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诸城的耍龙灯

2024-03-16文化

【龙乡老行当】

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独特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节,诸城城乡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要龙灯又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着浪漫色彩的民间杂耍。

耍龙灯是诸城民间庆祝节日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诸城是著名的恐龙之乡,亦称为龙城,故对耍龙灯别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传说龙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海洋主水,龙就成了主管雨水的司雨神,人们想通过舞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们用竹条或铁丝扎制成龙型,再用画有龙麟的绸布在外裹罩,一般龙头宽约半米,龙身成活动的环节,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为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长约20米左右,按一定重量定出距离,在龙头和龙身底部固定好木棒为撑杆伸出供人握把协调摆动龙体。舞龙的关键在于动作的互相配合和依次协调。一般是双龙齐耍。舞龙时,要根据龙体的重量和长度,或十几人或几十人(都须是壮汉)将龙体举起,随着鼓点左摆右摇,上起下伏,前头的指挥者手举长杆绣球逗引龙头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或「蛟龙出水」或「龙头钻裆」,或「二龙戏珠」,或「二龙翻滚」,或「蜿蜒游走」。

诸城龙灯流传最早的是枳沟四村的龙灯,自清朝末期有王氏兄弟扎制、组班办耍,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清光绪年间,枳沟四村的王氏兄弟中排行老二的爱好扎制风筝、旱船,后到外地看到了耍龙灯的,见这种活动人员多,规模大,技艺高,场面热闹,就萌生了扎灯办耍的想法。经学习请教,王氏兄弟扎制出了第一具九节龙灯。要时由「龙珠」引导,9个人每人持一节,耍时龙头追戏龙珠,龙身盘旋,翻飞舞动,由五人班锣鼓伴奏,螺号吹号子指挥,场面壮观,热闹非凡。尤其在晚上耍龙灯,每节龙架内装2只大蜡烛,在龙头内装3至4只,夜幕中金色巨龙腾跃起舞,金光闪闪,煞是好看,观者如潮,场面热烈。

民国时期,王氏兄弟把这门手艺传给了侄子王维顺,王维顺对扎制龙灯作了改进,加大了龙头,龙身增至12节,总长达30米。建国初,王维顺又把扎制龙灯的技艺传给儿子王启超。使这一技艺代代相传。枳沟龙灯享誉胶州、诸城、诸莒边及滨北、莒北等地区。八十年代中期,枳沟四村又恢复了耍龙灯,一般安排在春节和元宵节。由王启超指导和持「龙珠」导引,舞龙技艺有翻、滚、跑、跳、跃,大小步、盘龙窝、龙抬头、龙头钻龙尾、老龙大旋窝、龙尾卷龙头、金龙戏珠及龙叨衣、龙舔麟等。参加耍龙灯往往要有替班,加上锣鼓队及后勤人员共计50多人。

诸城的舞龙活动多在春节期间和大型庆典活动时,有时在礼堂前的广场,有时在城里大街与其他活动配合,有时活动在各乡镇驻地。每逢传统节会,有条件地村镇几乎年年都组织龙灯、旱船、高跷、跑驴等民间杂耍走街串巷,巡回演出,以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选自【龙乡老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