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论语】子张篇十九

2024-02-21文化

子张篇十九

本篇全部是孔子学生的言论,这些言论当发生在孔子去世以后,而先于孔子去世的一些学生如颜回、子路均未出现。主要介绍了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子贡五个人的言论。这些人在孔子身后对儒学的影响比较大,其中孟子的理论直接受到子游、曾子的影响,孔子的学说由此继续发扬光大。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翻译】

子张说:「士人遇见危险能献出生命,见有所得能想到是否合于义,祭祀时想到恭敬,服丧时想到悲痛,这也就可以了。」

没有错,都是好思想、好品质,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仁义礼智信全在其中。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wú)?」

【翻译】

子张说:「持守道德却不能弘扬它,信奉大道却不笃定,这样的人可有可无。」

又是弘扬好品质的至理名言,我们执德就有义务把它发扬光大,我们信道更应该笃定如初,一生不变。

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翻译】

子夏的门人向子张请教怎样交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

子夏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以为友的就和他相交,不可为友的就拒绝他。’」

子张说:「我所听到的与此不同。君子尊敬贤人而容纳众人,称赞善人而怜悯无能的人。我若是个大贤呢,对什么人不能容纳?我若是一个不贤之人,别人就会拒绝我,我怎么能去拒绝别人呢?」

我们要有容人之量,既尊贤也容众,既嘉善也矜不能,既要向先进看齐,也要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大贤之人,何所不容。我们不应该把自己锁在狭小的空间里,不应该让自己成为孤家寡人。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①,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

①泥(nì):阻滞,不通,妨碍。

【翻译】

子夏说:「即使是小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执着钻研这些小技艺,恐怕会妨碍从事远大的事业,所以君子不做这些事。」

说的还是君子不器这件事。各行各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一部分君子可以不器,另一部分君子则需要器,执着于「小道」。应该说无所谓大道小道之分,只要是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都是大道,我们都应该努力钻研之。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wú),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翻译】

每天都能学到自己所不知的知识,每月都不会忘记已学到的知识,日积月累,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

子夏说:「广博地学习,并能坚守自己的志趣,问与自己所学切近的问题,并思考近前的事,仁就在这中间了。」

一方面要博学而笃志,另一方面又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切问而近思,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学要学得广,守要守得真,同时也要与眼前的事情联系在一起,解决好眼前的问题。

7、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翻译】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居于作坊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通过学习来掌握道。」

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荒于嬉,君子学习犹百工居肆,职业不同,但道理如一,对君子来说,孜孜不倦地学习才能成道。

8、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①」

【注释】

①文(wèn):掩饰。

【翻译】

子夏说:「小人犯了错误一定会加以掩饰。」

小人又一恶劣品质。

9、君子有三变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①,即之也温②,听其言也厉。」

【注释】

①俨然:庄严的样子。

②即:接近。

【翻译】

子夏说:「君子有三种变化的形象:远远望去庄重威严,与他接近时却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则义正词严。」

君子虽有三变,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充满正义正气,拥有真情真义,我们要做真君子,要做义高德高的君子。

10、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翻译】

子夏说:「君子在得到民众的信任之后才去役劳他们,没有得到信任就去役劳,民众就会认为是在虐害他们。君子得到君主的信任之后才去进谏,没有得到信任就去进谏,君主就会以为是在诽谤自己。」

本章说的是信任这件事,以信为先,不管是对百姓还是对君王,首先取得他们的信任,然后才能与他们共事,而唯有这样,共事才能顺利。

事情不能贸然而做,首先要考虑双方的关系是否建立起起码的信任,先从建立信任关系开始,事情才能慢慢做起来。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①,小德出入可也。」

【注释】

①闲:栅栏等阻隔物,这里指界限。

【翻译】

子夏说:「大的德行上不能逾越界限,小的德行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这里讲的是大道理和小道理关系,在大道理上必须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做到「吕端大事不糊涂」,而在小道理上,我们就不必过度苛求那些细枝末节了,我们不可能把事情做得百分之百完美,而这不完美的部分可以放在小道理上。

12、子夏之门人小子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①。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②?譬诸草木③,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释】

①抑:连词,表示转折。这里是「可是」的意思。

②倦:「诲人不倦」的倦。这里指倦于教诲。

③譬诸草木:譬之于草木。草木有大小,比喻学问有深浅,应当分门别类,循序渐进。

【翻译】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们,做洒水扫地、接待客人、趋进走退一类的事,是可以的,不过这些只是细枝末节。根本的学问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

子夏听到这话,说:「咳!言游说错了!君子之道,哪里是什么内容一定先传授,什么内容放在后面就倦于教诲?其实好比草木,是要对不同种类加以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欺诬?而能对道按本末顺序、有始有终贯通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本章是子夏和子游的辩论。夫子去世后,诸弟子们各领一个门派,相互辩论和交流思想是常有的,但辩论中还是有些门派之见的,这从前面几章大概也可以看出来。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解读】

子夏说:」做官仍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如果仍有余力就去做官。」

学和仕是一体的,仕需要学,学可以仕。为政以德也可以理解为为政以学,学到德,并在政上把它体现出来,学、德、政、仕融会贯通。

14、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翻译】

子游说:「居丧能充分表达哀情也就可以了。」

这和夫子的思想一脉相承:重在心诚,而不是重在物品齐备,重在精神,而不是物质丰盛。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翻译】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是难能可贵的了,然而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16、堂堂乎张也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翻译】

曾子说:「仪表堂堂的子张啊,很难和他共行仁道。」

这两章都是评价子张的话,有点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圣人已去,圣人难再出世,子张虽则优秀,离仁尚远,岂能达到先师的水平。

