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反转了?举报南京商场「精日」的陈某被扒,胡锡进发声,评论炸锅

2024-01-25文化

前言:

南京商场"精日"风波背后隐藏着什么真相?

曾几何时,「五星红旗」是我们的信仰。

可如今,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难道「日本文化图案」就能够代替民族信仰了吗?

当南京一家商场被指控悬挂「日本文化图案」时,一时间引发网友群情激奋。

我们不禁要问,这一场看似荒谬的「精日」风波背后,隐藏着怎样一番真相?

那些引导舆论,制造事端的人,又有着什么样的用心?

一张图案,一时舆论大乱

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幕墙照进南京某家老牌百货商场,这里的店员正准备着一天的开市。

几天前,这家开业几十年的老商场进行了部分装修改造,在墙上和柱子上安装了一些装饰图案。

其中最醒目的,是商场中央一处巨大的红色圆环装饰,配上一些烟花的图案元素。

设计师的理念是「锦绣华年,生意兴隆」,没想到这一装饰会引发接下来的风波。

就在商场刚进行装修的第二天清晨,一个自称「爱国青年」的视频博主陈某来到了这里。

他身着一件米色夹克和牛仔裤,神色匆匆,举着手机四处拍摄。

当他的视线落在那个巨大的红色圆环上时,眼神猛然炯炯:「这不就是日本国旗的原型吗?居然还配上了富士山一样的图案!这里是南京,不是东京!」

陈某快速地掏出手机,对准图案就是一阵拍照。

然后又换了几个角度拍摄录像,口中念叨着「这绝对不能饶了他们!国耻不除,何以家为?」

最后,他的镜头给到自己的正脸特写上,狠狠地说了一句:「我陈某在此发誓,我定会以我的方式,讨回这道国耻!」

这段视频很快上传到了网上。

一时间,「南京商场精日」的话题在朋友圈刷屏。

大量网友表示强烈愤慨,纷纷声讨这家商场的品行。

一些激进的声音甚至要求「砸烂日元货」。

没过几个小时,这条爆料的二进制视频已经在各大自媒体平台上突破千万点击......

面对网络舆论的压力和口诛笔伐,这家南京老牌商场很快就手忙脚乱了。

当天上午10点,警方带着检查组赶到现场展开调查。

装修队紧急撤下了那些装饰图案,商场高层不得不在政府的压力下找出设计师和装修队进行了批评教育、约谈。

在短短几个小时内,陈某这个爆料博主就成功掀起了轩然大波。

无数网民把他当成了爱国英雄,甚至有人捐款支持他继续「深挖」这些所谓「精日分子」。

然而,鲜少有人知道,这已经不是陈某第一次成功导演一场网络舆论风暴......

多次事件背后,他都是导演

早在三个月前,陈某就曾经炒作过一起类似事件。

当时,他参观了一场当代艺术展览。

在展览现场,他突然盯上了展览手册封面上的一个设计图案——一个红色的圆球。

「这简直跟某国国旗一模一样!难道这就是他们说的现代艺术?分明是在我们大中华的土地上公然挑衅!」

陈某当时激动地说着,一边对着手册封面就是一通拍。

然后他翻开镜头,义正词严地对观众说:「这绝对不能饶了他们!我现在就要去展览组织者那里投诉,一定要严肃处理!」

这则视频也在网上迅速传播,艺术展览组委会不得不出面澄清,并从展览手册中撤下了那个图案。

有评论认为那只是抽象艺术,根本不像国旗。

但在人们情绪激动的时候,这些理性声音很难被听见。

再早些时候,陈某曾在上海一家高档的日料店大做文章,质疑店家的卫生条件和食材新鲜程度,甚至怀疑饭菜里动过手脚。

其实那家日料店非常正规,只是不允许他在里面随意拍摄。

但陈某还是以「不让拍摄证明有问题」为借口,在视频中再三许诺「一定会调查到底」。

这也成功地在网上掀起了一波口水战。

这次南京商场事件,只不过是陈某再次发挥他的「本色」。

在镜头和叙述的刻意渲染下,原本无害的商场壁画变成了「国耻」,舆论一时间也被成功带节奏。

如果当时头脑冷静地审视这则爆料视频,就会发现陈某所指的那些图案的原型只是中国传统的烟花和红灯笼,与他渲染的「日本文化」并无实质关联。

「流量陷阱」隐现真相

当这场轩然大波尘埃落定后,著名评论员胡锡进也对这起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像陈某这样的人正是故意制造对立情绪来获取网络流量的,这是一个「流量陷阱」。

许多理性网民在冷静思考后也都认识到了这点。

其实我早该想到的,这个叫陈某的家伙分明就是故意来捣乱的。

这种红旗围脖配着阴险表情的人一看就是坏事做尽!

我被他导演了,他明明自己把镜头定格在一个奇怪的角度造成视觉错觉。

这简直是网上常见的风向引导套路啊!

现在这些靠制造事端博取眼球的自媒体太可恶了,简直就像社会上的流氓无产者。

我以后一定重视独立思考,不再这么容易上当!

看来,在理智分子的冷嘲热讽面前,陈某这样靠制造事端来获取流量眼球的人也站不住脚了。

胡锡进先生一语中的,这完全就是一个「流量陷阱」——它表面上引人入胜,看似荒诞离奇,但骨子里却掩盖着获取流量的算计和剧本。

如果我们当初头脑清醒,就不会轻易上当。

回望这起事件,我们不难看出其本质就是一场蓄意制造的误会和障眼法表演。

也许制造这一切的导演正期待着我们情绪失控,然后趁机野蛮收割这一波网络流量。

所谓「炒作」,不过如此。

而要做的,就是保持理性,也提醒身边更多理智之士保持谨慎。

不要轻易在一个视频或文字面前就被带节奏。

这也许正是某些势力放出的试探和钓鱼,目的就是扰乱视线、制造对立情绪。

我们当如何面对「信息炒作」

「流量陷阱」虽然简单,但一次又一次证明它还是会骗到不少人。

在这个遍地都是各种信息刺激的时代,又该如何做到心慎思慎、不被轻易利用和愚弄呢?

理性网友纷纷提供了自己的方法和建议。

最常见的,就是在看到一个新奇刺激的信息时,暂时按下情绪,保持头脑冷静和理性思维的状态。

多角度求证其可靠性,讨论解读其中蕴含的意图,然后再做出自己是否接受的判断。

「我现在每次看到一个视频或文章的标题就夸张或充满情绪时,我都会先暂停三秒钟,深呼几次保持镇定,然后再去点击和了解。」

信息太容易获取就是一个误区。

我现在每天规定自己最多只能刷两小时的抖音和快手。

多出的时间我都用来看纸质书和文学作品,这让我头脑长期保持理性和深邃。

的确,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太过发达的时代,容易被各种刺激的信息轰炸和带节奏。

但保持理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我们最重要的武器。

一个长期建立阅读和思考习惯的人,自然更难被短暂的情绪或刺激所迷惑。

结语:

这样的舆论风波将会有更多,但只要保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不会被它们轻易迷惑。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应该在任何复杂嘈杂的信息场中保有高度判断力和理性。

而这恰恰也是这个时代给我们最大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