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情态下的古镇群保护与文化走向
□ 金梅
「长三角」一体化是指在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打破省市格局,在经济、环境、文化发展方面,利用其共性联盟,而获得更快速度及成效的国家战略;是利用区域内各地方的集中优势和特色,加以有机整合,形成更大的态势和雄厚力量,在我国局部地区加快社会发展,开辟一个引领型的经济、环境、文化超前区域。
江、浙、沪、皖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又是社会文明历史最悠久最辉煌的区域。那里尚留有中国文明史的清晰脉络,有数以百计的历史古镇。这些古镇保留着各个时代的历史切片,针对它们如何在新的情态下得到保护与发展,是整个「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目标应该包含的重要内容。
「长三角」古镇群的历史文化定位
十多年前,北京有一批以白毅为首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关于「小镇」的研究团队。他们研究「小镇」这一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节点,在人类文明史进程中,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因为它们的历史担当往往先于城市或大都市。它们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农村和城市间的联系点。当农业生产发展了,生产力剩余了,就有部分农民分离出来,去从事「编箩筐」「打铁」「纺织」等手工业劳作,成为专门倒卖农用生产资料和农民生活资料的专业户——商人。这些人在原有的集市基地上定居定业,就逐渐形成了小镇。
他们考察了国外的许多小镇,发现有历史年代的古镇起到了社会变革、转折时期的支撑点作用,甚至承载民族精神内涵,高举民族文明火把,照亮整个国家。德国的魏玛古镇就是如此。几百年来,魏玛古镇一直是日耳曼民族精神的发祥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镇文化。从德国回来后,他们编写了一本【小镇·魏玛精神】。他们又在国内考察了许多古镇,最后定格在西塘,又编了一本【风雅西塘】,剖析了古镇西塘的历史人文种种,并对古镇开发旅游资源现象作了正反两方面的解析。【风雅西塘】虽为西塘编写,但中间不少文章对中国古镇的文化传承和走向提出了许多尖锐的问题。
文脉即游脉。自1994年周庄古镇率先提出开发旅游后,江、浙、沪毗邻地区的古镇跟随而行。开始时目的很纯粹,只是展示古镇的历史文化,带着自傲的乡情。那是一次「长三角」地区古镇对自身价值第一次认知。于是,就有文化人为之挖掘它们昔日光辉历史、优秀人物、民俗风情等等。可以说,它是中国古镇史上最热闹的时期。于是,一批研究古镇文化发展脉络的人出现,发文著书,对诸多古镇的历史作出相应的评价。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一股「古镇热」。
我们回看这些古镇,大多在唐宋时期形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积淀里,它们逐渐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稳定了下来,成为周围农村的中心。它们既保留了当地农耕文化的习俗,还受城市影响传递一定的文化,再有那里在各朝各代出现的优秀人物,诸多的元素和时代的赠予,让这些古镇成为厚重的历史文化古镇。
这些古镇就是「长三角」历史文化的见证!古镇上的建筑、水系、构架肌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是「长三角」这一区域的瑰宝。在当前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这些古镇更显示了宝贵的文化价值和根系所在。
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
2000年,安徽的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给江南诸多古镇以启发,引起人们注意,也开始对外参观游览。
2003年,江南六大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出了古镇保护,同时也掀起了古镇旅游热。此后一段时间,六大古镇的旅游经营状况都很好,这让人们看到了古镇利用的商机。于是许多地方政府认准这是收益致富的新财源。于是,开发古镇旅游成为新潮流。据不完全统计,江、浙、沪、皖已开发或准开发的古镇多达三十余个!这是一个好现象吗?