17、人未有自致者也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①,必也亲丧乎!」

【注释】

① 致:竭尽,这里至真情不能自已而尽其极。

【翻译】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没有自己竭尽其情(人不会自动充分表露其真情),如果有,一定是遇到父母去世的时候吧!」

18、孟庄子之孝也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①,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注释】

① 孟庄子:名速,鲁国大夫,孟献子的儿子。

【解读】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方面别人可以做到,而他不改换父亲的旧臣和父亲的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这两章讲的都是曾子的言论,说的是孝这件事,而本章充分展现了孝的政治色彩。夫子曾言「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在孟庄子这里看到了实践的成果。我们原以为夫子这句话说给所有人听的,实际上他真正说给统治阶级听的,对于统治阶级来说,这句话才更有实际意义,统治阶级要永远遵循旧道,决不可更改哟,否则就是不孝。

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①,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注释】

① 阳肤:曾子的弟子。

【解读】

孟氏让阳肤担任掌管刑罚的官,阳肤向曾子求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不按道行事,民心离散已久。如果你审知犯罪实情,就应该哀悯他们,而不要高兴自己的明察!」。

曾子的这句话大有深意呀,虽然说执法者秉公执法即可,但执法者如果觉得自己审明案件,判处罪犯,就自以为大功一件,就可以沾沾自喜,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更应该思考人们为什么犯罪,根源在哪里。人们犯罪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还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呢?曾子告诉阳肤,应该更多地归因于社会,归因于「上失其道,民散久矣」,统治者昏庸无道,群众更多的时候是迫不得已才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执法者要秉公行事,但也要用情用理行事,而不是作法律的奴隶。

夫子的学说也许法的精神不足,但人文关怀精神绝对充裕,法的精神是利有余而义不足,是惩戒有余而关爱不足,夫子的学说恰恰可以弥补这种不足。有法也要有德,有法也要有爱心,法与德,法与爱心结合起来,方是一个完美的社会。

20、纣之不善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①,天下之恶皆归焉。」

【注释】

下流:地势底下的处所,比喻恶名归集之处。

【解读】

子贡说:「商纣王的不善,也不像如今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不肯居于下流之地,以致天下的恶名都归集到他身上。」

四书章句集注说,子贡说这句话意在警策君子们要洁身自好,不可为恶名之举,让自己居于下流之地,成为恶名的归集者。自己一旦有了道德上的污点,就会形成一个道德的洼地,各种恶名归集而来。商纣王也许没有想象的那么坏,但是他在人民面前失德失信,只能遭到万众唾骂。

21、君子之过也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解读】

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就像日食和月蚀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

君子要光明磊落,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他有过错,群众看得见,他改正错误,群众同样看得见。

22、仲尼焉学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①:「仲尼焉学②?」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

① 公孙朝:卫国大夫。

② 焉:何处,哪里。

【解读】

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说:「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存在人间。贤者认识到它的大处,不贤者只知道它的枝叶。文王和武王之道是无处不在的,我的老师从哪儿不能学呢?而且又何必有固定的传授之师呢?」

文武之道,流布天下,万世不易,只是不同的人从中得到东西不同,有人得其大者,有人得其小者。夫子随时随地都能获得文武之道的熏陶,何必从常师学之。

生活处处是学问,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做到「识其大者」。角度不同,我们看待事物的结果也不同,我们能否做到「识其大者」或只能做到「识其小者」,取决于我们的见识和水平。

23、子贡贤于仲尼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①:「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③,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④。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⑤,不亦宜乎!」

【注释】

①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

②子服景伯:名何,鲁国的大夫。

③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为七尺或八尺。

④官:通「馆」,这里指房舍。

⑤夫子:指叔孙武叔。

【翻译】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优秀。」

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

子贡说:「就用围墙作比喻吧,我家围墙只有齐肩高,从墙外就可以看到家室之美好。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仞高,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见里面宗庙之雄美和房屋之富丽。能够找到大门的人或许不多吧。所以叔孙武叔先生那样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本篇最后这几章都是子贡评价孔子的话。上一章说的是夫子获取学问之道,本章说的是夫子学问之高深,叔孙武叔对夫子的评价是肤浅的,他根本没有得夫子的学问之门而入,只是以肤浅的见识贬低夫子。

24、叔孙武叔毁仲尼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①。」

【注释】

①多:通「祇」,不过。

【翻译】

叔孙武叔诋毁仲尼。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是不可诋毁的。他人的贤能,好比丘陵,还可以逾越;仲尼,就好比是日月,是无法逾越的。一个人即使想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伤害呢?只显出他不自量力罢了。」

子贡意在告诉叔孙武叔,夫子之学问人品如日月光辉,我们只可敬仰,岂能诋毁。伟大的学问思想绝不会因为我们诋毁而停止传播,真理的力量是无穷的,终将突破一切阻碍而传布天下。

25、仲尼岂贤于子乎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翻译】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太谦恭了,仲尼岂能比你更有才能?」

子贡说:「君子可由一句话表现出聪明,也可由一句话表现出不聪明,所以出言不可以不慎重啊。我的老师是不可企及的,犹如天无法通过阶梯攀升到达一样。假如老师得国家为诸侯或得封邑为卿大夫,教百姓立身于世,百姓就会立身于世;引导百姓,百姓就会前行;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附;动员百姓,百姓就会协力同心。他生而享有尊荣,死而令人哀痛,他怎么能够企及呢?」

看来自从夫子去世后,贬低他的人不少,颂扬子贡的人也不少,不过子贡始终保持谦虚之态,始终高举夫子的旗帜,始终把夫子视为德耀天下的圣人,夫子之学问人品如日月光辉,夫子的治国理念也是强大异常,如果真正为诸侯卿大夫所用,必有立竿见影之效。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没有人识货呢?而夫子大声疾呼,也没有人响应呢?