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5月1日开放,何镜堂院士解析理念

2024-04-26文化

由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组成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将于5月1日起免费向公众开放。

艺术中心以「文化巨轮、时光拱廊、鹅潭写意、云山艺境」为设计理念,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与广东省建筑设计院合作设计完成,获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中国钢结构金奖。

何镜堂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在白鹅潭大舞台接受采访,讲述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设计理念和建筑特色。

对话

记者:请分享一下您在设计方面的理念。

何镜堂:首先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最大的特点就是展现了「老城区新活力」的精神,延伸了老城市的文化基因。在这里创建现代风格建筑,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表现。这代表广东不但要建设成为经济大省,也要建设成为文化强省,是岭南文化走向大湾区、走向全世界,走向文化高地的一个重要创举。

第二个方面,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也非常注重与周边环境、气候的和谐共融,保持水清岸绿的自然环境,突出人文湾区的精神风貌。作为一个滨水建筑,我们整体建筑体量很大,为了保证城市与江沟通融合,我们在中间做了一个巨型廊桥,将三个场馆有机结合起来,整条廊桥也寓意着岭南文化千年以来文化特性的变迁,场馆则寓意岭南文化作为文化巨轮扬帆起航,推向全世界。

第三个方面,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不仅是一个展览场馆,也是我们市民平常活动的「城市客厅」。在空间设计方面,我们将横贯在建筑与珠江间的一条马路移到后面,让建筑和珠江融合在一起,同时在此处设计了下沉广场和舞台,保障市民的活动空间。我们也结合周边景观,把码头改造成多层次的、高低错落的立体观赏交流空间,不管是闭馆还是开馆,都不影响市民休闲活动散步:人们可以从海上坐船看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从下面的绿地广场仰视建筑,或者在建筑里向外看珠江……从不同层面看,都是风景,都是意境。

此外,我们也非常注重晚上的灯光,场馆亮灯的时候是呈现一条文化巨轮渐渐扬帆起航之姿的,代表我们的岭南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在建筑材料方面,受气候影响,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在选材上对采光、通风、隔热、防潮有一定要求,主要采用的是玻璃与陶瓷,不仅能让整体建筑呈现通透感,也能兼顾挡光的功能。

记者:这个建筑的外立面其实像一个艺术的艺字,您是怎么能够让这样一个艺术的艺字融入到我们建筑的外立面?

何镜堂:建筑要讲究艺术性,也要讲究实用性。在艺术处理上,这种大型的文化建筑一定要大气开放,而高低错落是岭南环境气候带来的特定艺术,结合滨水的环境,三个场馆大小不一、位置有别,整体看过去就像文化巨轮扬帆起航。艺术也要跟它的实用功能结合,一个好的作品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处处考虑人的需求:有的需要天光,有些需要封闭等。我们也希望建筑不论是从水上看,从陆地看,还是从空中看,都好看。

记者:美术馆、文学馆、非遗馆这三个馆设计特色是什么?

何镜堂:在多年的城建工作中,我形成了简称为「两观三性」的建筑设计理念,它对于这个项目也是适用的。「两观」是建筑在空间上的整体观和在时间上的可持续发展观;「三性」是指建筑要同时满足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这个馆恰恰就是把这种地域文化、环境、气候、滨水特点给凸显出来,也算是我们给广州交了一个比较好的答卷。

每个馆的创作设计,都需要根据他们各自的使用功能来决定它的装修风格。像美术馆,作品的陈列就需要比较简洁大气,让内部空间足够流通,整体采用浅色墙面,突出艺术品;像非遗馆,就需要比较多非遗的一些装饰性的、传统的东西;文学馆注重的就是阅读、研究、互动……但是最需要注意的点是它的流动性,岭南文化很大一个特点就是比较注重舒适感,比较舒展、通融、创新。

因此,我们除了三个展馆外还有公共的地方:平台、廊桥,包括我们进门的那个60米的架空大厅等。特别是白鹅潭大舞台,这个地方是最热闹的,不需要买票,大家都可以进来。我们给的是一个大空间,注重对外沟通、开放。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罗彦清 摄影梁炜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