古镇的旅游资源在于凸显它们的文化,而「长三角」地区的古镇应该凸现的是「长三角」的历史文化。在那么多相距不远的古镇开发文化旅游,免不了的一点是同质化。大家都是小桥流水人家,地方风情相差不远,特色、特产相似。因此各地各镇各显神通,想尽办法挖掘开发。有古镇恢复已湮没了的古迹,重建新造,嫌原来的面积不大,为了更吸引人,恣意扩大。有的挖掘名人,新建石桥,甚至扩大镇区,开辟明清街区,在新的老式建筑上做旧。笔者甚至看到某古镇在新砖木结构房子上,用酒精喷灯做旧梁柱,其手法令人吃惊,这一切似乎都受到了利益驱使,被人戏称为「假古董」。
当然,也有许多古镇还是重视对历史遗存的保护,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殊不知那些留存的古建筑、古桥梁、古树木,上面有着先人们的许多信息,有着他们一代代积累的闪光的智慧。所以,保护是第一位的。对濒临倾倒的古建筑和桥梁首先加以抢救性修缮,查询古镇的街区巷弄历史肌理,保护恢复。提出了「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加强管理,合理开发」的指导性理念。那种随意扩大镇区面积,以现代人的思维及审美臆造,那只是对古镇的破坏。
其实,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开发后的收益用于更好的保护。古镇的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你把握好了,既得到了保护,又有了可观的收益,如果把握不好,不仅破坏了古镇,还得不到经济收益,更会招来骂名。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破坏或改头换面,实质上起到了歪曲历史的反作用,即使有利益也不会长久。20世纪80年代末掀起的「主题公园」热,多半臆造,很快就被淘汰了,许多投资项目血本无归。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
目前,「长三角」地区许多古镇已列入国家或省市级历史文化名镇,这些古镇也制定了严格的保护规划。完好的古镇就是一个大文保单位整体,就得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规定的条例去实施具体保护,划范围、修缮、有责任人,受法律法规制约,做到风貌不变,性质不变。
古镇保护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古镇的遗存都是宝,首先是民间建筑、民居,因为建筑寿命的原因,古镇里大部分为明清及民国建筑。要对它们进行地毯式普查,对每一幢建筑记录它们的年代、面积、结构、特征等,画平面图、照相录像建档。对古街区、古桥梁、古庙宇、古渡口、古塔、古墓葬等遗址也同样调查建档,并按门类和现状,列出保护措施及规划,还应由当地政府及文化文物保护部门纳入长期工作规划。对于千年以前的历史遗存,如庙宇、古塔、古桥、古墓葬等保护项目,往往都是文化亮点,应加以重点保护。
其次是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做好文字、摄像记录,确立入列项目的传承人,并组织邀请专门学者撰写「非遗」项目专著。如有「非遗」文创产品的更要有来历、规模、影响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对于现有的民间各类文化馆、博物馆或展示馆,要加以引导,为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起到应有作用。
按目前情况来看,许多古镇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旅游已有二十多年历史,基本形成了开发利用与保护兼顾的模式,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西塘古镇曾在中国古建筑研究会举办的古建论坛上介绍这方面的经验。
如今的「长三角」已形成数量可观的古镇群,在这些古镇里,人们追寻历史的踪迹,回看「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史,探寻「长三角」悠久而丰富的文化脉络,它们应是这个中国最富饶地区的散落的珍珠。
然而,利益的驱使,给一些古镇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或过度开发,或随意改头换面,还胡编乱造相关故事,以此来吸引游客。更有甚者在昔日的废墟上再造新古镇、主题公园,花样百出,已经到了必须有人出来敲警钟,把真正的科学的古镇保护和合理开发,提到一个规划和正确的文化走向上来。
科学的策略和策划
古镇游的兴起,对古镇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群众收入也有推动。为了对「长三角」历史文化有一个准确的反映,为了「长三角」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保留历史文脉和发展轨迹,而且推而广之,为经济建设者和投资者都知晓,我们应以保护化石一样保护好历代文化遗存,并视之为古镇游的旅游资源。
然而,旅游只是文化展示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长三角」古镇群是中国镇落文化的宝贵见证,它们的丰富性和适合时代发展的传承,才是最重要的!古镇群的存在方式决定了这一地区的人文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当前「长三角」地区超前发展的「根」和文化动力所在。因此,做好古镇群的文章,确实是远大战略方针的必要!为此,我们提出探讨这个群落如何适应并促进该地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文化走向。
古镇发展要高瞻远瞩,不要光看眼前旅游收入这一点蝇头小利。社会发展的长期性包含着它的起伏和曲折。考古挖掘证明,这里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直至之后的吴越文化在诸多的古镇群都有发现和记载。这一历史文脉的上段,就奠定了「长三角」人的性格和习俗。尤其是春秋战国时的吴越文化,许多元素沿袭至今。其实,当年的吴越地区就是今日的「长三角」呀!
