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仁寿记忆:说寒食话清明

2024-04-06文化

(高家)康君

寒食、清明节 不仅是祭祖的季节,还是踏青游玩的季节。

古时,在清明节气前二、三日都称为寒食节,今常以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古人谓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有疾风暴雨,为寒食, 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熟物,又名「 熟食 」。

为什么要有 寒食节 ?这源于一个古老的故事。

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国外流亡十九年,期间有个叫介子推(或介之推)的大臣一直陪着,后来重耳复国,是为晋文公。他封介子推做官,介不肯,宁愿和母亲隐居在绵山(今山西介休)里。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来,竟放火烧山,结果母子二人都被烧死。晋文公非常后悔,下令每年此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这天称为寒食节,又叫「 寒节」「冷节」「熟食节」「冷烟节」或「禁烟节」,以纪念介子推。北方饮食有「之推糕」或「推饼」;又有油炸燕子形状的面,系上柳枝,插在梁上,是专为小孩子做的,称为「寒燕」或「子推燕」,从名字上就知道是纪念介子推的。

​苏东坡有词 【望江南·超然台作】 ,也记寒食禁火:「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新火,就是朝举行的一种仪式,寒食节民间禁火,过了此日,重新向大臣分发火种,称为「 新火 」。

民国版【仁寿县志】记载:「寒食不焚火,查【岁时记】载禁火,周制也。唐开元二十年许士庶寒食上塚拜扫,至今因之。」可见周朝时寒食节已经禁火,唐朝开元年间准许士大夫平民上坟,至今还遵循。这才是清明前三日扫墓的由来。

​清明总是见雨,「清明时节雨纷纷」,寒食也一样,这不,家乡昨天晚上还下了好一场雨呢,今晚也在下雨。古人还以寒食清明是否下雨来预测年辰丰歉,寒食宜雨,清明宜晴。寒食农谚:「雨打墓头钱,今岁定丰年」。清明农谚:「门前插柳青,农夫费经营。门前插柳焦,农夫好逍遥。」记得小时候,见大人清明节前后在古井边插柳,上学时挺喜欢垂柳,不知道谁说的「把柳条倒插,就能长成垂柳」,柳,插没插活不知道,垂柳那个袅娜的样子总是让人喜欢。至今家乡仍有清明插杨柳的说法,大概是雨水多,易成活的缘故吧。

清明前后多遇雨,似乎宋时也差不多,苏轼就有诗,记录他在黄州(今湖北)过寒食节。雨势很大,下个不停,想烧水煮点寒菜,灶是破的,芦苇是湿的。谁知道是寒食节,只见乌鸦衔着纸钱。祖坟远隔万里,想在路边祭奠,雨淋湿了纸......

【寒食雨二首】

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民国时期【仁寿县志】清明节的记载大同小异。「清明节县人均携酒、钱帛拜扫先茔,并挂楮钱于竹,插之塚巅,谓之‘望山钱’。而士绅家且宰羊屠豕、鼓吹沸天,谒陵毕,即合族聚饮,列序尊卑;会议或处理会中事物,亦足见当时风俗之淳厚矣」。这是清明节上坟的情景:有钱人家杀猪宰羊,鼓乐滔天。扫墓后,族人聚在一起,依长幼尊卑,一起吃喝,讨论事物。

​家乡习俗清明节上坟还要把坟上的荊棘拔除,并培土。

上坟,除追思先人外,还有踏青及各种饮食的习俗。

家乡有农谚:「清明要明,谷雨要淋。」据说,清明最好别下雨,到了谷雨就要下大雨。清明有雨也有说法,据说这是「 发火雨 」,即使打湿衣帽也不要躲,可以免除暑病,又称为「 留客雨 」。估计大家都有这种经历,若走人户,自己要想回家了,偏偏雨下个不停,这时候主人家盛情挽留,常会说,「多耍久点嘛,你看,不是我要留你耍,天老爷都在留你哦。」也就是所谓天留客。

​作为农耕文明的标志之一, 耕牛 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清明这天,农家会喂牛以干粮,有鸡蛋、豆类等平时不大喂的好食物,甚至会煮稀饭。俗语说:「打千骂万,清明一饭。」足见对牛的重视,清明节开始育稻秧,接下来耖田的重活就会落到牛的身上。

三月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人们纷纷出外踏青,釆野菜,制「 青团 」;或者用麦苗,捣成汁,和面,包上馅,捏成团,蒸熟,又叫「青麦团」或者「清明团」。至今常见的采茵陈蒿、青蒿或鼠曲草,切碎和面,蒸或油炸,称为「青饼」,今旅游地多以油炸,很受欢迎。

鼠曲草 ,家乡叫「软钱草」,据说清明吃软钱饼,就把鸟儿的嘴缝上了,这年鸟儿就不会吃庄稼。这一天还到处去打七里香的花,来煎蛋,据说老年人吃了眼睛亮。

寒食清明,作为古礼,我们应该传承它们,也不要道听途说,不要相信什么「某年清明不宜上坟」,这才是迷信!慎终追远,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让我们记住: 永远不能数典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