、讲知识、靠智慧来获得这些自以为是的真理。这不是老子在打自己的脸吗?

那「无」、「道」是什么?先放下【道德经】,来看看佛家的说法,或许豁然开朗了呢?

先用傅大士的一首四句偈来解读一下老子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会发现佛道的共同之处。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这里的「手」的确是手,但锄头不是真的锄头,说的是「人的手在佛性的指引下,犹如一把锄头,想往哪里挖就往哪里挖,只是佛性驱使下的工具而已。」

同理,人就是佛性驾驭下的水牛,喊往哪里走就往哪里走,人在行走的时候,就好像是佛性骑着水牛前行一样。

因为先前写过一篇解读这首偈句的文章,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可以参考原文。佛性是什么?佛性与人体有什么关系,在傅大士的偈语中说得很明白

总之,「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这两句就是在说体与用的关系。身体为佛性所用,是这个主人的工具,佛性则是人的真正主人。

人这个实体就是「有」,是可以利用的工具而已;而佛性就是「无」,驾驭这个身体,使用工具的真正主人。这个关系就是老子所说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假如人体没有佛性,就是一具空有形体的躯壳,不能自己动、不能自己想、不能自己说、不能有一切自主行为。一旦人具有了佛性,就可以与外界发生交流,随境、随缘生起「身、口、意」。

因此,人体与佛性就是「有无一体」的关系,共同才能组成「活生生的人」,缺一不可。但是,人体与佛性的「有无」关系并不是一半和另一半的关系,而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合一关系,体悟这一点非常关键。

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样,有一面就必然有另外一面,单独的某一面都不能代表硬币。「有无」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这样。

比如一个智能机器人,各种零件组装成的机器好比「人体」,控制机器人的智能芯片就好比「佛性」。只要说是「机器人」,就必然是机器和芯片的共同体,机器和芯片一旦单独存在就不再是「机器人」了。

因为机器人是人类制造的,所以人的维度高于机器人,也可以说人就是机器人世界的主宰。因此,在人的视角就是上帝视角,从这个视角看出去,机器和芯片是可以不以「机器人」的身份单独存在的。

但对于机器人来说,它却永远看不到自己的机器部分和芯片部分独立存在的,因为机器人存在先决条件就是机器与芯片合二为一。

因此,对人自己来说,永远不会看到自己的身体和佛性分开,自始至终都知道有一个整体的自己。这就是为什么佛性不可见、不可得,「道可道非常道」的原因。

人一提到自己,必然就包括了人体和佛性,二者同时存在,所以就叫做「性相如一」。虽然佛性不可见,但人能从佛性支配人体的作用显现中发现佛性的存在。也就是说,人的见性只能是从侧面的,而非正面的直接得到。

好比目前天文学中谈到的黑洞,引力极大,因为光都逃脱不了它的捕捉,所以不可见。但可以从黑洞对周围天体运行轨道的影响侧面证明黑洞的存在。佛性也是这样被禅师们证悟的,道也是这样被老子体悟的。

老子只说了车子、器皿、房子什么的这些现象,他可没有直接说道是什么。「道」都是后人读经自行领会的。

那么就能理解为什么慧能说的这句: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同时也就能明白老子为什么说「道可道非常道」了。

人的一切「身、口、意」都是内在佛性支配人体所展现出来的作用,它们一起才让人变得「生动」起来。如果只看到人体,那就是无所作为的傀儡;如果只看到佛性,那又没有了可以利用的工具,人与外界联系的一切行为都无法实现了。无论哪种,已经不再具有被称为人的资格。

只要人在与外界产生联系,那么人体与佛性必然共存,这就是佛性在哪里的答案。所以当问及禅师「什么是佛性」、「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时,他们会向你眨一眨眼,或者随便说一句「庐陵的米一斤都少钱」,或者翻一个跟斗,甚至打你、骂你......

这都是在向你证明佛性的存在,「我在故我思」,就有那么一点味道了。禅门公案中问「祖师西来意」的地方不下300处,可禅师们的回答花样百出,因为他们都见性了,都知道根据当下情景随手拈来以指导弟子。

【道德经】的这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把佛性与人体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了。所以,「道」是什么?「道」在哪里?「道」能寻得吗?答案自明了吧!

傅大士还有一首偈句,此时读来应该更有体会了吧: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形影不离的好兄弟,两个家伙就像「双生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一起在当下作用中显现。只要「你」存在,他俩就存在,「你」可以是大千世界中存在的任何一物。

所以,道家的「无为」是什么?不是按道理、按规律做事,道理、规律对人来说才有意义,没有什么大道给你遵守,而「道」就在当下的现象中,所以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不是自然规律,而是当下、眼下之现象。

佛家的「性空」是什么?不是有一个特性、本性、佛性可以得,心法不二、性相如一,当下即是,一切都在现象中。

因此,道家的「道法自然」与佛家的「当下即是」其实是一个意思,是绝对的真理但相当于什么也没有给你说,是什么,当下即是,自己看啊,一说就不是了!

另一面来看,如果道家、佛家讲的是道理、学问,那必然早就淹没在历史之中了,因为道理也好、学问也罢,都是人在相对时空中的有限认知而已,怎么可能永远适用呢?

正因为【道德经】、【金刚经】研究不透,因为你不能从中得到什么,只是可能改变你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向而已。所以,你又能想得到什么呢?

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的大道至简,正因为什么也没给你说,才能永远适用,当下即是。如果觉得太空泛了,还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能近似的表达它: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际是什么,时时刻刻都不一样的,没办法说,自己看吧!一旦脱离实际,就不是真相了。

衷心的感谢您的阅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