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庄子奇思妙想(一百零三)

2024-06-21文化

庄子奇思妙想(一百零三)

缮性·智恬应和

(原创)用世俗的通俗学说来涵养本性,希望能够恢复本性;如同怀着追求「俗思」——追求名利之心,想要通达事情;这样做叫蒙昧之民。

换句话说:本性与名利不在同一条道上;纯素的本性不需要用名利累赘装饰。

古时候修道之人,是用恬淡的方式来涵养智慧,用庄子的话是「以恬养知」。哪怕已经涵养了大智慧,也不会凭借智慧谋求事情,这样的方式就叫用智慧来涵养恬淡,庄子归纳为「以知养恬」。智慧与恬淡可以互相转化,前提是不用智慧谋事;既不谋事,当然智慧不是用来伤害他人的。谋事就会有欲念、接着有立场,慢慢地远离了恬淡之境。好比:道生一、接着,道生二、道生三,守不住纯素之心了。

智慧和恬淡相互调养,悟出来的道理就是来自于本性。

天德(得)就是和;天道就是理。天德没有不相融的,其相融性叫「仁」。天道没有不相应的,其相应性叫「义」。义理明了,才能与物相亲,其与物相亲性叫「忠」。心中质朴,与外物相应后返回来的信息叫「乐」。以信行事,以宽容为载体,合乎人情叫「礼」。礼乐偏离航道,天下就会乱。

彼此修治自己的德(得)性,所修之德(得)不可外露,德(得)性如果外露,必定会失去本性。

庄子文化馆航拍

上面好比是译文,庄子在说什么?每一个人修德(得)都是属于自己的事,自己慢慢地去体悟,与外人没有多少关系。至于讨教问题是另外一回事。修德(得)的路径?「以恬养知」与「以知养恬」,好比知与行的两条腿走路,两者可以相互促进;里面有一个要点:有「智」后,不可以用来谋事。换言之:不可以去伤害到人,否则就会受到天谴,这是对等的哦。也是真的,与迷信没有关系。

道家的仁义礼乐的「仁」,养的是人性,与自己、与他人、与万物、与世界相融的融洽性。「义」,养的是人性与自己、与他人、与万物、与世界的相应性,好比是一呼百应的由来,由前面的相融性,才有后面相应性之化育。「忠」明义始忠。「乐」,是有感有应后返回来的信息,让人情不自禁地乐呵。「礼」,所有的修德、修知、修仁、修义、修忠、修乐都是为了合乎人情、服务人情,这才是礼。

庄子文化馆

来看看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仁」好比是春季生发之时,对民施行宽政;「义」好比是秋季果实结果分配之时,对官员施行肃降气机;「礼」好比夏季壮物之时,先礼后兵常规操作;「智」好比冬季藏智、藏物、藏权柄、藏兵器之时机;「信」好比长夏之时居中的土地,土地对万物的回馈就是信实的呈现,君王居中应与土地有相应的信实呈现。

儒道分析:儒家四季更迭可以有潜在的概念替换性;道家所讲的人性、人情具有不可替换性,并且修德、修道之修行路径信实。确实道家更注重人情、关爱人性。所谓:道是无情却有情。人性安宁、与万物相应和,需要多大的人心之力量,并且,其源头不会枯竭,健康长寿在其中。(原创)

【智恬应和】

鲜欲出恬安泰生,露拙藏智自适供;

虚心育物全万化,神形俱全道语中。

甲辰年三月初九

庄子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