唐宋以后,这里的农业生产发展飞快,小集镇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小镇的繁荣与富足,甚至不亚于城市。到了明清,尤其是民间的文化艺术、手工业工艺,迅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就产生在这里。这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何在今日的「长三角」一体化情态下再放光芒。
古镇群是「长三角」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如何发挥其作用,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产生影响,是我们当前急需考虑的问题。
从文化的角度看,地方戏曲是这个地方文化艺术的综合体。这里有昆剧、越剧、淮剧、沪剧、黄梅戏等,是中国民间戏曲最集中、种类繁多的地区。「长三角」人普遍都爱看戏。近期有人提出「戏码头」的地方戏曲发展之路,笔者认为满足水乡农村群众看戏的习惯,是个好主意,但具体实施起来恐怕也有一定的难度,场地、观众、剧种,更重要的是收益如何?经济效益始终是文艺发展持恒的支撑点。古镇有个戏码头,地方戏曲曲艺的传承就有了平台。在这些地方戏中,保留了许多「长三角」文化元素和特有的地方人文个性,也是历史和人性的见证。
古镇群中有无数的文化名人和杰出人物,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他们为故乡乃至整个国家作出贡献,值得今人去学习效仿。他们留下奋斗的足迹,古址、古居等等,也是这个地方人文最好的标注。
前段时间,【文汇报】记者在采访时曾问过笔者:「你在文化方面对‘长三角’一体化有影响的新举措有什么建议?」笔者的回答是重视并集中力量,加强对民间艺术资源的整合。
除了民间戏曲受众面广,还有许多优秀的传统艺术可以在文旅活动中传承再现发挥作用。在江、浙、沪三地有一种共有的民歌——田(山)歌,其影响很大,内容非常丰富,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叙事,叙「长三角」之事。因此它的文学性也很突出。三地都有根据原生态田歌改编的大型舞台剧,这一艺术资源也可三地整合,延伸出更辉煌的作品,甚至可以走出国门。
古镇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完全依托了古镇文化,我们应该也有所感悟。为了让其健康、科学运行,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文旅领导部门合并后,在两者的业务发展上有了促进,但在管理上受体制约束仍很大,很不自然,政企不分现象普遍存在,经营的管理者往往由政府委派,分管领导调动频繁。文旅事业是专业化很强的部门,需要对古镇历史文化有所研究,具有专业知识的内行来担任领导。目前存在某些古镇文旅业领导专业修养不够、文化视野不开阔,因而出现不尊重历史、主观臆断的行为,还把旧城改造的一套硬搬到古镇上来。文旅业经营单位到底应该有怎样适应社会发展、又区别于其他经济管理的体制,目前还没有定论,各省、市都各走各的路。笔者认为已经到了该总结的时候,虽然不要求统一理念,但当选择确立正确的文化走向。
古镇旅游业的兴起,让古镇重放光芒,获得新生,也找到了它们的现代存在的价值。但古镇旅游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多元化的。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新概念旅游在萌发探索。主题专线游、研学考察游、民俗风情参与游、古镇生活体验游、艺术采风游等每个古镇各有特色,都可以找到适合的新概念旅游路子。
当然,我们还是希望有一个「长三角」古镇群文旅整体发展规划,可以单独的,也可以联合的,资源共用,资源共享。尤其是能体现「长三角」人文精神、文脉之根的文创产品及新旅游项目。笔者建议,由上海牵头,联合苏、浙、皖文旅领导主管部门,开辟古镇保护与文化走向系列论坛,交流共进,达成共识,实施科学策略和策划,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目标增色添彩。
「长三角」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区域,也是当今经济最繁荣活跃的地区之一,在「一体化」战略的情态下,古镇群的留存与文旅发展,对整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体现有着重要担当,应该也有一个战略目标,有前瞻性的文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