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不要为「有」而喜 ,不要为「无」而「悲」—【道德经】第十一章

2023-12-21文化

【道德经】第十一章讲的的问题是「无」和「有」的辩证关系。无和有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旨在阐明「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

老子通过车子、陶器、房子这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指出这几样东西都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也就是「无」。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所谓「有无相生」,是就利和用关系而言,利和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有就有无,有「实」就有「虚」,在时间上没有先后,在主次上也没有本末。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希望自己拥有好多财富,哪怕是把全世界的财富都给你,你肯定也不嫌弃东西多。但是真的把财富给你多了,你也不会幸福。我们举个例子,你要得到一个东西,那么你就要付出一定的劳动,你得到的东西就是」有」.你失去的力量和精力就是「无」。「无」和「有」是同时存在的。你有了「有」就相应的失去了「无」。

有人会说,那我在路上捡了钱,是不是就没失去「无」?其实也失去了,你捡也要花费力气,再说了,你捡到钱,是不是也得去花掉呀?花掉也是要费时费力的呀!还有就是,丢钱的人或许正着急用和笔钱,你捡到了意味着他的失去,你给他带来了苦恼,同时你的行为或许造成一个坏影响,造成人人为己,不顾他人,你也会受这种坏风气的影响。所以你也失去了「无」。

有人说有了「有」失去了无,知道了,有了「无」怎么会失去「有」呢?比如有人幻想天上掉下了金元宝,原本一贫如洗的人,却存为如何利用这笔巨额意外之财而躺在床上苦思冥想。当别人都去辛苦打拼拼的时候,他却躺在床上,沉浸在自己美丽的幻想里,但日子一天天溜走之后,他依然躺在床上做着美梦,直到最后他饿成皮包骨,在临死之前还在幻想山珍海味正在桌上。这个就是因为全想「无」而忽略了「有」的悲剧。有无对我们有啥启示呢

其实是究竟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只有始终保持虚无的态度,做到「有功」而不自居,「有才」而不自傲,「有力」而不乱用,这样才能达到「有」、「无」平衡的境界。这个境界是我们最快乐的,也是最平稳的。破坏了这个平衡,悲剧就来了。因为「有」和「无」是互相转化的,只有保持虚无的心态和境界对待自己拥有的东西,才能真正地拥有它们。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理解,由于【道德经】知识太深奥,难免有疏漏和差池,有不同意见和建议,请大家批评指正。

【原文欣赏】

三十辐①,共一毂(gǔ)②,(三十条辐集中到一个榖上)

当其无,(有了榖中间的空间)

有车之用。(才有车的功用)

埏(yàn)埴(zhì)以为器③,(搅拌陶泥做器皿)

当其无,(中间的空间)

有器之用。(才有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④,(造房子设门窗)

当其无⑤,(有了中间的空间)

有室之用。(才有了房间的用途)

故有之以为利,(有给人便利)

无之以为用。(无发挥了作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上的直棍。

②毂(gǔ):车轮中心穿车轴的圆木。

③埏(shān)埴(zhí):埏,抟土:埴,陶土。

④牖(yǒu):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