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晚清吴友如绘【申江胜景图】之六:外来冲击下土洋结合的国人生活

2024-01-09文化

乡人收木棉

上海县盛产棉花,古时棉花称木棉、吉贝。特别是闵行周边沙竹冈一带、莺窦河地区气候与土壤适宜植棉,且棉种均为优良的「白籽棉」「百万棉」「闵行棉」。棉花的种植,为手工纺织业奠定了基础,农村妇女以织布为业,波及市镇。

纺纱织布

晚清时期的上海,既有上海机器织布局这样的现代大型纺织企业,也有采用传统方法纺纱织布的作坊,土洋结合、新旧并存。

传统的纺纱是将原料加工成纱线的步骤。最初用手工,后来逐渐应用简单工具,如纺车。织布则是将纺出的纱线编织成布的过程;传统织布机有多种类型,如脚踏织布机、手工织布机等。

菊华山下挟妓饮酒

在明朝时期,文人墨客常常登临菊华山巅,欣赏山川美景。山中修建了许多寺庙和道观,如「白云寺」、「紫阳宫」等,这些古建筑也是明朝时期的文化遗产。到了清朝时期,山上还修建了许多别墅和园林,如「听松园」、「招鹤亭」等;达官贵人们多喜挟妓来此饮酒作乐。

华人戏园

上海戏园既有传统样式,但又受西式剧场的影响。图中左侧为戏台,台口宽大,台前有矮栏杆。正厅摆放桌子,在靠楼脚的地方有长靠椅,首排桌子前还有一排椅子为散座。楼上是包厢,楼底廊下为边厢,用栏杆和正厅分隔;其后又有观众座,是最次的座位。

东洋茶楼

老上海东洋茶楼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装修风格、优质的茶点以及为顾客提供的优雅舒适的环境上。该茶楼的内部装潢融合了东洋风格与海派文化,使顾客在其中可以感受到浓郁的老上海风情。

女书场

老上海女书场是一家专门为女性提供学习的场所,成立于1901年。该场所由上海务本女塾的创办人沈心工改建,并由著名女权运动者金天羽、柳亚子等人担任书场评议员。该场所采用固定门票制,每场可容纳1000人左右,对女性进行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宣传和指导。

华人弹子房

华人弹子房是20世纪初至40年代在上海滩较为流行的娱乐场所,是一种结合了台球、麻将、茶室和戏院等多种元素的休闲娱乐场所。这些场所多为华人经营,成为当时华人社交的重要场所之一。

上海教场

在明朝中叶,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上海地区逐渐发展起来。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军事需求,明朝政府在上海设立了教场,作为军事训练和演习的场所。这一时期的教场主要是为了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清朝时期,上海的教场逐渐演变成为一个集市和娱乐中心。除了军事用途外,商贩们在此设立摊位,市民们也聚集在这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这一时期的教场成为了上海的一个重要社交场所。

南诚信正厅

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从上海进口的鸦片居全国各口岸之首,上海成为全国的鸦片交易及集散中心。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上海已遍布1700多家大小烟馆。清代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中记载「上海烟馆甲于天下,铺设雅洁,茗碗、灯盘,无不精巧。眠云阁其最著也,窗牗挂落,雕镂极工。他如南诚信、北诚信以轩敞胜,醉乐居、永恒昌以酒肴两便胜……午夜两市,竟同潮汐依时而来,人气烟香,迷蒙似雾……烟气若瘴,烟毒若蛇,杀人如麻……」。这里面的南诚信位于法租界内,内部装修精致,营业场地宽敞,在上海诸烟馆中处于老大位置。

栖流公所

栖流公所是是当时上海著名的慈善机构之一,主要为失业贫民、贫穷无居的人提供收容之用。其具有官办的背景,收容范围很大。其最初只是帮助无依靠的病客,但在实际操作层面,被送到栖流公所的,还有因寻亲不遇、被骗、失业等而陷入穷途、自寻短见者,甚至是迷路孩童、残障人士、疯人。后来,更是把一些租界内违禁拉客的妓女、违禁到烟馆吸烟或充当女堂倌的妇女、被控犯奸案的女子等人带到公所看押,栖流公所逐渐演变为一种刑法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