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诗句,原是拜谒韦济,为求引荐的

2024-06-21文化

唐代,杜姓与韦姓都属于京兆大族,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说法。这两大家族相互结亲,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

以杜甫为例,他们的家庭与韦氏之间有多重姻亲关系,在诗中,出现了韦姓表弟等等称呼,而最近的亲缘关系,则是其妹嫁与韦氏,他有几个韦姓的外甥。——这就是杜甫笔下会出现那么多韦氏族人的原因。

出现在杜甫笔下的韦姓族人很多,今天只讲讲可确知名字、有确切家族信息的韦姓族人,第一个,说说韦济。

「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这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句均出自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这位「韦左丞」即韦济。

一、韦济生平

韦济(688年-754年),出身于韦氏小逍遥公房。

小逍遥公房,在武后、中宗时期,声名显赫。十数年间,韦思谦与其子韦承庆、韦嗣立父子三人先后为相,「一门三相,振古难俦」。而韦济就是相武后、中宗的逍遥孝公韦嗣立之子,相武后的韦思谦之孙,韦承庆之侄。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表兄宇文融在玄宗朝也曾短暂地拜相。

其人生平,可参考新出土的【韦济墓志】。墓志记载,韦济少年即显卓异,与次兄恒深受其父韦嗣立喜爱。韦嗣立这样评价他们:恒也,忠信谨敬,和气积于内;济也,敏达文明,英华发于外。

宦历如下:初以弘文明经拜太常寺奉礼郎,迁郡县尉,秩满,调补鄄城令,考试时受到朝廷嘉奖,超授醴泉令。

丁外艰,服除,历太子司议,屯田、兵部二员外,库部郎中。后出为棣州刺史,未之任,丁内忧,免官。服阕,除幽州大都督府司马,迁恒州刺史,入为京兆少尹。又迁户部侍郎、太原尹,仍充北京留守。

天宝七载(748年)转河南尹,兼水陆运使。九载(750年),迁尚书左丞,累加正议大夫,封奉明县子。十二载(753年),出为冯翊太守,不久除仪王傅。至京师,因疾停官。天宝十三载十月十一日卒于家。

二、杜甫与韦济的交往

韦济大杜甫24岁,是杜甫的丈人行。二人相识于何时,已无确典,而杜甫写给韦济的诗最早一首在天宝七载(748年)韦济任河南尹后。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诗序中,杜甫言「敝庐在偃师,承韦公频有访问」,这可能是他们密切交往之始。

天宝九载(750年),韦济任尚书左丞后,杜甫则频频以诗干谒以求汲引,有【赠韦左丞丈】和前面提到的【奉寄韦左丞二十二韵】。

根据【韦济墓志】的记载,韦济喜与文人雅士结交:「君风韵高朗,方轨前贤,觞咏言谈,超然出众。其所游者,若吴郡陆景融、范阳张均、彭城刘升、陇西李升期、京兆田宾庭、陇西李道邃、己之族子岘、河东裴侨卿、范阳卢人巽等,皆一时之彦也。」

文中未提及杜甫实属正常,因为彼时的杜甫,虽年近四十,但还无一官半职,属寂寂无名之辈,并非什么「一时之彦」。杜甫以韦济为伯乐求引荐,应该和韦济喜人材正相关。

而韦济任河南尹期间,之所以积极主动地与杜甫交往,甚至跑去杜甫在偃师的家,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爱材,但还有另一个可能性,那就是,二人存在着姻亲关系,(文章开头有述),韦济去串门走亲戚也实属正常。所以,杜甫在诗中能直言不讳地讲激愤的话——「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狂妄」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卖惨」的话——「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就是二人有姻亲的关系在,说话可以无所顾忌。韦济是重视姻亲关系的,我们或可从墓志的一句话了解:「或得意于登临之际,或忘言于姻娅之间。」

韦济也是有一定的文学成就的,据载,其作【先德诗】,颂父祖功德,辞致高雅。杜甫称其「词场继国风」(【奉寄河南韦尹丈人】)。存世诗歌名为【奉和圣制次琼岳应制】,诗曰:「陆海披晴雪,千旗猎早阳。岳临秦路险,河绕汉垣长。行漏通鳷鹊,离宫接建章。都门信宿近,歌舞从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